阿爾茲海默癥(AD)是最常見的癡呆癥形式。令人遺憾的是,科學界仍未能揭開阿爾茲海默癥發病的具體機制。
正常情況下,健康成年人腦脊液中β-淀粉樣蛋白(Aβ)的水平每天都會發生波動,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或其他原因,波動變得越發沒有規律,從而導致Aβ在大腦中積聚,并與過度磷酸化Tau蛋白組成的神經原纖維纏結驅動了阿爾茲海默癥。這是迄今為止該領域的主流觀點。因此,衰老成為阿爾茲海默癥的最大風險因素。然而,在人衰老以前,很可能就已經埋下了癡呆的“種子”。
過去的研究發現,僅僅一個晚上沒睡好就會導致Aβ增加,在阿爾茲海默癥癥狀出現前數年開始的睡眠障礙與日后發病以及更嚴重癥狀的風險增加有關。因此,阿爾茲海默癥與晝夜節律紊亂具有雙向關系。
2月10日,發表在《PLOS Genetics》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研究免疫細胞的節律性活動找到了控制它們的分子“計時器”,從而發現了將晝夜節律紊亂與Aβ積聚聯系起來的潛在機制。
在早期研究中,該團隊發現巨噬細胞的RNA和蛋白質水平會根據每日的晝夜節律而波動。巨噬細胞負責吞噬廢物、有缺陷的蛋白質和已亡細胞,從而防止毒性損傷。巨噬細胞在晚期阿爾茲海默癥中會遷移到大腦中。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骨髓衍生的巨噬細胞 (BMDM) 作為替代物,發現了一些酶的波動會在巨噬細胞表面產生硫酸乙酰肝素和硫酸軟骨素兩種蛋白質,減少這兩種蛋白質的水平有助于巨噬細胞將Aβ42蛋白從大腦中清除出去。但當生物鐘被擾亂時,巨噬細胞的節律性會迅速紊亂,并隨著硫酸乙酰肝素的水平升高,減緩了清除Aβ42蛋白的速度。
(摘自《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