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赤狄新考

2022-04-24 07:59:12何艷杰
殷都學刊 2022年1期
關鍵詞:研究

何艷杰

(河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 河北 石家莊 050024)

赤狄是春秋時期的北方狄族,興盛于春秋早期,春秋中期亡于晉,名號存續時間達二百余年。春秋時期,赤狄曾與周天子聯姻,助周伐鄭,亡邢滅衛,侵齊伐魯,喧赫一時。赤狄并非華夏之邦,歷來不為華夏正統史家重視,僅《春秋》《左傳》有少量簡略記載,其它文獻甚少涉及,因而赤狄的系統研究一直無法展開。目前,《清華簡·系年》,《伯碩父鼎》銘,碾子坡遺址,倗國和霸國墓地,晉東南地區長治、潞城春秋早中期墓葬等出土簡帛、金文和考古資料不斷涌現,使赤狄的深入探討成為可能。本文試圖以赤狄相關新出材料為基礎,借鑒前人研究成果,對赤狄的淵源、文字、聯盟首領稱號和基本社會分層等方面進行初步研究,以就教于學界。

一、 赤狄研究現狀簡介

(一)綜論性研究

關于赤狄的研究始于清季。清人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四裔表》(1)顧棟高著,吳樹平、李解民點校:《春秋大事表》卷39《春秋四裔表》,中華書局,1993年。初步梳理狄的史料,赤狄史料即摻雜其中,顧氏簡略輯錄赤狄之六部——東山皋落氏、廧咎如、潞氏、甲氏、留吁和鐸辰,兼及其分布地域。此為赤狄研究之肇始。其后近現代學人多有涉獵,王國維《鬼方昆夷玁狁考》(2)王國維:《觀堂林集》卷13《鬼方昆夷玁狁考》,中華書局,1959年。認為商周間之鬼方、混夷、獯鬻,宗周之季的玁狁,春秋之戎、狄,戰國以降之胡、匈奴,隨時異名,統為一族。雖然此觀點較為模糊,但對先秦民族史研究的影響不可小覷。蒙文通《周秦少數民族研究》(3)蒙文通:《周秦少數民族研究》,龍門聯合書局,1958年。系統研究周秦少數民族遷徙情況,其中涉及赤狄東侵及遷徙,考證精辟,發人深省。馬長壽《北狄與匈奴》(4)馬長壽:《北狄與匈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第一節“北狄部落和部落聯盟”,統述北狄的分布、種類、文化、社會結構及其與華夏諸國的關系,兼及赤狄。段連勤《北狄族與中山國》(5)段連勤:《北狄族與中山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首次專章系統地研究赤狄的部落、姓氏、發展歷程以及社會經濟文化,是赤狄研究的開山之作。眾多民族史專著也均有涉及,呂思勉《中國民族史》(6)呂思勉:《中國民族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年。簡約闡述赤狄的種類、分布和發展。田繼周《中國歷代民族史·先秦民族史》(7)田繼周:《中國歷代民族史·先秦民族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將赤狄納于北狄與周朝的關系研究之中。地方史著作也有涉及赤狄者。如《晉國史綱要》(8)李孟存、常金倉:《晉國史綱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晉國史》(9)李孟存、李尚師:《晉國史》,三晉出版社,2015年。、《山西通史·先秦史》等(10)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簡介晉國與赤狄的關系,晉國滅亡赤狄的過程等等。近年來學位論文出現了數篇較新的赤狄相關研究成果。辛迪《兩周戎狄考》(11)辛迪:《兩周戎狄考》,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楊曉麗《兩周狄族初探》(12)楊曉麗:《兩周狄族初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具體闡述了赤狄的氏族部落,赤狄與白狄的關系等方面。

