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寶
轉什么、誰來轉、怎么轉?
沒得轉、不敢轉、不好轉。
這是科技成果轉化中遇到的普遍性問題。“原始創新成果沒有產業化,就好比捧著金飯碗討飯吃”,對于任何一個科創資源豐富的省市來說,“墻內開花墻外香”現象尤為值得關注,因為科技研發成果不會自動變為經濟優勢。
如何才能將豐富的科創成果變成發展的勝勢?經濟發達地區的實踐證明,必須在轉化上做文章。
但怎樣才能實現有效轉化?這就是大家熟知的“驚險的一躍”,而要實現從科創向產業的跳躍,需要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的同頻共振,三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的正向推動。
首先,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是策源地。正如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一直疾呼的,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研究成果的強大,基礎研究創新能產生顛覆性技術。這也是破解轉什么、沒得轉的難題。
其次,“源”有了,怎樣才能流長?答案是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貫通起來,以市場導向、企業需求牽引科技創新,讓科學家研判技術前景、讓企業家發現市場需求,才能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的攻堅效能。
第三,破解怎么轉,離不開一個關鍵因素——資本的力量。讓市場驗證技術價值的最敏銳體現,就是風險投資家是不是敢投、愿投,最好是能一投再投。不管是在美國硅谷還是在北京中關村、深圳南山、杭州濱江和合肥高新區,現實中無數的轉化成功和失敗案例都表明,只有資本助力,才能實現“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的有機聯動。
要實現這個聯動,體制機制創新是根本。只有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構建轉化生態,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才能有效解決科技成果轉化中的誰來轉、怎么轉、往哪轉,以及不敢轉、不好轉等一系列難題,真正將科技創新資源轉化為產業發展動能。
安徽之所以連續多年在區域創新能力上排名全國前十位,一是科技成果產出的支撐,二是在成果轉化上創新招數,大力培育新型研發機構,設立了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創新院、合工大智能制造院、清華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打通了科技創新到產業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同時,創新“以投帶引”的新打法,健全前沿科技“沿途下蛋”機制,構建孵化載體,上演了被業界稱為“神操作”的轉化案例——人工智能、新型顯示、存儲芯片、集成電路、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產業,以及量子通訊等未來產業的“傳奇”故事,讓安徽在先發地區占據主導地位的產業圖譜上,占有一席之地。
更重要的是,這些現象級產業又催生出相對應的微電子學院、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研究院、AI研究院等,特別是規劃建設“科大硅谷”,整合政產學研金服用資源,形成創新鏈賦能產業鏈、資金鏈助推產業鏈的互動循環。
科技創新是“栽樹工程”,栽大樹和育叢林共同構成生態體系,而金融投資就是“澆水施肥”,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的同頻共振,是建造從科創到產業的“橋”與“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