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殷墟
——夏文化探索的出發點

2022-04-24 07:59:10杜金鵬
殷都學刊 2022年1期
關鍵詞:文化

杜金鵬

(中國社會科學院 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101)

一、商王朝確證·殷墟與殷商文化

1.古文獻記載

《史記·項羽本紀》曰:項羽與章邯相約“洹水南,殷虛上。”《集解》云:“應劭曰:殷墟,故殷都也。瓚曰:洹水在今安陽縣北,去朝歌殷都一百五十里。然則此殷虛非朝歌也。《汲冢古文》曰‘盤庚遷于此’,《汲冢》曰‘殷虛南去鄴三十里’,是舊殷虛。”

《水經》卷九洹水條曰:“洹水出山東經殷墟北。”酈道元注:“《竹書紀年》曰‘盤庚即位,自奄遷于北蒙曰殷。’昔者項羽與章邯盟于此地矣。”(1)酈道元:《水經注》,巴蜀書社,1985年,第207頁。

唐《括地志》曰:“相州安陽縣,本盤庚所都,即北蒙殷墟。…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陽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謂北蒙也。”(2)李泰等撰、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中華書局,1980年,第82頁。

今殷墟所在地舊有“河亶甲城”之名。(3)《宋史·地理志》《金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等,皆指今安陽小屯村,時稱河亶甲城。宋代呂大臨《考古圖》卷四著錄一件銅器“足跡罍”,謂“聞此器在洹水之濱亶甲墓旁得之。”(4)呂大臨:《考古圖》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中華書局,1987年,第96-97頁。依其形制和花紋,屬殷墟時期銅罍。元代郭啰羅·納新《河朔訪古記》記載,安陽縣西北五里洹水南岸“河亶甲城”有墓冢,世傳河亶甲所葬之所。宋元豐二年夏,安陽暴雨河漲,水嚙冢破,鄉人從中得古銅器,器形紋飾完好,惟有輕微銹蝕。所記乃殷墟商墓水毀狀況。(5)郭羅洛·納新:《河朔訪古記》卷中,《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6頁。是知宋時殷墟已有商代青銅器出土。

2.甲骨文證明

清末,羅振玉發現殷墟甲骨文中有商之先公王亥名號,證明甲骨文是商代遺物,他察知甲骨的出土地點在河南安陽縣西小屯村,根據《史記·項羽本紀》“洹水南,殷墟上”的記載,考訂小屯就是殷墟,是商代的都城所在地。這個論斷被后來的考古發掘所證實。

3.考古實證

殷墟考古發掘,自1928年至1937年,累計15次發掘。新中國殷墟考古發掘持續不斷,對于殷墟的認識逐步深入,殷墟為商代后期都邑的觀點日益鞏固。 (圖1)

圖1 殷墟遺址平面圖

在殷墟核心區域發現宮殿、宗廟、池苑等遺跡,證明當時的王族聚居地依托洹河和人工河道為屏障,其禮儀建筑已大致具備了前朝后寢、左祖(宗)右社雛形,王宮池苑具有一定規模和配套建筑;(圖2)洹河北岸的王陵區分布著9座商王陵墓、還有一些高級貴族陪葬墓和大量祭祀坑;(圖3)在殷墟各地,分布著青銅冶鑄、制骨、制玉、制陶等手工業作坊遺址,形成了比較完備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生產體系;出土大批精美的青銅器、玉石器、漆木器、陶瓷器、骨角牙器等,既體現了當時嚴格的禮儀制度,也反映了當時較高的生產力水平。(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的發現與研究》,科學出版社,1994年。“這些史料都是我國3000年來歷史的真實面目,這面目就連孔夫子也未看到過。”(7)李濟:《我與中國考古工作》,張光直、李光謨編:《李濟考古學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頁。成為重新構建殷商歷史的新史料。