(二)專題性研究

涉及赤狄地理分布的相關研究較少。赤狄地理分布的專門研究尚未出現,相關研究多將赤狄融入戎狄地理綜合研究中。趙鐵寒《春秋時期的戎狄地理分布及其源流》(13)趙鐵寒:《春秋時期的戎狄地理分布及其源流》,大陸雜志社編輯委員會《先秦史研究論集》下,大陸雜志社,1967年。、史念海《西周與春秋時期華族與非華族的雜居及其地理分布》(14)史念海:《西周與春秋時期華族與非華族的雜居及其地理分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0年第1、2期。均是泛泛研究戎狄地理分布,兼涉赤狄。楊純淵《春秋山西北狄考》(15)楊純淵:《春秋山西北狄考》,山西省考古學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學會論文集(一)》,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屬于山西地方民族地理研究,包融赤狄。

赤狄的外交關系研究資料比較豐富。一般研究春秋民族關系和融合方面的論著均會涉及赤狄。專門研究赤狄外交關系的論文有呂玲《試論春秋時期晉國與赤狄之間的民族融合》(16)呂玲:《試論春秋時期晉國與赤狄之間的民族融合》,《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較早的綜論春秋各族融合的文章有瞿林東《論春秋時期各族的融合》(17)瞿林東:《論春秋時期各族的融合》,《學習與探索》1981年第1期。。研究山西地區或晉國的民族關系和融合的文章較多,代表性成果有李春風《試論春秋戰國時期山西境內的戎狄及其與華夏族的融合》(18)李春風:《試論春秋戰國時期山西境內的戎狄及其與華夏族的融合》,《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綜合版)》1991年第3期。、馬興《春秋時期山西境內北狄的華夏化及其對華夏族的影響》(19)馬興:《春秋時期山西境內北狄的華夏化及其對華夏族的影響》,《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趙世超《晉“和戎狄”評議》(20)趙世超:《晉“和戎狄”評議》,《史學月刊》1985年第2期。、周嵐《晉國的“和戎狄”策略》(21)周嵐:《晉國的“和戎狄”策略》,《中國民族》1985年第11期。、賈君宜《論晉和戎狄》(22)賈君宜:《論晉和戎狄》,《南充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4期。、任曉晶《論春秋時期晉國與戎狄的民族融合》(23)任曉晶:《論春秋時期晉國與戎狄的民族融合》,《滄桑》2009年第1期。、梁葆莉《從重耳流亡看春秋前期戎狄與晉國融合的精神軌跡》(24)梁葆莉:《從重耳流亡看春秋前期戎狄與晉國融合的精神軌跡》,《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等。相關成果多從晉國為代表的華夏族視角出發,將赤狄置于被動、輔助、次要的地位進行研究,尚缺乏以赤狄為主體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外交關系研究。

赤狄來源亦成為學界的新興研究對象。赤狄為媿姓,學界一般將之視為商代鬼方后裔。隨著李家崖文化資料的逐漸豐富,甲骨文金文中商代鬼方研究的日益深入拓展,鬼方的基本情況日漸明晰,間接帶動了赤狄淵源的探索。兩周戎狄相關研究的文章中多涉及赤狄淵流。如馬興《春秋時期山西境內的北狄》(25)馬興:《春秋時期山西境內的北狄》,碩士研究論文,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介紹鬼方與商周的戰爭以及地理分布,指出赤狄源自商周鬼方,兼及赤狄分布及種類;張海《懷姓九宗研究》(26)張海:《懷姓九宗研究》,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重點講述鬼方各分支,兼論春秋赤狄事跡。

赤狄相關研究為數不少,但依然存在不足之處。從研究角度來看,多是從中原華夏諸國的視角研究赤狄;從研究范疇來看,赤狄相關研究多是從春秋戎狄、山西戎狄、北狄等寬泛視域,進行附屬、粗疏的研究;從具體研究對象來看,局限于赤狄的來源、部族名稱及分布地域、外交關系(戰爭)、民族融合等方面,赤狄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基本面尚未出現專門、系統的探討。從史料運用的角度來看,赤狄相關研究多是以文獻為基礎,稍及金文和考古資料,眾多與赤狄相關的考古資料、出土文獻資料目前尚未得到充分重視。因此,赤狄研究尚存在相當大的空間。

