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偉,張 昕
(1.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4; 2.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北京 100084)
張家口賽區位于張家口市崇禮區太子城區域,包含云頂滑雪公園、太子城冰雪小鎮以及古楊樹場館群(圖1)。規劃范圍約960公頃,位居2022年冬奧會三個賽區面積之首。云頂滑雪公園承辦自由式滑雪與單板滑雪比賽,包括3個比賽場地以及山地新聞中心、媒體酒店;古楊樹場館群承辦跳臺、越野、冬季兩項、北歐兩項比賽,包括3個場館以及山地轉播中心、技術官員酒店;太子城冰雪小鎮包括張家口冬奧村、冬殘奧村、頒獎廣場、太子城高鐵站、延崇高速棋盤梁服務區以及文創商街、會展酒店、國賓山莊等其他功能配套[1,2]。受河北張家口崇禮太子城國際冰雪小鎮管理委員會委托,本次規劃統籌重點探討在充分尊重崇禮獨特的自然風貌下如何打造適度、生態、協調、創新的冰雪旅游勝地夜景。
在“綠色辦奧”的方針指引下,展現“冬奧小鎮,滑雪勝地”整體夜景風貌,充分尊重崇禮獨特的自然山水、歷史文化,營造適度、生態、協調、創新的光環境氛圍,助力夜間活動,推動夜經濟,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冰雪旅游勝地夜景。
照明規劃堅持以人為本,以功能照明為基礎,最大化地將功能照明兼做景觀照明之用,避免過度照明,節約成本,降低能耗,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干擾。
重視照明方案的可持續性、靈活性以及照明設備設施的易維護性,以應對不同載體在賽前、賽時和賽后的功能轉換(圖2)。
引入先進的照明理念和技術手段,注重區域整體性控制。采用點、面結合的照明方式,實現既突出整體性,又具備多個焦點的光環境架構,促進夜景品質提升。
倡導生態文明夜景建設,堅持“適度”原則,將自然的山、林、雪作為夜景底色,呈現自然、人文與現代建筑和諧共生的夜景畫卷。
契合冬奧會發展機遇,以文化、人員、自然、場所四個層面為基礎,充分利用冬夏兩季相結合的優勢,塑造賽區夜間形象、增強滑雪勝地的魅力及吸引力,拉動度假經濟、豐富度假夜生活。提煉16字照明方針:光色適宜、保護生態、兩季特色、文化夜游(圖3)。
(1) 光色適宜。從全局尺度,夜景呈現為“冰火輝映”的主題。最具表現力的分別是光色最冷(5 500 K)的雪道與光色最暖(2 400 K)的長城遺跡。從近人尺度,光色較暖(2 700 K)的是與居住相關的空間,包括奧運村、國賓山莊、滑雪小鎮等。文化空間如文創商街、太子城遺址等設置為3 000 K。辦公與交通設施為4 000 K,如高鐵站、會展中心、媒體轉播中心等。
(2)保護生態。禁止對山體和森林的過度亮化,使其保持暗夜控制下的“底”的作用[3],夜景的“圖”主要依托人工建造的建筑和景致,并實施分時控制模式。
(3)兩季特色。冬季,通過屋面的仿雪照明,體現冬奧和滑雪主題。各組團的建筑屋頂坡度相近,且均與排雪有關,存在共同邏輯,因此各建筑屋頂的仿雪照明可形成統一的秩序,與遠山和雪道遙相呼應。夏季,高色溫屋面照明涼爽宜人,緊扣避暑圣地主題。
圖2 賽前、賽時、賽后三個階段的照明載體功能Fig.2 Analysis of individual buildings’ function in three stage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competition
圖3 照明策略推演圖示Fig.3 Illustration of illumination strategy deduction
(4)文化夜游。太子城遺址的歷史軸線,通過相同的暖色光(3 000 K),在視覺上向兩側及遠處延伸,用文化統領各地塊。山體燈光秀宜選址于太子城遺址西側山體,可利用遠距離投影的方式,定時開啟展現歷史文化、奧運主題以及大國風范的燈光表演,聚集人氣的同時最小化對生態的影響。比賽及轉播用的賽事照明系統,可結合智能調光控制,對賽場本身進行動態演繹,為航拍或開幕式提供呈現素材。夏季水面及冬季冰面亦可用于呈現湖面燈光秀、冰燈展示等季節性戶外活動,增加夜游吸引力。