圖2 殷墟宮殿區平面圖 圖3 殷墟王陵區大墓分布圖

二、夏商王朝的分野·商先公與先王

1.文獻所見商族世系

商族世系,在《世本》、《史記》等史籍中,均有記載。

《世本》對商王世系有不很連貫的記載:帝嚳—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根國—冥—核—湯—太甲—沃丁—太庚—小甲—太戊—仲丁—河亶甲—祖乙—祖辛—開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武丁—紂。(8)《世本》系先秦古史官所撰,原書已亡佚,部分內容散見于后代文獻中。本文引見《世本》,齊魯書社,2010年,第5-6頁。

《史記·殷本紀》的記載比較系統:商人始祖名契,帝嚳之子。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天乙(成湯)—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紂王)。

可見,以商湯為轉折點,商族首領分為滅夏前的先公、滅夏后的先王兩部分。先公屬于夏王朝時期諸侯國之“商伯”,先王則是商王朝建立后的“商王”。

2.甲骨文所見商族世系

1910年,羅振玉著《殷虛書契考釋》,首先于殷墟卜辭中發現“王亥”之名。王國維以之與《山海經》《竹書紀年》相校,“乃知王亥為殷之先公”。隨之將這一發現告訴了日人內藤虎次郎。羅振玉又重新從卜辭中搜求王亥記事,得七、八條,載之《殷虛書契后編》。內藤虎次郎根據王國維的提示,旁加考證,作《王亥》一文,“謂自契以降諸先公之名,茍后此尚得于卜辭中發現之,則有裨于古史學者當尤巨。”受此啟發,王國維復攻究于卜辭,再得一系列商人先公先王名號。(9)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觀堂集林》卷九,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09-210頁。其研究成果見于《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

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于卜辭中考證商之先公夋、相土、季、王亥、王恒、上甲、報丁、報丙、報乙、主壬、六癸,先王大乙(唐)、羊甲等。而卜辭未見之雍己、沃甲、稟辛等,即所謂祖某、父某、兄某。“于是卜辭與《世本》、《史記》間毫無牴牾之處矣。”(10)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第222頁 。“《世本》、《史記》之為實錄,且得于今日證之。”“由是有商一代先公先王之名,不見于卜辭者殆鮮。”(11)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第210頁。

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又就高祖夋、上甲、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多后、中宗祖乙、大示、二示、三示、四示做了考訂,列出了由卜辭驗證的商先王世數。指出:“《史記·殷本紀》、《三代世表》及《漢書·古今人表》所記殷君數同,而于世數則互相違異。…今由卜辭證之,則以《殷本紀》所記為近。”(12)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第227-228頁。

3.殷墟的先公、先王宗廟

自盤庚徙都洹北、武丁遷洹南,在商都殷墟建設了祭祀祖先的宗廟,在卜辭中統稱作“宗”。陳夢家指出,殷墟卜辭所謂“宗”,是指供奉商先公、先王、先妣的神主之處所(建筑物)。(13)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第468頁。

甲骨卜辭中除了“宗”這個統稱,還有“北宗”(《合集》38231)、“西宗”(《合集》36482)等以方位區別的宗廟建筑,又有先公宗廟曰戛宗、河宗、岳宗,先王宗廟唐宗(《合集》1339)、大乙宗(《屯南》2707)、大丁宗(《懷》1559)、大甲宗(《屯南》2707)、大庚宗(《屯南》3763)、仲丁宗(《合集》38223)、祖乙宗(《合集》33108)、祖丁宗(《合集》30300)、武乙宗(《合集》36070)、文武丁宗(《合集》36153)等。

考古發掘已經發現殷商時期的大量宮室建筑基址,其基本格局已經初步奠定了前朝后寢、左祖(宗)右社制度。據筆者研究,殷墟宮廟區甲組基址主體為商王寢殿建筑群,乙組基址主體為朝堂建筑群,丙組基址很可能是社壇建筑物,丁組基址則應該是宗廟建筑。(14)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乙編·建筑遺存》,臺灣南港,1959年;杜金鵬:《殷墟宮殿建筑基址研究》,科學出版社,2010年。(圖4)