二、 新出金文與赤狄

(一)《伯碩父鼎》銘與赤狄淵源

《伯碩父鼎》銘中有“赤戎”兩字。西周晚期器《伯碩父鼎》銘主要記載了周人設官管理赤戎屬地之事。《伯碩父鼎》(袁金平釋)銘曰:

唯王三月初吉辛丑,伯碩父作尊鼎,用道用行,用孝用享于卿事、辟王、庶弟、元兄,我用與司赤戎馭方。伯碩父、申姜其受萬福無疆,蔑天子歷,其子子孫孫永寶用。

此鼎2009年出土于涇河上游甘肅合水何家畔村墓葬。吳鎮烽、袁金平、黃錦前都對此鼎的形制和銘文進行了研究。此鼎年代定為西周晚期(吳鎮烽)(27)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5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67-268頁,第02438號。黃錦前:《伯碩父鼎的年代與國別》,《玉門、玉門關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文集》,2017年8月,第506-517。袁金平,孟臻:《新出伯碩父鼎銘考釋》,《出土文獻》2017年第1期。。“赤”字釋文有分歧,或釋“赤”;或釋“蠻”。此處從吳鎮烽釋。甘肅合水何家畔村墓葬的情況僅有簡單介紹。(28)劉薛梅:《甘肅省慶陽合水縣發現西周墓葬》,中國新聞網2009年5月20日,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05-20/1700780.shtml.該墓為土坑豎穴墓,在棺槨南北兩側,有長三點八米,高二點九米,寬四十公分的平臺,其上擺放陪葬品,每面各放置四件。文中雖未明言,可推知此墓應是東西向之墓。隨葬器物有七鼎一甗,且四件一組分別放置在二層臺上。墓向東西向,二層臺隨葬禮器,禮器并非鼎簋成套隨葬,僅有鼎、甗兩種,且僅有一鼎內有銘文,可推知這七鼎并非周禮葬制所規定的大小相次之升鼎。這些葬俗特征明顯與西周葬禮相異。黃錦前從器形紋飾分析認為,伯碩父鼎制作于漢淮流域一帶或山東南部,是有道理的。袁金平指出,伯碩父之妻“申姜”為西申姜姓之女,這一認識是非常正確的。正是因為伯碩父與西申的聯姻關系,周宣王才選派其管理該地,實則是借助西申之力管理赤戎。

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是袁金平所釋《伯碩父鼎》銘中“馭方”之意。《說文解字注》曰:“馭,古文御,從又馬。”又曰:“御,使馬也。”“馭”從又從馬,本為把控馬頭,駕御車馬之意,引申為統率、控制之意。“馭方”意為統率之方,屬下之地。“馭方”經常與各部族之稱號共見于銘文中。如《不期簋》銘曰:

“唯九月初吉申,伯氏曰:不期,馭方玁狁廣伐西俞,王令我羞追于西。”

“馭方”與“玁狁”之名共見。《伯碩父鼎》銘“赤囗(戎)”“馭方”之名共見。《噩侯馭方鼎》載:

此銘中六處“馭方”應為噩侯之名字。《禹鼎》載:

此處銘文中有三處“噩侯馭方”,參照上文之《噩侯馭方鼎》之內容,第一處“馭方”應釋為人名,其它二處不應再釋為人名,而應理解為噩侯統率之方。綜合分析以上《伯碩父鼎》、《不期簋》、《噩侯馭方鼎》、《禹鼎》銘文的“馭方”之義,除《噩侯馭方鼎》和《禹鼎》第一處中的“馭方”可確定為人名外,其它銘文中出現的“馭方”應釋為“統率之方”比較適宜。《不期簋》銘“馭方獫狁”或可釋為曾經服屬的獫狁;或可以理解為“獫狁馭方”的倒置,即“獫狁統率之方”。

