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強,牛本田,黃星月,張 昕
(1.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2.同原(北京)照明設計有限公司,北京 100101;3.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北京 100084)
延慶賽區作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三大賽區之一,主要舉辦高山滑雪、雪車雪橇2個大項及21個小項的比賽。核心區集中建設兩個競賽場館——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兩個非競賽場館——延慶冬奧村、山地新聞中心,以及大量配套基礎設施,是最具挑戰性的冬奧賽區[1]。本文重點探討國家重大活動夜景需求與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策略權衡。
延慶賽區總體規劃設計圍繞“山林場館,生態冬奧”的理念展開設計,亦即“山林掩映中的場館群+綠色生態可持續冬奧”。通過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和賽道設計的聯合創新,力圖打造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賽事場館[1]。
照明設計根據總體設計理念,在方案階段,即將“保護生態,實用即美”作為設計原則,以功能照明為主要任務,拒絕過度亮化,保護山林弱光環境;最大限度減少燈具數量,控制照明能耗,體現綠色辦奧的主題;充分利用賽區內地形環境和風景資源,用功能照明呈現山林場館的宏大場景。
延慶賽區位于延慶區燕山山脈軍都山以南的海坨山區域,小海坨南麓山谷地帶,南臨延慶盆地,鄰近松山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周邊以原生態自然環境、傳統村落為主[1]。為契合地域特色,保護生態環境,照明設計參考IDA戶外照明建議:(1)僅在需要光的區域設置燈具;(2)采用低照度LED燈具;(3)嚴格控制上射光(圖1)。避免對建筑夜景的過度圖像化表現,延續并保護當地特有的歷史人文和生態資源環境,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
圖1 遠眺集散廣場Fig.1 A distant view to distribution square
延慶賽區整體地形北高南低,以高程816 m延崇高速起始,沿山谷至2 198 m高程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山頂出發區,各功能區由延慶賽區連接線和園區1至6號路串聯起來,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極具地域特色,由路燈提供能照明。光源色溫隨海拔增加而提高,由入口3 000 K至山頂出發區5 500 K(圖2)。競技結束區及中轉平臺,依靠特制庭院燈提供功能照明,燈桿與燈桿的形態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
圖2 道路色溫分布圖Fig.2 Color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the roads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本體無泛光照明,透出的競賽照明構成了完整的流線形態。伴隨路外側布置特制燈桿,高度小于建筑檐口,提供道路功能照明,弱化存在感。
冬奧村夜晚以暗為主,充分尊重當地夜間生態環境,保護鄉村暗環境。“村落”內以功能照明為主,特制庭院燈,兼顧功能照明與景觀照明,提供柔和的氛圍光,使冬奧村更好的融入山林景觀。
山地新聞中心集新聞大廳、展示中心、后勤服務等多種功能,賽后轉換為山地溫泉水療中心。結合天窗定制照明系統,依靠間接光照亮天窗內壁,提供柔和的氛圍照明。
競技結束區與競速結束區兩塊場地參照中國傳統山地民居吊腳樓的形式,將建筑融于自然山林中,實現場館對自然環境的“弱介入”[2]。秉承這一設計理念,以海坨山地域植被特點為靈感來源,設計山地“喬木”路燈家族。燈桿造型簡潔,多種功能的標準化模塊組合,可根據場地實際需求,靈活組合(圖3)。
圖3 隱喻山地喬木的特制路燈系統Fig.3 Special street lamp system for mountain trees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伴隨路的一體式燈桿高4.15 m,截面造型來源于雪車雪橇賽道剖面,非對稱U形結構,燈頭光源藏于U形槽內;長邊位于低側,盡可能減少人視眩光;燈頭末端暗藏燈帶,照亮桿體,形成“彗尾”效果,象征雪車雪橇運動的高速運動軌跡(圖4)。觀眾主廣場、運營與后勤綜合區、轉播綜合區采用10 m燈桿提供場地照明,燈桿為放大版伴隨路庭院燈,左右拼接,與庭院燈一起融入場地,自然和諧。
圖4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伴隨路照明及定制燈桿Fig.4 Lighting and custom lighting poles of National Bobsleigh and Tobogganing Center
延慶冬奧村山地條件復雜、自然林木茂盛,各功能區域依山就勢、組團疊落,通過連續回環的車行道路及縱向開闔的人行步道組織在一起,同時冬奧村內保留大量現狀樹木,為兼顧功能照明與景觀效果,特制庭院燈系統(圖5)。下部采用定制仿紙玻璃燈罩,以柔和的漫射光,保障道路功能照明與環境照明;上部使用投光燈,可靈活調整燈具亮度、照射方向,照亮保留樹木,為以樹木為中心的公共活動區域提供垂直照度,并照亮建筑轉角處,為運動員提供視覺定位。