圖4 殷墟宮殿區禮儀建筑圖

丁組基址現存建筑基址為凹字形,東部臨河為缺口,不知是原狀如此抑或是因洹水侵蝕而毀失。北殿夯土臺基上埋藏有青銅盉,院落中分布有祭祀坑,坑中置有特殊“人牲”。(1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安陽殷墟小屯建筑遺存》,文物出版社,2010年。(圖5)

圖5 殷墟宮殿區丁組基址平面圖

乙組基址中的乙七基址,擁有大片祭祀坑、車馬坑,因其位于宮殿區中軸線的右側,故稱“右宗”。(16)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乙編·建筑遺存》,臺灣南港,1959年。(圖6)目前,我們在殷墟卜辭中發現6條關于在右宗進行祭祀的記錄。

圖6 乙七基址及其祭祀遺存平面圖

《合集》30321:貞,即右宗

《合集》28252:貞,即于右宗,有雨?

《合集》30320 :□歸于右宗,其有雨

《合集》30318:即右宗夒,有雨?

《合集》30319:貞,王其酒戛于右宗,有大雨?

有學者研究認為,卜辭“右宗”是專門祭祀先公的宗廟。(17)楊升南:《從殷墟卜辭中的“示”、“宗”說到商代的宗法制度》,《中國史研究》1985年3期;朱鳳瀚:《殷墟卜辭所見商王室宗廟制度》,《歷史研究》1990年6期;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507-509頁。我們注意到,在右宗祭祀先公,均與求雨有關。即先公地位和神性近似自然神(天神),具有呼風喚雨、祛除旱魔的能力。(18)杜金鵬:《殷墟宮殿去建筑基址研究》,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157-188頁。而專門用作祭祀自然神祇的“社壇”——丙組基址,就在乙七基址右前方,二者南北相鄰。

商先公時期即夏王朝時期。由商人祭祀先公,可知商人的歷史認知,可追溯到商王朝建立前的朝代,即夏代。盡管卜辭中尚未發現關于“夏”朝之直接記錄,但確實有夏朝時代的人物。《史記·殷本紀》云:商人始祖名契,帝嚳之子。“契興于唐、虞、大禹之際”,“佐禹治水有功”。可知商人一族,曾是與夏王朝相始終的。

4.商湯是夏商王朝的界標人物

鄒衡先生曾指出:“在我國歷史上,夏和商是年代相接的兩個朝代,溯其原始,夏和商又曾經是同時活動在不同地域的兩個族。因此,要確定夏文化,除了要(譬如用層位學的方法)找出夏、商兩個文化在年代上的銜接和先后關系外,更需要(譬如用文化類型的分析)證明它們曾經是平行發展的。”(19)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試論夏文化》(第二版),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167頁。以下凡引鄒衡先生論文,皆出此書。

前文述及,商之先公即夏王朝時代之人。而商湯,是跨越夏、商王朝的歷史人物,也就成為夏商王朝分界的界標性人物。

《史記·殷本紀》曰:成湯伐夏桀,“于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帝王世紀》曰:“商之享國也,三十一王……自湯得位至紂,凡六百二十九年。”(20)皇普謐:《帝王世紀》,原書已亡佚,部分內容散見于后代文獻中。本文引見《帝王世紀》,齊魯書社,2010年,第28、37頁。《古本竹書紀年》:“湯滅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歲四百九十六年。”(21)《古本竹書紀年》,戰國時期魏國編年史書,原書亡佚于宋代。本文引見《古本竹書紀年》,齊魯書社,2010年,第10頁。說的都是商湯滅夏建立商王朝之歷史年代。

殷墟卜辭中,商湯(大乙,唐,成)為先王之首。卜辭涉及大乙者多達300 余條,有卜辭尊稱大乙為“高祖乙”(《合集》32447)。

三、從已知探未知·殷商文化與夏文化關系

從考古學上探尋夏文化,學術界通用的方法,主要是從已知推未知,即從商文化分析入手,探討夏文化。

其學術路線是:首先確定殷墟的晚商文化分期和年代,然后前推確定早商文化(或分解成中商文化、早商文化)分期和年代;從已知考古學文化序列中檢索出分布在史傳夏王朝核心地區、年代上早于商文化(商朝)的考古學文化。由此從考古學文化上排定夏文化及其同時的先商文化。