“赤戎馭方”中蘊含著許多有待發掘的信息。《伯碩父鼎》出土之地甘肅合水縣在西周晚期本為獫狁舊地。合水縣九站遺址大部分應屬于寺洼文化遺存。此外居址的第三期不屬于寺洼文化。九站遺址還發現數座東西向墓葬。這些墓葬打破了寺洼文化墓葬,顯示其年代較晚,且以東西向的墓向為代表的文化面貌與寺洼文化明顯不同。發掘者認為:“(九站遺址)第三期可能與寺洼文化有承傳關系,但還難以將其劃入寺洼文化范疇。它大致屬于東周時期隴東地區的戎人文化。”(29)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合水九站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研究》(三),科學出版社,1997年,第339、342頁。這應該就是赤戎的遺存。梁云先生指出,寺洼文化應屬獫狁遺存……西周晚期,寺洼文化與秦文化出現了融合跡象,兩種文化的遺存犬牙交錯,有的秦文化中含有寺洼文化的東西,甚至有通婚的現象。(30)梁云:《西垂有聲:〈史記·秦本紀〉的考古學解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第193-194頁。宣王之后,獫狁之名在文獻中徹底消失,這也反映了該族服屬于周,并接受周朝所派官吏的管理。文獻和考古資料正好契合,共同印證了西周晚期獫狁與周人的融合。獫狁消亡后,周人借助西申的勢力,派遣伯碩父等管理獫狁舊地。但伯碩父所管理的部族已經不再稱為“獫狁”,而稱為“赤戎馭方”。這說明獫狁舊地已經由“赤戎”占據。此“赤戎”是服屬于周朝的部族,并由周人派遣官吏進行管理。這也可證明甘肅東部一帶為眾多戎族居地,“赤戎馭方”本是獫狁的近鄰部族。西周晚期最強勢的獫狁敗亡后,其余民可能服屬于赤戎之族,并在赤戎的領導下服從西周官吏的管轄。

“赤戎”即是春秋早期的“赤狄”。西周時期“戎”“狄”之名號并無分別,只是對異于周文化的其它部族的通稱,“赤戎”亦可稱為“赤狄”。赤狄在春秋早期興盛一時,在西周時期卻名不見經傳,這于理不合。赤狄應該早已存在,但一直勢力微弱。獫狁敗亡后,周王室力量也漸趨衰弱,宣王后期多次戰爭的失敗即是其證。面對獫狁與周兩敗俱傷的局面,赤狄乘機侵占了獫狁故地,統率當地之邦方。周王室無力對獫狁故地進行有效管理,只好借助與西戎關系友好的西申之力勉強維持,《伯碩父鼎》銘就是最好的見證。著名考古學者梁云先生指出,(31)梁云:《西垂有聲:〈史記·秦本紀〉的考古學解讀》,第105頁。依據《伯碩父鼎》銘和相關考古文化因素,狄人原本居住在子午嶺東西兩側,西周晚期赤狄主要分布于子午嶺西側的涇河上游和東側的洛河上游;春秋早期,在秦晉的威逼利誘之下,東遷到太行山東西兩麓。