圖5 奧運村定制燈桿Fig.5 Customized lighting pole for Olympic Village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建筑外立面不實施景觀性的照明系統。觀眾入口隧道為連接從安檢廣場通往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觀眾看臺的通道,燈具藏于GRC掛板內側上照,單獨設置一套應急照明系統供消防疏散。從觀眾入口隧道進入觀眾主廣場,看臺座席區位于通道口的南側,平面成扇形布置,看臺雨棚為膜結構系統(圖6)。在雨棚鋼架上交錯安裝36W和48W的明裝筒燈,提供場地照明。
圖6 雪車雪橇中心觀眾看臺Fig.6 Spectator stand of snowmobile center
集散廣場及競速結束區采用永久建筑及平臺+臨時設施相結合的方式,賽時承擔交通集散等功能需求,人流量大,該區域采用立桿式投光燈組作為較大面積的平臺區的功能照明(圖7)。平臺邊緣采用了在欄桿扶手加裝下照燈的方式,提供安全照明,并將平臺的層疊感巧妙展現。不同樓層的平臺根據其實際情況分別采用4 m、6 m、10 m不同高度的多頭的投光燈組合燈桿滿足平臺的照明需求,利用平臺高差,組合燈桿可以為上、下兩側平臺提供功能照明。
圖7 集散廣場平臺臺階扶手照明Fig.7 Handrail lighting of platform steps in distribution square
圖8 集散廣場及競速結束區Fig.8 Distribution square and racing end area
圖9 競速結束區賽時平臺Fig.9 Platform of racing end zone
臨時建筑屋檐下安裝投光燈及筒燈,為建筑周邊道路及入口提供照明。永久平臺照明在賽后基本保留,僅部分區域調整角度和增減燈具數量,關閉部分區域燈光,燈具調低光通,達到日常使用標準即可,符合生態保護理念(圖8)。
中間平臺是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重要索道交通中轉站,同時作為賽時媒體轉播平臺及工作人員休息區。賽時在屋檐下安裝明裝筒燈,對殘疾人坡道和出入口進行照明并在平臺和索道站邊緣補充功能照明,賽后平臺照明降低功率,僅滿足日常照明需求(圖9)。
山頂出發區擁有獨特的景觀視野,頂部設置的觀山廊能供人遠眺壯麗勝景,室外平臺及臺階踏步的光作為功能照明保證安全的同時也點綴了山頂的制高點(圖10)。
圖10 山頂出發區夜景Fig.10 Night view to departure area on mountaintop
延慶賽區周邊森林覆蓋率極高,四周無人工建筑的人造光源,園區夜間的環境亮度主要依托于月星提供的自然光。因此,照明設計重點針對場地與場地周圍環境亮度的對比度進行控制,使其符合綠色奧運的設計原則,道路和建筑照明等級維持較低數值,保證人眼舒適度(圖11)。運用光詮釋延慶冬奧村獨有的“扎根于場地、掩映山林”的在地氣質和“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的品位[3],形成明確的記憶點。
圖11 延慶冬奧村夜景Fig.11 Night view of Yanqing Winter Olympic Village
冬奧村的地勢高差,造就了建筑組團整體結構上的錯落有致。建筑公共組團西立面是從村外道路看整個場地的重要視角,照明側重對建筑屋檐進行表達。所有建筑的柱頭位置均設置了內凹燈槽,采用硅膠防護燈帶作為裝飾性照明,表達建筑“片梁”的結構語言。奧運村觀景眺望臺及纜車站的立柱位置采用投光燈照亮頂棚,反射照明的方式使光線柔和的充滿整個空間。室外平臺擋墻及臺階鋁板安裝嵌入式壁燈,出光柔和。
冬奧村景觀區域采用草坪燈、壁燈及投光燈,盡可能減少立桿,部分人行道路采用草坪燈對路面及建筑立面進行照明。考慮到高處觀看的視點,在景觀梯級擋墻樹池內安裝燈帶,豐富層次。冬奧村用地中部有一處小莊戶村遺址,遺址構成主要包括院落7 處和道路3 處。遺址區面積約3 300 m2,不僅是冬奧村的核心公共空間,還是 “冬奧山村”獨特的勝景之所和文脈家園。遺址區內照明原則為中心路徑、中心區域以及中心鋪裝較亮,其余較暗,樹木照明以現場保留的大樹為主,石砌堆疊的院落墻角采用地埋燈對矮墻進行照明,強化合院式布局。周邊的幾處片石假山景墻交替排布照明,營造層次豐富、氣氛靜謐的夜間氛圍。
延慶冬奧村的夜景展現山水傳統、村落文化和歷史遺跡之美,強調各元素之間的協調性。
山地新聞中心僅對整體區域進行功能性照明及局部的氣氛渲染(圖12)。其特有的陣列方形天窗和圓形天窗作為載體,在寂靜的山林之中增添一絲靈動。方形天窗的采用線性燈具周圈安裝的方式照亮側壁,室外側看仿佛光從方形天窗溢出。圓形天窗采用線性燈具反射照明的方式照亮圓環凹槽,室外側看一個個光圈成為獨特的造型元素。中心廣場采用投光燈遠投的方式,表達完整的弧形墻面,通過調整照射方向形成中間亮兩邊暗的漸變效果,加強邊界感。
圖12 山地新聞中心鳥瞰效果圖Fig.12 Aerial view renderings of Mountain News Center
目前,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已基本完工,兩個競賽場館已進入賽時運行階段,陸續開展賽前準備工作。夜景照明貫徹了“保護生態,實用即美”的設計原則,賽區夜間提供安全舒適的功能照明,杜絕過度亮化,最小燈具數量,降低運營能耗,響應“綠色辦奧”的主題。以功能照明呈現建筑形態的方式,為國家重大活動的夜景形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致謝:感謝照明設計團隊人員趙曉波、李占杰、王丹、周軒宇對本項目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