因此,考古學文化序列和分期研究,是夏文化探索的基本工作。而時空對證法、都城界定法、文化類型分析法,是其基本手段。

在具體實踐中,學者之間的學術思路和方法有所不同。本文謹以北京大學鄒衡先生、《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以下簡稱《夏商卷》)、《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以下簡稱《斷代工程》)為例,稍作綜述:

1.鄒衡先生的研究思路

1956年,鄒衡先生在研究鄭州商文化、撰寫《試論鄭州新發現的殷商文化遺址》,“為了證明鄭州商文化早、中期(即二里崗上、下層)早于殷墟文化”,初步作了殷墟文化分期研究。在該文中,鄒先生指出:“小屯殷商文化層的絕對年代是有文獻、特別是有甲骨卜辭作為根據的。因此,小屯的殷商文化層就成為推斷其他殷商文化遺址年代的標準。要確定鄭州殷商文化遺址的年代,就有必要將鄭州與小屯兩地的殷商文化層互相比較研究。”初步將殷墟商文化分作早、中、晚三期,并將鄭州、安陽兩地商文化遺存年代關系作了對應分析:

鄭州早期——鄭州中期——小屯早期——鄭州晚期、小屯中期——小屯晚期(22)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試論夏文化》(第二版),第3-27頁。(圖7)

圖7 鄭州、安陽商文化陶器對比圖

1964年定稿的《試論殷墟文化分期》對殷墟已有考古資料作了通盤梳理,就其分期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殷墟文化新的分期方案,結合甲骨文分期,給出了殷墟文化一至四期與自盤庚至帝辛的商王對應關系。(23)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試論夏文化》(第二版),第29-85頁。(圖8:殷墟文化分期圖)

圖8-1 殷墟文化陶器分期圖

圖8-2 殷墟文化銅器分期圖

1979年定稿的《試論夏文化》,指出:探索夏文化,“必先從分析商文化入手。這是因為在殷墟發現了大批商代后期的文字記錄——甲骨卜辭以及部分的銅器銘文等,從而商文化系統逐漸地在考古學上被肯定下來了。只有在考古學上確認了商文化,才能區別出夏文化。”(24)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試論夏文化》(第二版),第98頁。該文將商文化劃分為連續發展的先商、早商、晚商三大期,共7段14組,時間上包括了從滅夏前的先商至武王伐紂前的商末。并將商文化之前的中原地區考古學文化進行了排列,分為仰韶期、過渡期、龍山期、二里頭期四大階段。在排除了一系列“非夏”文化之后,鎖定二里頭文化為夏文化探索對象。(25)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試論夏文化》(第二版),第89-169頁。(圖9)

圖9 先商文化與夏文化類型比較圖

鄒衡先生強調說:“夏文化在考古學上的確定,是從年代明確、特征顯著的商文化中比較出來的。”(26)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試論夏文化》(第二版),第167頁。

2.《夏商卷》的研究思路

高煒先生總結《夏商卷》關于夏文化探索研究思路時指出:“商文化完整序列的構建,尤其是確定最早的商文化乃循從已知求未知的途徑去探索夏文化的基本前提。”因此“確定最早的商文化至關重要。”偃師商城的文化內涵清楚表明,它是一座具有政治中心性質的都城遺址,其第一期文化遺存約當鄭州二里岡下層一期(C1H9)、二里頭遺址第四期晚段(ⅢH23、ⅤH53)。偃師商城在二里頭近旁的出現,應是王朝更替——夏王朝滅亡、商王朝建立的標志。夏商王朝交替之考古學年代坐標的建立,使得偃師商城第一期為代表的最早的商文化得以確認,并由此推定二里頭文化主體是夏文化。(2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夏商卷·緒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9-11頁。

《夏商卷》建立的夏商文化序列為:

以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的商文化為早商文化代表,以安陽洹北商城、鄭州小雙橋遺址商文化為中商文化代表,以殷墟文化為晚商文化代表。

晚商文化(殷墟文化)分作四期:第一期,年代約在武丁早期;第二期,約當武丁后期至祖庚、祖甲時期;第三期,約當廩辛、康丁、武乙、文丁時期;第四期,約當帝乙、帝辛時期,其末段可能延續到西周初年。(圖10、圖11)

圖10 殷墟文化陶器分期(左:遺址出土陶器;右:墓葬出土陶器)

圖11 殷墟文化銅器分期圖

中商文化分為三期:第一期以鄭州白家莊部分遺存和小雙橋商文化為代表;第二期以洹北商城部分早期遺存和藁城臺西早期墓葬為代表;第三期以洹北商城部分晚期遺存和藁城臺西晚期居址、墓葬為代表。(圖12、13)

圖12 中商文化陶器分期圖

圖13 中商文化銅器分期圖

早商文化分為三期:第一期以二里岡H9、電力學校H6為代表,第二期以二里岡H17、C8M32為代表,第三期以二里岡H2乙、H1為代表。鄭州商城商文化分為四期,其第一至三期屬早商文化,第四期是中商文化。(圖14、15)偃師商城商文化分為三期7段,其第一期1段到第三期6段屬早商文化,第7段是中商文化。

二里頭遺址的青銅時代文化分為四期,其第四期晚段文化中涌現大量特征鮮明的商文化因素,與偃師商城第一期偏早階段文化比較相近,應屬早商文化范疇。第一期至第四期早段,則應屬夏文化。(2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夏商卷·緒論》,第170-188頁。(圖16)

圖14 早商文化陶器分期圖 圖16 二里頭遺址H23出土陶器圖

3.《斷代工程》的研究思路

《斷代工程》把商代文化分作商代前期、后期兩大期。商代后期指盤庚遷殷至商朝滅亡,計八世十二王。其考古學文化即殷墟文化,可分作四期:

殷墟一期,約當盤庚、小辛、小乙和武丁早期;殷墟二期,早段約當武丁晚期,晚段約當祖庚、祖甲時代;殷墟三期,約當廩辛、康丁、武乙、文丁時期;殷墟四期,約當帝乙、帝辛時代。

商前期指商湯滅夏至盤庚遷殷之前。其考古學文化分為五期:

第一期相當于二里岡下層一期,第二期相當于二里岡下層二期,第三期相當于二里岡上層一期,第四期相當于二里岡上層二期,第五期相當于殷墟花園莊早段。

《斷代工程》認為,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是已知最早的商代都邑規模的遺址,推斷其分別為湯所居之亳和湯滅夏所建“西亳”,它們的始建年代應最接近夏商更替之年。(29)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性成果報告》,世界圖書出版社,2000年,第50-73頁。

顯而易見,殷墟、殷商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基礎和出發點。

四、安陽的商系文化序列

1.晚商文化

關于殷墟的商代晚期文化遺存之年代與分期,考古界已有深入討論和比較一致的意見。代表性成果主要包括殷墟遺址考古發掘者在《殷墟的發現與研究》、《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中相關論述,鄒衡先生在《試論殷墟文化分期》中的闡述。

鄒衡《試論殷墟文化分期》將殷墟文化分為四期:第一期約當盤庚、小辛、小乙時代;第二期約當武丁、祖庚、祖甲時代;第三期約當廩辛、康丁、武乙、文丁時代;第四期約當帝乙、帝辛時代,也可能延續到西周初年。指出“這四個文化期大體代表了殷墟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的四個基本階段。”(30)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試論夏文化》(第二版),第80頁。

《殷墟的發現與研究》第三章“殷墟文化的分期與年代”,將殷墟的晚商文化遺存分為四期,其一期早段相當于盤庚、小辛、小乙時期,一期晚段相當于武丁早期;二期早段為武丁晚段,二期晚段大致相當祖庚、祖甲時代;三期相當于廩辛—文丁時代;四期屬帝乙、帝辛時代。(3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的發現與研究》,第25-39頁。(圖17:殷墟文化分期)