此外,赤狄為媿姓,鬼方之后裔。目前的考古資料顯示商末周初鬼方后裔的遺跡可能在涇河中游一帶。長武碾子坡遺存的性質和族屬雖然爭議很大,但大家公認該遺存中存在非常特殊的異于華夏的葬俗,主要體現在男俯身葬,女仰身葬,以東向墓為主,石構墓與木質棺槨墓并存等方面。該遺存年代大致分為早晚兩期,早期相當于先周(殷墟一、二期);晚期相當于商代晚期。碾子坡遺存與西周早中期倗國墓地相似之處頗多。學界一般認為倗國墓地屬鬼方后裔懷姓九宗之遺存,存續年代是從西周早期到中晚期,且具有明顯的男俯身葬,女仰身葬的習俗,也存在大量的東西向墓。長武碾子坡遺存與倗國墓地兩處遺存在年代上正好是銜接的,且都具有特殊的男俯身葬,女仰身葬的習俗,存在大量東向墓。葬俗和隨葬器物是彰顯和認同某個部族群體身份的最為突出、延續時間最長的標志。葬俗上的顯著共性顯示兩者應該都與文獻所載媿姓鬼方遺存有關。碾子坡遺存一般認為主要是先周和商文化遺存,但是其中也存在大量北方文化因素,如紅銅器、石棺墓、大量牛馬羊豬的骨骼、灰坑殉人、異于商人的大量卜骨等,陶器器型更是包含劉家文化、孫家類型、商、周等多種風格。古本《竹書紀年》載商晚期“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狄王。”(32)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4-35頁。今本《竹書紀年》亦有類似記載。《易·既濟》亦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依據上述文獻,周人曾伐鬼方,并俘獲了多位鬼方首領和大量鬼方百姓應該不虛。那么周人將如此眾多的鬼方之人安置在哪里?碾子坡遺存考古學文化因素非常復雜,包含有姬姓周人、姜戎、密須國等文化因素。長武縣正位于周人根據地岐山、扶風之北,該地以西、以北則是戎狄之人的居地,地理位置介于周人與北方戎狄之間,非常重要。該地極有可能是周人安置鬼方俘虜之地,因而葬俗中包含了眾多的戎狄習俗。

倗國墓地出土金文證實倗國為媿姓。《史記·晉世家》載周初晉國初封之時,周王曾將懷(媿)姓九宗賜于晉國。學界一般認為倗國墓地應該與懷姓九宗有著比較密切的關系。倗國所處的山西絳縣橫水即是被遷入晉的懷姓九宗的居地,也即是商代鬼方后裔的遷居地。倗國墓地從西周早期延續到西周中晚期,西周晚期已經衰落。這說明西周晚期,媿姓九宗又遷徙他處。西周晚期伯碩父鼎銘“赤戎”的出現,為我們尋覓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之間的媿姓后裔指示了一條線索。推測西周晚期,王室衰微,晉國無法控制這些戎狄遺民,懷姓九宗可能又脫離了晉人的控制,回到北方涇河上中游一帶居住,被周人同視為“戎狄”,并被稱為“赤戎”。

(二)皋落戈與赤狄使用文字

赤狄之名屢見于《春秋》《左傳》等文獻中,但可以確定的赤狄屬青銅器很少,有銘者更為稀有。因此,赤狄究竟使用何種文字一直是未解之謎。陳隆文通過對皋落戈銘(見圖1、圖2)的釋讀,認為“皋落”兩字應是赤狄皋落氏名號和居地之稱。(33)陳隆文:《春秋赤狄皋落地望與皋落戈銘文釋讀》,《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年第2期,第108-114頁。以此而論,此兩戈應是赤狄遺物。關于此戈的歸屬,亦有學者認為應該是韓國之器。(34)劉釗:《上皋落戈考釋》,《考古》2005年第6期,第95-96頁。其實,這兩種看似矛盾的觀點并不沖突。赤狄被滅后,其原居地先屬于晉國范氏、中行氏,見《左傳》

圖1 伊川出土“十一年皋落戈銘文” 圖2 上皋落戈銘文

定公十四年(前496年)載:“冬十二月,晉人敗范、中行氏之師于潞,獲籍秦、高強。”(35)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中華書局,1981年,第1598頁。“潞”即原赤狄潞氏之地。可見,此地先屬于范、中行氏之地,后在春秋末期趙氏和韓氏才擊敗范、中行氏,占據原赤狄之地。中行氏即是荀氏,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時下軍戎師的首領,次年改為三行之中行,因以為氏。中行之師即為戎師。赤狄潞氏是荀伯(又稱中行桓子、中行伯)于前594年攻取。可見,在春秋中晚期(前594年-前496年)近百年的時間里,今山西潞城一帶(原赤狄之地)一直屬于晉國中行氏管轄,到春秋戰國之際才分屬晉國韓氏,入戰國成為韓國上黨郡管轄之地。

