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平



通過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我園調整教育觀、課程觀,號召教師反思自身教育行為、調整工作措施,努力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觀察者、引導者和支持者,和幼兒共同構建學習的支架。我們立足實踐,結合我園繪本特色課程,不斷地研究幼兒、研究繪本、研究方法,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繪本活動組織策略。本文將以繪本活動《我的幸運一天》為例,從四個方面闡述我園繪本活動的組織策略。
一、閱讀學習,夯實理論基礎
扎實的理論支撐能讓教師在觀察兒童、分析繪本、設計活動時更有依據。因此,我們花了近三個月的時間,精讀了相關圖書,篩選出一些適合不同層次和需求教師閱讀的書目,如:郝廣才的《好繪本如何好》闡述了繪本創作的脈絡和方向;彭懿的《世界圖畫書閱讀與經典》和《圖畫書應該這樣讀》詳細介紹了圖畫書的構成要素以及閱讀圖畫書的方法;《幼兒園語言領域教育精要——關鍵經驗與活動指導》對談話、講述、語言游戲、文學活動、早期讀寫這五種幼兒園語言活動形式的特點及內容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有力的師幼互動——促進幼兒學習的策略》告訴教師如何通過觀察去了解幼兒,創造一個教與學的最佳機會,把日常的互動轉變為有力的互動,從而有效支持幼兒的學習……這些精神食糧為教師開展幼兒園繪本閱讀活動提供了明確的行動綱領。
二、精挑細選,尋找適宜的繪本
以往我們認為,市面上出現的繪本應該都是經過甄別、篩選的,可以拿來直接用,但事實并非如此。在童書出版事業發展迅速的當今,繪本質量良莠不齊,更何況不同的繪本,其適用的閱讀場景和方式也不盡相同。那么,該如何選擇呢?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我們積累了一些解讀繪本的經驗,了解了關于繪本創作和出版的一些信息,梳理出了遴選繪本的幾個原則,總結如下:
1.獲獎繪本。榮獲國際繪本大獎的作品,都是經過一層又一層嚴苛的選拔、激烈的角逐評選出來的,是非常值得給幼兒欣賞的作品。比如:兒童文學界知名的“國際安徒生獎”,被稱為圖畫書界奧斯卡的“凱迪克獎”,為了紀念19世紀偉大的童書插畫家凱特·格林威女士所創設的“英國格林威獎”,還有在華語世界知名的“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信誼圖畫書獎”和“東方娃娃原創繪本獎”。
2.知名作家的經典繪本。繪本大師的代表作不會因為時間、空間的變化而失去價值,一代又一代的兒童都能從中找到自己,收獲好奇、滿足、愛和幸福,等等。如:大衛·香農的《大衛,不可以》《鴨子騎車記》,安東尼布朗的《我爸爸》《大猩猩》,李歐·李奧尼的《一寸蟲》《小黑魚》,周翔的《荷花鎮的早市》《一園青菜成了精》,慶子·凱薩茲的《我的幸運一天》《獾的美食》《豬先生去野餐》,等等。
3.能讓人產生共情的繪本。我們相信,只有教師自己與所選的繪本產生共情,被繪本中的故事、情感等吸引,有了深刻的情感認同,才能在和幼兒共讀中恰當地運用眼神、體態以及語音、語調等去傳遞繪本的情緒情感,從而讓幼兒更好地理解這本書的內容。同時,教師還要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生活體驗、最近發生的故事、面臨的問題等,有針對性地選擇出適合的繪本,讓幼兒在繪本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生活,這樣繪本才會成為幼兒無聲的“導師”和心靈的“伙伴”。