張家口賽區的交通方式主要以高鐵、機動車為主,夜景焦點需兼顧各視角的畫面呈現,統籌考慮建筑單體和山、水、路及雪道等背景環境,依照“兼顧冬夏季節特點鮮明,利用賽時賽后顯著反差”的原則,設定10處夜景焦點(圖4):
(1)云頂雪道與山形路態(視角位于滑雪小鎮);
(2)核心區山形路態(視角位于遺址廣場);
(3)高鐵站與國賓山莊(視角位于頒獎廣場);
(4)龍形步道(視角位于湖邊區域);
(5)太子城遺址夜景肌理和遠山燈光秀(視角位于冬奧村/遺址廣場);
(6)五環橋與山形路態(視角位于高速出入口);
(7)古楊樹賽區與長城遺址(視角位于跳臺頂部);
(8)太舞雪道(視角位于跳臺頂部);
(9)長城遺跡(視角位于山地直播間);
(10)近處賽道與遠處雪道(視角位于國家冬季兩項中心)。
圖4 冬奧核心區整體鳥瞰效果(繪制:喬艷莎、殷玉連)Fig.4 A bird’s eye view of the core area of the Winter Olympics (Drawing: Qiao Yansha,Yin Yulian)
利用雪道和道路照明刻畫雪道和山形路態,形成巧奪天工的夜景畫卷。
酒店及滑雪小鎮依靠建筑內透和近人尺度的景觀燈光營造舒適安靜的宜人光環境。
冰雪小鎮的建筑功能和業態豐富,既有文化空間如文創商街、太子城遺址等,亦有居住空間如冬奧村、國賓山莊等,還有辦公與交通設施如高鐵站、會展中心、媒體轉播中心等,分別對應3 000 K、2 700 K和4 000 K色溫。亮度和照明手法上分別滿足商業氛圍的烘托、人員聚集區的安全性、居住區域的舒適性以及遺址區域的莊重性。此外,該區域最利于聚攏人氣,在活動或節日模式時,選取適宜地點增加彩光或光表演。
以位于區域高點的國家跳臺滑雪中心為視覺焦點,統領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和越野滑雪中心,高色溫的雪道照明與低色溫的古長城照明交相輝映,冰火共存的夜景圖景產生空間張力??衫谩把┤缫狻辟愂抡彰鳠艟?、景觀照明燈具以及臨時或永久設置的投影設備打造此區域的燈光演繹,以應對冬奧會等重大活動的氛圍營造。
冬奧村(冬殘奧村)。冬季,屋面仿雪照明開啟,各組團的傾斜屋面在視覺上連成一體。冬奧村的溫暖(2 700 K)光色,通過屋面的仿雪照明,與遠山和雪道遙相呼應。夏季,高色溫屋面照明提供了涼爽宜人的視覺感受,緊扣避暑勝地主題。
太子城遺址公園。橫縱歷史軸線以及相鄰地塊的內部軸線,通過3 000 K暖色光聯系起來,營造一種從中心向兩側及遠處延伸的視覺形象,隱喻太子城遺址的文化脈絡統領各地塊。中軸線前端廣場照明、遠處矮墻照明及交通路徑照明構成整體區域的夜景脈絡。屋面仿雪照明與冬奧冰雪相呼應,燈具隱蔽安裝,避免破壞白天整體視覺效果。
體育公園。園內道路及活動平臺的夜間照明為3 000 K,作為太子城遺址公園南北主軸線的視覺延續。戶外景觀點狀燈具提示冰面邊界,營造園內溫馨氛圍。湖邊喬木照明提供垂直視覺界面,豐富視覺感受。
古楊樹場館群。注重冰玉環所連接的各場地和設施,強調與太子城區域的延續性。根據賽時賽后的差異統籌多種照明模式,如深夜模式,應保障雪如意頂部亮度,成為連接太子城、古楊樹區域的夜景地標;燈光表演模式下,以雪如意為主要載體,其頂部的內透部分與雪道燈光秀聯動控制,冬夏呈現不同夜景效果。
云頂滑雪公園建筑群。建筑臨街山墻面頂端照亮,與道路照明共同構成豐富的夜間視覺形象,光色為營造溫馨居住氛圍的3 000 K暖光,與雪道賽事照明的5 500 K冷白光形成對比。
國賓山莊。一系列獨棟建筑通過一致的3 000 K暖光串連在一起,亮度適度,營造靜謐氛圍,并與云頂滑雪公園的居住建筑形成對比。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賽時模式,順應城墻坍塌散落的自然狀態鋪設LED燈網。賽后模式,面向古楊樹區域的一側城墻補充投光燈呈現輪廓。
目前,北京冬奧會崇禮賽區已陸續完工驗收。各夜景照明工程基本貫徹了“光色適宜、保護生態、兩季特色、文化夜游”的規劃統籌,盡可能地將功能照明做景觀照明之用,重視自然、人文與現代建筑的和諧共生,符合節儉辦奧運的統一部署。
致謝:1.張家口崇禮太子城國際冰雪小鎮管理委員會。
2.照明設計團隊人員:趙曉波、周軒宇、喬艷莎、殷玉連、張楨宏、吳兆峰、王丹、牛本田、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