眾所周知,文化的傳承具有滯后性。赤狄在春秋晚期名號淹滅,其剩余族眾融入晉國,見《左傳》宣公十五年(前594年)載:“晉侯賞桓子狄臣千室,亦賞士伯以瓜衍之縣。”(36)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第764-765頁。晉國攻滅赤狄后,將俘獲的大量赤狄族眾和占領的土地賞賜給有功將領。赤狄遺民“千室”,以一室3-5人計,即有三千到五千人轉化為中行氏的私屬。這“千室”赤狄遺民應該不超過赤狄人口總數的半數。以此為據,推測赤狄俘虜總數量應該以萬計并不夸張。赤狄的部族“皋落氏”應該變換了身份,以“晉屬皋落氏”的名義繼續存在,其文化應該并未完全消失。《左傳》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載:“晉人圍朝歌。……析成鮒,小王桃甲率狄師以襲晉,戰于絳中,不克而還”。(37)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第1596頁。此條文獻即反映了赤狄雖亡,但其部眾尚存者頗多,在原赤狄貴族“小王桃甲”的帶領下皆臣服于晉,組成狄師,為晉國貴族服兵役。析成鮒,即晉國析成氏之大夫,為范氏、中行氏之黨。可見,當時赤狄殘部是在范氏和中行氏的控制之下。春秋時期,滅國不絕嗣是當時的禮制。如《左傳》昭公十六年載楚國滅亡戎人蠻氏之國后,又重立其君;《左傳》昭公二十二年載晉國滅白狄鼓部后,只是將其君“鼓子鳶鞮”俘虜并帶回晉國,對于歸順地原白狄各級貴族官吏皆定其爵。據此,晉滅赤狄后應該只是處理控制了赤狄首領,保存了歸附的赤狄貴族官吏,延續其原有的部落組織結構,因此才會有赤狄滅亡近百年之后,赤狄小王尚在,狄師也有能力進攻晉國都城。皋落氏的情況應當也是如此,赤狄皋落氏曾轉化為晉國韓氏屬下的皋落氏。因此,此戈的族屬應該既是赤狄皋落氏,又屬韓國皋落氏,兩者并不矛盾。從字體風格來看,皋落戈銘屬于三晉體系。從銘文內容來看,是采用了韓國的物勒工名制度,“令”“大令”等皆習見于韓器。皋落戈既為赤狄遺物,銘文字體和用語又體現了三晉之風。這反映了赤狄采用晉系文字。赤狄刻意模仿使用晉系文字和制度,顯示了赤狄余部對華夏文化的吸納和融合。

三、 《清華簡·系年》與赤狄

(一)“赤狄王”——狄聯盟首領之稱

《史記·匈奴列傳》等文獻記載,春秋時期戎狄各有君長,這些君長都稱“王”。西戎諸國首領都稱王,如義渠王、獂王、月氏王等等。北方的狄族、胡族首領也自行稱王,如代狄首領稱“代王”,樓煩首領稱“樓煩王”,林胡首領稱“林胡王”,東胡首領稱“東胡王”等。西周時期關中地區的戎狄部族首領也是稱王,這在文獻和金文中多見,如豐王、夨王等等。曾有多位學者專門論及西周時期王并非周天子一人獨稱,而是非常普遍的部族首領稱號。《清華簡·系年》這條史料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彌補了文獻失載的赤狄聯盟首領的稱號“赤狄王”,另一方面證實了春秋初年的狄聯盟確實存在,狄聯盟內部形成聯盟首領(赤狄王)——赤狄、白狄、眾狄等狄部族(某某氏)首領(子)——執政等高級貴族、官員——一般族眾的四層社會結構。