只要綜合以上三點,選出來的繪本基本上都是質量精良且容易被孩子喜歡的作品。比如慶子·凱薩茲的《我的幸運一天》,主角狐貍和小豬是幼兒比較熟悉并且感興趣的動物,幼兒認識中兩個角色的性格特點與故事所刻畫的不同,這種沖突感讓幼兒在閱讀時更有新鮮感。繪本的畫面有很強的跳躍感,恰到好處的構圖和細節讓故事極具戲劇性,幼兒在閱讀時,自然會主動去“尋找”線索,在“尋找”中感受“發現”的快樂,而這樣的快樂又會激勵他再去“尋找”、繼續得到“發現”的快樂……在這種正循環過程中,幼兒的圖像思考能力、想象力、建構理解的能力均能得到發展。
三、開放創新,基于幼兒特點的活動設計
1.目標的制定——繪本活動的標桿和導向。
以往在制定繪本活動目標時,教師往往比較迷茫:閱讀活動的核心價值是什么?繪本活動到底能達到什么目標?幼兒能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后來我們發現,在學習、理解、內化《指南》中各領域對不同年齡段幼兒發展目標的闡釋后,教師對某一個活動對幼兒的價值、能達成的目標也就有了較為明確的想法。
在組織繪本《我的幸運一天》閱讀活動之前,我們首先詳細分析、解讀繪本,然后結合大班幼兒的閱讀經驗和最近發展區,從知識、技能、情感三方面確立了具體可行、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需求的目標:
(1)仔細觀察,能關注到畫面細節(環境、物品、狐貍及小豬的表情等),積極參與討論,講述自己的發現和理解。
(2)能聯系上下文對繪本情節進行大膽預測,并用較為流暢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猜想。
(3)愿意繼續閱讀繪本,感受繪本的幽默和趣味性,體驗閱讀活動的快樂。
2.形式的創新——繪本活動的調味劑。
傳統的繪本活動,往往是教師帶領幼兒逐頁講述,邊講邊提問,或者完整講述一遍故事,再通過提問來引導幼兒觀察、討論,從而鞏固對故事的理解,最后再完整欣賞一遍。這個過程是在教師的高控下完成的,忽視了幼兒學習的自主性。我們對繪本活動的設計進行了反思,并根據《指南》中的教育建議重新構建了繪本閱讀活動。
(1)封面導入,啟動閱讀。封面是繪本的臉,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故事的內容和風格。教師要充分利用封面上的圖畫,鼓勵幼兒大膽猜測故事內容,激發幼兒的閱讀欲望。繪本《我的幸運一天》的封面上有一只狐貍和一只小豬,兩人開心地對望著。教師通過“封面上的狐貍是什么樣的”“從哪里看出來它是一只兇惡的狐貍”“這是一只什么樣的小豬”“從哪里看出它很開心”等提示語,引導幼兒觀察狐貍和小豬的表情、動作、神態,并結合書名大膽猜測“這會是誰的幸運一天”,幼兒對繪本的閱讀興趣一下子就被勾起來了。
(2)捕捉細節,深度閱讀。繪本中的每一幅畫面都隱藏著“秘密”,如果不仔細看,很容易會忽略掉。對于那些跟故事情節高度相關的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用恰當的方式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到那些關鍵細節上,讓他們把畫面細節與故事情節建立聯系,這樣幼兒才會對文本有深入理解。比如《我的幸運一天》的前7頁,我們重點引導幼兒觀察狐貍家里的物品(掃帚、魚鉤、木桶、草帽、墻上狐貍的肖像照等),概括出這只狐貍的特點——講衛生、愛生活、善捕獵,為接下來發生的一系列看似荒誕的情節埋下伏筆;我們還提示幼兒注意觀察小豬發現自己敲錯門時的表情和動作,對“這會是誰的幸運一天”展開合理而又豐富的猜想。
(3)營造懸念,跳頁閱讀。根據情節組織幼兒跳頁閱讀,是幼兒園繪本閱讀活動中常用的策略。繪本《我的幸運一天》第7頁的情節是:狐貍一把抓住送上門來的小豬,兩眼放光,眼看著小豬馬上要被狐貍吃掉。在幼兒為狐貍會清蒸還是烤這只小豬而爭論時,教師操作PPT,將畫面直接跳到第11頁狐貍給小豬洗澡的情節,意料之外的發展帶給幼兒很大的懸念:磨好爪子的狐貍遇到送上門來的小豬,不但沒有吃掉他,反而給他洗澡!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睜大了眼睛仔細看,不放過任何一個畫面細節,并且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做出各種猜想和推測。