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本田,張 昕
(1.同原(北京)照明設計有限公司,北京 100101; 2.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北京 100084)
首鋼滑雪大跳臺中心作為2022年冬奧會北京賽區唯一雪上競賽場館,其根據賽事需求所設計的特殊“飄帶”造型,已成為長安街西線重要的視覺標志。確保景觀照明燈具在不干擾比賽和轉播的前提下,呈現大跳臺“飛升”的動勢,是照明設計的重點。
首鋼滑雪大跳臺位于石景山區首鋼園,是全球首個在工業遺址內的冬奧會場館,也是首個滑雪大跳臺項目的永久性競賽設施[1](圖1)。起點和落地區的兩段弧線,形成了具有豐富變化的曲線,賦予滑雪大跳臺表達中國元素“敦煌飛天”的契機,“飛天”飄帶形式還有效兼顧了跳臺兩側防風網及支持防護網的作用[1]。
制氧廠北區主要承擔冬奧會賽時后勤保障服務,除了對必須保留的構筑物進行修復和再利用,基于原工業廠房遺址肌理研究,新建部分建筑,以延續工業記憶,為賽時、賽后提供配套設施[1]。
圖1 設計范圍Fig.1 Design area
滑雪大跳臺的夜景是夜經濟向京西發展的標志,是首鋼園向城市空間全面開放的標志,也是群明湖、制氧廠、冷卻塔區域在城市設計層面的視覺焦點,與西側的功碑閣、北側的三高爐共同構成首鋼園區的三個核心標志(圖2)。在照明規劃層面,滑雪大跳臺的景觀照明應具有統治性,易于辨識和傳播。將“光”藏于飄帶內部,成為光的“發出者”,其周邊的制氧廠與冷卻塔則通過亮度向遠處遞減與光色的嚴格控制(4 500 K),扮演光的“接收者”。周邊各建筑盡管功能與權屬各異,但照明效果力求統一,確保規劃思路的落地。
圖2 首鋼園區夜間的三個標志性景觀Fig.2 3 night landmarks in Shougang park
三層飄帶由下至上,逐層提高亮度,表現向上飛升的動勢,隱喻如月亮般的自然光源在高空的存在(圖3)。
圖3 群名湖看首鋼滑雪大跳臺Fig.3 View to the Big Air from the Qunming Lake
彩色飄帶的視覺感受由兩層介質構成:腔體內的4 500 K白光,照亮穿孔板內部,反射光從孔隙透出,成為“圖”;外部環境光(賽時轉播照明、路燈或月光)照亮穿孔板外表面,成為“底”(圖4)。
圖4 穿孔板細節Fig.4 Perforated panels details
隨著觀者位置的移動,“圖”因位置變化而形成穿孔板略帶閃爍的視錯覺。在近處仰視,隨著移動,穿孔板似在緩緩飄動(圖5)。
圖5 仰視Fig.5 Upward view
“飄帶”的寬度、傾斜角度及距地高度是連續變化的,需確保穿孔板腔體內燈具出光不干擾運動員比賽、轉播、裁判員與現場觀眾觀看比賽。特制作兩段飄帶足尺樣板,探討燈具安裝位置、方式、角度、色溫、功率、遮光筒深度等,反復實驗確定最終參數(圖6)。頂部飄帶內的燈具實現了在地面安裝調試后整體一次吊裝到位(圖7)。
圖6 足尺模型試燈Fig.6 Full-scale model test for lamp
圖7 頂部飄帶調試Fig.7 Top ribbon lighting test
制氧廠主廠房保留了工業建筑原貌,在原結構基礎上進行加固,廠房內部新建六層,滿足賽時的觀眾服務中心以及賽后的體育、辦公、休閑等功能(圖8)。一層以嵌入式筒燈為主,保障地面功能照明,提供較高的垂直照度,滿足多種活動需求。頂層在每個三角結構中部安裝“窗臺燈”,呈現保留的桁架結構。
圖8 制氧廠主廠房Fig.8 Main plant of oxygen plant
冷卻泵站保留了原工業建筑面貌,對原結構進行加固(圖9)。首層為賽時安檢入口,陣列式布置明裝筒燈,提供均勻的功能照明。西側端頭挑空區域,線型投光燈上照洗亮墻面,反射光照亮保留樹木。頂層依靠投光燈照亮保留的冷卻塔。
圖9 冷卻泵站Fig.9 Cooling pump station
空分塔賽時作為OBS轉播平臺,賽后作為觀光塔服務市民,結合本體縱向鋼架結構暗藏線型投光燈,照亮建筑立面,成為制氧廠北區內部的視覺焦點(圖10)。
圖10 空分塔Fig.10 Air separation tower
制氧車間通過嵌入式筒燈洗墻的方式照亮建筑立面,并為地面提供功能照明(圖11)。
圖11 制氧車間Fig.11 Oxygen plant workshops
首鋼滑雪大跳臺中心已經承辦沸雪北京國際雪聯單板滑雪大跳臺世界杯、首鋼園燈光秀等多種活動,以其獨特的夜景形象被民眾稱為“水晶鞋”(圖12),成為京西地區新的夜游打卡點,為助力首鋼園區復興,推動高質量城市夜景提升貢獻一份力量。
圖12 制氧廠視角看首鋼滑雪大跳臺Fig.12 View to the Big Air from oxygen plant
致謝:感謝照明設計團隊人員韓曉偉、趙曉波、周軒宇、王丹對本項目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