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獻國

術夏,即白術、半夏,二者均有燥濕化痰之功,治療痰濕咳嗽,頭目眩暈等,臨床常相須使用(性能功效相類似的兩種藥物配伍使用),故稱術夏。二者由于出身不同,故臨床使用有異。
白術,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術的根莖,以浙江於潛產者最佳,稱為“於術”。中醫認為,白術性味甘、苦、溫,歸脾、胃經,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固表止汗,益氣安胎之功。適用于食少、便溏或泄瀉、痰飲、水腫、帶下,氣虛自汗,胎動不安等。本品甘苦性溫,主歸脾胃經,以健脾、燥濕為主要作用,被譽為“補氣健脾第一要藥”。脾主運化,脾氣不足,運化失健,往往水濕內生,引起食少、便溏或泄瀉、痰飲、水腫、帶下諸證。本品既長于補氣以復脾之健運,又能燥濕、利尿以除濕邪。治療脾虛有濕,食少便溏或泄瀉,痰飲,眩暈等。《本經逢原》言:“白術,生用有除濕益燥,消痰利水,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散腰臍間血,及沖為病,逆氣里急之功;制用則有和中益氣,止渴生津,止汗除熱,進飲食,安胎之效。”《別錄》言其:“暖胃消谷。”《珍珠囊》言其:“除濕益氣,和中補陽,消痰逐水,生津止渴,止瀉痢,消足脛濕腫。”藥理研究表明,本品可促進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并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可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元減少。
半夏,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塊莖。中醫認為,半夏性味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消腫止痛之功,適用于痰涎壅盛,咳嗽氣喘,胃氣上逆,惡心嘔吐,心下痞滿,癭瘤,痰核,癰疽腫毒及毒蛇咬傷等。半夏辛開滑降,性溫而燥,為脾胃二經主藥,燥濕化痰要藥。脾為生痰之源,脾濕生痰,則痰多而清稀,痰濕上犯,則頭暈而目眩。本品燥濕化痰,猶善治臟腑之濕痰,故可用于濕痰上犯清陽所致的眩暈,甚則嘔吐痰涎者。《藥性論》言其:“消痰,下肺氣,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藥理研究表明,本品對咳嗽中樞有抑制作用,可解除支氣管痙攣,并能使支氣管分泌減少,有鎮咳祛痰作用。有顯著的抑制胃液分泌作用,水煎醇沉液對多原因所致的胃潰瘍有顯著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可抑制嘔吐中樞而止嘔。
由此可知,白術、半夏二者均有燥濕化痰之功,治療痰濕咳嗽,濕痰上犯清陽所致的頭目眩暈。白術重在補氣健脾,以絕生痰之源,并能利尿,使水濕從小便而去,有標本兼顧之效。半夏重在化痰降逆,使痰消而不犯清陽,濁陰自然下降,偏于治痰之標。現介紹幾則治療方,供選用。
●陳夏六君子丸(中成藥):方由陳皮、半夏、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等組成。口服,小蜜丸一次9克,一日2~3次。可補牌健胃,理氣化痰。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不化,腹脹胸悶,氣虛痰多。
●香砂六君片(中成藥):方由木香、砂仁、黨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生姜、大棗等組成。口服,一次4~6片,一日2~3次。可益氣健脾,和胃。用于脾虛氣滯,消化不良,噯氣食少,脘腹脹滿,大便溏瀉。
●止眩湯:鉤藤、生地、車前子、珍珠母各30g,菊花、法半夏、茯苓、白術各10g,竹茹5g,夏枯草、枸杞各12g,懷牛膝15g,水煎服,每日1劑。可平肝潛陽,化痰止眩。適用于風痰上擾,眩暈,Ⅱ區吐等。
●苓桂術甘湯:茯苓12g,桂枝9g,白術、炙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劑。可溫陽化飲,健脾利濕。適用于胸脅肢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半夏自術天麻湯:半夏、白術、天麻、陳皮、茯苓、蔓荊子各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棗3個,水煎服,每日1劑。可燥濕化痰,平肝熄風。適用于痰飲上逆,痰厥頭痛,胸膈多痰,動則眩暈,惡心嘔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