(二)“群戎之師”與狄聯盟

狄聯盟至城濮之戰時依然存在,并且勢力強盛。《清華簡·系年》載:“晉文公立四年,……文公率秦、齊及群戎之師以敗楚師于城濮。”此處“群戎之師”的構成應該非常復雜。“群戎之師”必然包括遷居于晉國南鄙的以姜戎氏為代表的諸戎。晉文公之前,晉惠公與秦合力將諸戎遷居晉國南部邊地,條件就是諸戎必須以服兵役的形式效忠晉國。再者,依晉文公的經歷,晉文公母家為白狄狐氏,曾流亡居狄地十二年,娶妻生子。狄人一直不遺余力地支持晉文公。城濮之戰是晉文公稱霸的關鍵性戰役,白狄等狄人此時勢力強盛,于情于理都會參戰,既支持晉文公,也可乘機擴大自己的勢力。春秋初年戎狄通用,此“群戎之師”也應該包括白狄在內的眾狄之師。在城濮之戰中,狐氏以中軍之力誘殲楚軍主力,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狐氏為白狄部族,其屬下定然有白狄之兵力。這反映了城濮之戰中白狄人表現非凡,戰功顯赫。最后,城濮之戰結束后,同年晉文公即作三行以御狄。“軍”是以車兵為主,“行”是以步兵為主。因為狄人居地多山地,狄師一般以步兵為主。晉文公針對狄師的步兵兵種而增設三行,即晉國的三支步兵軍隊。此舉的目的昭然若揭,楚國勢力受到壓制后,晉文公已經把戰略目標轉向勢力日漸猖獗的狄聯盟。可見,城濮之戰之年(公元前632年)諸狄依然保有聯合之勢,并且助晉伐楚,通過參戰增強了勢力,隨之引起了晉文公的警惕。

白狄曾作為以赤狄為首的狄聯盟的一員,挾赤狄之勢東進中原,并留下春秋中期的少量遺存。冀北玉皇廟文化和冀中西部的鮮虞中山文化都有少量春秋中期的白狄遺存,這說明白狄東遷的起始時期應該是春秋中期。春秋中期,正是以赤狄為首的狄族大肆入侵中原之始。《春秋》莊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62年)載“狄伐邢。”(4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第251頁。至《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記載“夏,狄有亂。”(4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第489頁。這是白狄與赤狄聯盟階段。在此階段,文獻中均以“狄”之名記載相關史實,并無具體的狄族各部之稱。次年,白狄之名即首現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此時其首領被稱為“白狄子”。《禮記·曲禮下》載:“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43)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4頁。依周禮而言,此處“白狄子”顯然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強大的白狄族首領。從公元前662-公元前628年,約34年時間之內,白狄與赤狄同屬于狄聯盟,并以“狄”的稱號侵邢、衛、鄭、周、齊、魯、晉。白狄此時作為狄聯盟中的一支,應該隨從狄人主力軍隊不斷東進,并在此過程中漸漸洞悉了東方中原地區優越的生存環境,產生了東遷的意愿,少量先遣族人已經開始在東方游居,這種探索顯然為白狄遷徙指明了方向。

從公元前627年到公元前598年,約29年時間內,白狄已經逐漸強大,開始獨立與晉、秦等大國建立外交關系。公元前601年,白狄率先與晉國講和,并開始助晉伐秦,而此時的赤狄依然在不斷的討伐晉國,這種現象反映出此時白狄已經漸漸脫離了赤狄的控制,與赤狄關系疏離。到公元前598年,以赤狄為首的狄聯盟徹底瓦解,事見《左傳》宣公十一年載:“晉郄成子求成于眾狄。眾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晉。”(44)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713頁。此處的眾狄顯然也應該包括白狄在內,此事應是白狄正式脫離赤狄控制之標志,標志著白狄已經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酋邦。