圖17 殷墟文化分期(左:遺址陶器;右:墓葬陶器)

《夏商卷》第六章“商代晚期的商文化”,秉持四期說,但將武丁之前文化遺存(一期早段)歸入中商文化,調整后的殷墟文化分期為:一期約當武丁早期;二期約當武丁后期至祖庚、祖甲時期;三期約當廩辛、康丁、武乙、文丁時期;四期約當帝乙、帝辛時期,但其末尾階段可能進入西周初年。(3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夏商卷·緒論》,第284-295頁。

2.中商文化

中商文化概念是唐際根先生首先提出的。他在《夏商卷》中把中商文化分為三期,大體相當于鄒衡《試論夏文化》中的早商文化第Ⅵ、Ⅶ、Ⅷ組。這一分期方案將安陽洹北商城、鄭州小雙橋兩座商代城址,在商文化序列中體現出來,從而把晚商文化與早商文化,不僅在器物方面、而且在城址方面,更加緊密(幾乎沒有時間縫隙)地銜接起來。(3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夏商卷·緒論》,第250-295頁。

3. 先商文化和早商文化

鄒衡《試論夏文化》將先商文化分為漳河型、輝衛型、南關外型三個類型。(34)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試論夏文化》(第二版),第109-114頁。《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則分為下七垣文化(包括漳河類型、岳各莊類型、鹿臺崗類型)、潞王墳-宋窯類遺存、鄭州南關外中下層遺存。(3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夏商卷·緒論》,第146-169頁。在鄒衡說基礎上,豐富了內涵、細化了構成。

有學者將下七垣文化分為四期,其一至三期約當二里頭文化二期早段至四期早段,而其第四期約當二里頭四期晚段、商文化一期晚段,因此不屬于先商文化范疇。(3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夏商卷·緒論》,第147-148頁。可備一說。

安陽地區發現有商文化早期遺存,屬于下七垣文化漳河類型(曾歸為二里頭文化)。如殷墟梅園莊、孝民屯、(3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64、121-128頁。小屯西地、(38)劉一曼:《安陽小屯西地的先商文化遺存》,《三代文明》(一),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148-161頁。大韓、(39)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安陽大韓村南崗遺址》,《考古學報》1990年第1期。大正集老磨岡、(40)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安陽洹河流域幾個遺址的試掘》,《考古》1965年第7期。大定龍(4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隊:《河南安陽洹河流域的考古調查》,《考古學集刊》第3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93頁。等遺址,均有發現。

1958年發掘殷墟梅園莊,發現一組早于殷商時期的商文化遺存,出土陶器有折沿高足薄胎細繩紋鬲、深腹薄胎細繩紋罐、敞口淺腹平底素面盆、扁三角形足鼎等,發掘者認為與鄭州二里岡下層遺物相近,“年代當早于小屯殷文化,應是盤庚遷殷前的商代文化遺存”,稱之為“梅園莊一期”。(圖18)1960年發掘殷墟孝民屯遺址第三區,也發現了“梅園莊一期”遺存,陶器有薄胎細繩紋夾砂灰陶罐、敞口深腹泥質黑陶盆、扁三角足盆形鼎、薄胎細繩紋甑等。(4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發掘報告》,第4、121-128頁。

圖18 殷墟梅園莊出土下七垣文化陶器圖

1971-1973年發掘殷墟小屯西地,發現先商時期的文化層和灰坑,陶器有夾砂灰陶細繩紋袋足鬲、花邊圓鼓腹袋足鬲、夾砂灰陶籃紋斝、細繩紋深腹甑、泥質灰陶深腹盆、夾砂灰陶小平底深腹罐、花邊深腹罐、泥質灰陶甕、細把豆、圈足豆、淺腹平地盆等。發掘者劉一曼認為:小屯西地商文化遺存與下七垣文化漳河型陶器基本相似,文化性質相同,同時包含部分輝衛型文化因素。其年代大體屬于先商時代,或可遲至夏商之交。(43)劉一曼:《安陽小屯西地的先商文化遺存》,《三代文明》(一),第156-157頁。(圖19)