跳頁閱讀不只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也讓幼兒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4)專注部分,自由閱讀。跳頁讀圖帶給幼兒的是懸而未解之謎,因此他們會迫不及待地希望閱讀中間的頁面,從中找到答案。在本活動中,教師看到幼兒一雙雙充滿困惑、想要趕緊找到答案的小眼睛,讓他們拿起手里的繪本,自由閱讀第1~11頁(第12頁到最后一頁用夾子夾住),尋找答案。此時幼兒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被激發出來,雖然是自由閱讀,但注意力非常集中,而且會自發地開始討論。
(5)完整呈現,整體閱讀。在讀完整個故事后,教師最好帶著幼兒完整地閱讀一遍,這樣有助于幼兒對情節發展、角色特征等有較為整體的理解。本活動中,教師借助“故事寶盒”,用紙戲劇表演完整地講述故事,過程中采取適宜的戲劇策略與幼兒進行分角色互動,讓幼兒感受到狐貍為什么最后會累暈,小豬又是如何從危險中脫身的,并結合封面和封底重新思考這個故事。
(6)開放式討論,升華閱讀。讀完繪本后,很多教師喜歡進行封閉性總結,把故事中蘊含的某些“大道理”、書里某個角色的優秀之處、故事中那些好的做事方法等分析給幼兒聽。這固然是出于對繪本價值的充分挖掘,對幼兒的美好期許,但很多時候幼兒不見得能聽懂。實際上,繪本閱讀的目的不是要告訴孩子一個道理,也不是把閱讀活動變成單調的知識傳授和訓練,而是通過閱讀啟發孩子去思考、去發現,至于能發現些什么、思考些什么,“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而且沒有對與錯。在活動《我的幸運一天》的最后,我并沒有總結狐貍愚蠢、小豬機智勇敢,而是以“這到底是誰的幸運一天,我們到閱讀區繼續閱讀,也許你會有不同的發現”來結束。這種結束并非終結,而是激起幼兒再次閱讀的興趣,引起他們更多的探索。
以上列出六種繪本閱讀活動中常見的閱讀形式,但實際上教師不應該被形式框柱,而是要不拘一格,根據不同的繪本、不同年齡的幼兒,選擇適宜的活動形式,讓閱讀活動更精彩,讓幼兒的發展更全面。
四、適度留白,跟隨幼兒興趣的活動延伸
在本次活動結束之后,幼兒對“到底是誰的幸運一天”仍持有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是小豬的,有的認為是狐貍的,一直爭論不休。基于幼兒的表現,我們生成了新的活動——辯論賽,目標定位于“敢于在同伴面前說出自己的觀點”。辯論中,認為是狐貍的幸運一天的幼兒為一方,認為是小豬的幸運一天的幼兒為另一方,他們需要各自說出觀點并在繪本中找出支撐自己觀點的畫面加以解說。幼兒的興趣點再一次被激發,他們反復閱讀繪本,時不時找人討論,嘗試打磨語言,讓自己的表達更準確、有說服力……所有幼兒都積極參與,他們的思辨能力、讀圖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在辯論中得到很大提升。
《指南》關于幼兒閱讀理解能力的教育建議中提道:“鼓勵幼兒用故事表演、繪畫等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圖書和故事的理解。”繪本閱讀活動雖然聚焦于語言領域,但實際上與其他領域的交叉、融合點非常多,而且還有學習品質的發展滲透其中。繪本《我的幸運一天》的集體活動看似結束了,但幼兒對這個故事的興趣依然高漲,延續到了區域游戲中。在表演區,他們分角色演繹故事;又因為發現狐貍和小豬兩個角色不易區分,而與美工區聯動制作狐貍和小豬的頭飾,以及美味點心等道具;布置場景時,又和建構區聯動修建狐貍的大房子……幼兒的熱情讓活動延續了兩周的時間,他們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升華了對故事的理解,也充分發揮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