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璐璐
直到出院,22歲的小徐(化名)依然覺得一切發生得太突然,還沒緩過神。畢竟,此前他無論如何都想不到,自己年紀輕輕競在鬼門關轉了一圈。若不是浙江大學明州醫院血管外科計鵬飛副主任醫生搶救得當及時,后果不堪設想。
事情要從上個月的一個下午說起。
“之前沒什么特別感覺,下午2點多突然胸口劇痛,然后肚子也開始疼,左腿劇烈疼痛后慢慢感覺麻木,就趕緊來了醫院。”小徐告訴醫生。
當時接診他的是明州醫院急診外科萬琪副主任醫師,他回顧當時小徐的病情,“患者血壓很高,有210/120毫米汞柱,心率是110次/分鐘,進一步了解情況后,高度懷疑主動脈夾層。”
他立刻安排了床旁腹部、下肢B超,根據結果考慮是血管方面原因后,果斷又安排了血管增強掃描,同步給予控制血壓、心率及鎮痛等治療,并安慰患者穩定情緒。
“當時就擔心是主動脈夾層,檢查結果符合我的判定。夾層撕裂至左側髂總動脈,真腔狹小,腹腔內臟相對缺血,左側髂動脈完全閉塞,左下肢急性缺血,非常棘手!”萬主任說。
接到急會診信息的血管外科計鵬飛副主任醫師第一時間從家奔赴醫院,并同步通知手術室同事做好術前準備。
下午4點,小徐被推進手術室。“通過雙側股動脈引入導絲、導管,在影像學監測下將覆膜支架輸送植入到主動脈夾層區域,封堵住近端動脈破口,開通左側髂動脈,消除破裂風險,挽救左下肢。”
經過5小時驚心動魄地搶救,手術順利結束。眾人懸著的心,也放下大半。直到復查確認小徐各項指標都健康,順利出院,剩下那點擔心也終于煙消云散。但計主任提醒他,術后仍需密切隨訪。
計鵬飛主任介紹,正常的人體動脈血管由3層結構組成:內膜、中膜和外膜。而動脈夾層是指由于內膜局部撕裂,受到強有力的血液沖擊,內膜逐步剝離、擴展,在動脈內形成真、假兩腔即“動脈夾層”,此時人會產生撕裂樣的疼痛。
主動脈夾層的臨床表現依據血管受累范圍不同,表現也不一,可能繼發腦梗塞、頭暈;累及內臟動脈可能并發劇烈腹痛:累及腎動脈并發劇烈腰痛及急性腎功能衰竭:累及雙側髂動脈出現雙下肢劇烈疼痛等缺血癥狀。
主動脈夾層最嚴重的危害是死亡。因為主動脈是身體的主干血管,承受直接來自心臟跳動的壓力,血流量巨大,如果不進行得當及時的治療,破裂機會非常大,死亡率也非常高。
“主要還是考慮高血壓引起的。”
原來,小徐雖然年紀輕,但發現有高血壓病已經一年多,而且這一年多來從未控制過血壓,更是沒看過醫生吃過藥。
“一是沒感覺有什么不舒服,既不頭暈也不難受:二來總覺得自己年紀輕,血壓高點也不怕,一吃藥就真成病人了。所以一直沒把這病當回事。”小徐跟計主任說。“現在不敢了,以后肯定聽醫生話,好好吃藥,管好血壓。”
計鵬飛醫生提醒,高血壓患者如果經常“高了就吃藥,不高就不吃”甚至“放棄管理就不吃藥”,被主動脈夾層這一“惡魔”盯上的可能性極高!
所以高血壓患者,一定要遵醫囑服藥,定期監測血壓,將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如一旦出現劇烈胸痛,要立刻就醫,避免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