圖19 殷墟小屯西地H49先商文化陶器

另外,1973年在小屯南地T12、T22、T23、T42第5、6層也曾發現早期商文化遺存,陶器與小屯西地的相似,發掘者曾認為其時代與梅園莊一期相當。(4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73年安陽小屯南地發掘簡報》,《考古》1975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73年小屯南地發掘報告》,《考古學集刊》第9集,科學出版社,1995年。后來修正說,小屯南地陶器特征與梅園莊一期早段、小屯西地H49、H50陶器相近,時代屬先商文化。(45)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試論夏文化》(第二版),第160頁。

劉一曼研究指出,梅園莊一期文化遺存可細分為早、晚兩段,早段以梅園莊MH7、孝民屯AH301為代表,其時代約當先商晚期;晚段以梅園莊T4(6A)和孝民屯T301(3)、(4)、(5)、T302(4)為代表,年代應屬商代早期。小屯南地第5、6層商文化遺存,陶器特征與梅園莊一期早段、小屯西地H49、H50陶器相近,時代屬先商文化。(46)劉一曼:《安陽小屯西地的先商文化遺存》,《三代文明》(一),第160頁。

安陽洹河流域的寨子、袁小屯、西官園、郭村、東麻水等18處遺址曾發現有早商文化遺存,據說大致相當于二里岡下層、上層,可惜未曾發掘。(4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隊:《河南安陽洹河流域的考古調查》,第93-95頁。

盡管對于梅園莊、孝民屯、小屯西地和南地發現的早于殷商文化、早晚有別的兩期考古學文化遺存的王朝屬性見解不同,但是,它們填補了當地古文化序列,是無可爭議的。

可見,現有考古發現證明,殷墟所在的安陽地區,包含了從先商到晚商的商文化(商系文化)遺存,形成了商文化的完整系列,因而對于夏文化探索,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即不僅從考古學文化序列上為推定早商文化、進而推定夏文化,提供了寶貴材料,而且從文化類型上為分辨夏文化提供了寶貴材料。

五、夏文化探索啟示·學理與學術

縱觀我國的夏文化探索歷史與現狀,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寶貴啟示。

第一,當前的夏文化探索工作,路線科學,邏輯嚴密,工作扎實,證據充分,結論可信。目前并沒有其他解決方案更加科學妥善,沒有其他結論更加縝密可信。對于二里頭文化主體(包括新砦文化)應該就是夏文化之論斷持懷疑或否定態度者,尚不能運用其他科學方法、給出另外的學術結論。

第二,早于商王朝的中原文明體——考古學上的新砦·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唯一可選對象。

第三,沒有《世本》《史記·殷本紀》等,就識別不出殷墟甲骨文中的先公先王名號。所謂甲骨文乃殷墟為晚商都邑遺址之“內證”的論點,并不準確。實際上,甲骨文是依靠《世本》和《殷本紀》,方才“自證”為“殷商文字”。

第四,沒有厚重的殷墟考古發現,甲骨文也很難確認殷墟就是商王朝的都城所在。

第五,寄望在二里頭文化中發現類似殷墟甲骨文那樣的“文字證據”——所謂“自證”,給自己“證明”和“正名”,不是夏文化探索出路所在。就目前線索而言,這是很渺茫的事情。其實,只要“證據鏈”完整、可信,“口供”不是定案的唯一依據。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中日韩在线|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婷婷在线网站| 高清码无在线看|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国产91视频免费| 国产第二十一页|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永久毛片在线播|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av在线手机播放|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欧美一道本|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亚洲h视频在线|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色中色|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 99久视频|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青青极品在线|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午夜毛片福利|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91亚洲精品第一| 麻豆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日韩性网站| 亚洲成年人网|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 九色91在线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欧美色丁香|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午夜视频日本|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9cao视频精品| 亚洲性视频网站|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97se亚洲|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