白狄等眾狄與赤狄聯盟破裂,赤狄失去了外援和支持,這為晉國攻滅赤狄提供了絕佳的機會。自公元前594年到公元前588年,晉國、衛國不遺余力地將赤狄各部逐一攻滅。赤狄滅亡之后,白狄隱然成為狄人之首,并開始參預秦、晉之間沖突和戰爭,事見《左傳》成公九年(前582年)、成公十二年(前579年),白狄兩次伐晉。赤狄的滅亡,對于白狄來說是一個絕佳的機會,白狄乘機取代赤狄成為狄族的翹楚。原來赤狄建立的勢力范圍中,排除晉國占領的一些主要都邑,其它山區河谷等理所當然的轉化為以白狄為首的狄族分布地域。白狄一向與晉國關系友好,服屬于晉國,從前578年至前545年,約33年時間內,白狄與晉國之間一直保持著這種友好關系,《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載白狄還“朝于晉”。(45)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第1141頁。因此,晉國顯然也容忍默許了白狄向原赤狄勢力范圍的遷徙。正是在這段時間內,白狄開始與魯國接觸,事見《左傳》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載:“白狄始來。”(46)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1035頁。這也正是白狄在此時段內向東遷徙的文獻明證。因此,赤狄強大之時,白狄因與赤狄不睦,無法通過山西東部赤狄的勢力范圍,實現大規模的族群東遷。赤狄滅亡,一方面白狄東遷通道的障礙被清除;另一方面,晉國雖滅赤狄,但僅占領了原赤狄勢力范圍中的比較重要的都邑,卻無法驅逐消滅與晉結盟的其它狄人。再者東方的齊國、衛國也曾占領原赤狄部分領地。春秋中晚期,冀中地區是赤狄、晉、齊、眾狄等多方勢力錯綜復雜的交控區域,并未有強有力的國家政權的統一管轄。白狄為首的眾狄與晉國一向關系友好,繼赤狄之后強大起來的白狄乘機占有了原赤狄勢力范圍內的部分隙地,這即成為白狄東遷后的居地。據舒大剛研究,赤狄廧咎如氏曾遷徙至太原,赤狄皋落氏曾居于今山西昔陽縣,赤狄強大時曾占領了大部分邢、衛之地。(47)舒大剛:《春秋少數民族分布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33,28-29頁。太原是無終和群狄與晉交戰之地,昔陽是白狄肥、鼓兩族的居地,鮮虞曾在邢國之地活動。這些地方在春秋戰國時期先后成為赤狄、白狄的居地,這反映了白狄確實與赤狄存在活動地域的繼承關系。

結語

綜上所述,赤狄的研究始自清季,眾多民族史、地方史等論著中多有涉及。然而赤狄的相關研究多聚焦于部族和地理分布、外交關系、戰爭、來源等有限方面,尚缺乏深入、系統的探究。出土文獻、金文和考古資料中留存了大量相關資料,有待整理研究。新出金文《伯碩父鼎》銘中“赤戎”兩字,為研究西周晚期赤狄居地在涇水上游指明了方向;兩件“皋落”戈銘既印證了赤狄皋落氏的復雜歷史,也揭示了赤狄模仿和使用晉系(韓氏)文字和制度。出土文獻《清華簡·系年》中“赤狄王”和“群戎之師”,證實了以赤狄為首的狄聯盟首領稱號為王,印證了狄聯盟的存在,也明確了王—諸子—貴族—平民的赤狄聯盟基本社會結構。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 AV在线天堂进入|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深爱婷婷激情网|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人成高清| 精品91视频| 日本三区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久久综合色88|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色中色|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免费看|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青青青草国产| 亚洲一区网站|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国产精品一线天|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亚洲综合18p|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日韩激情成人| 欧美狠狠干| 五月激情综合网|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三级欧美在线| 免费一极毛片| 国产自视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伊人色| 丝袜亚洲综合| www.狠狠|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91亚洲免费|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swag国产精品| 色婷婷综合在线| 香蕉色综合|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97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网站|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免费毛片a| 欧美天堂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午夜a级毛片|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