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
2021年11月才出版的《張醫生與王醫生》,已經第二次印刷,它也在年末各種圖書頒獎中斬獲獎項。即便還沒有讀,人們也能從書名中感受它帶來的沖擊。它寫的是一個“平凡”而又有普遍性的故事。
從工人家庭脫穎而出
? 這本書是完全寫實的。張醫生叫張曉剛,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王醫生叫王平,是在沈陽的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甲狀腺外科副主任。第一作者伊險峰和他們是初中同班同學,高中同校不同班。
? 他們都出生在1970年代初,在著名的工業區沈陽鐵西區長大,是工人家庭長大的孩子。高中畢業后,他們考上大學各奔東西,再也沒有見過面。初中畢業30年,有人搞了同學會,他們得以重新聯系,已經是著名媒體人的伊險峰,決定寫出張醫生和王醫生的故事。
? 這是一個“階層躍升”的故事。在鐵西區的工人家庭,像他們這樣考上大學的“工人子弟”,不到10%,大部分1970年代初出生的人,長大后就像保羅·威利斯在《學做工》那本書中所寫的那樣,子承父業,又當了工人,在1990年代末遭遇東北國有企業改革,成為下崗職工。而張醫生和王醫生,則成為著名醫院的專家,成為公眾心中的“成功人士”。
? 用現在流行的說法,張醫生和王醫生是典型的“新中產”:受過良好教育,收入高,也在社會上享有聲譽。保羅·威利斯那本享譽世界的《學做工》,主題是“為什么工人階級的子女大部分又當了工人”,重復父母的命運。而《張醫生與王醫生》處理的主題則是“少數人”:為什么有些人能夠脫穎而出,實現階層躍升?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又有著怎樣的困惑?
? 你也可以把它看成一個勵志故事。即便用現在的觀點看,張曉剛的母親也是一個“雞娃高手”。她對自己的智力很自負,也對兒子要求嚴格,禁止張曉剛和成績差的孩子一起玩,鼓勵他在學習上的各種探索。在這種嚴厲的管教下,張曉剛的哥哥和妹妹,也都受過較好教育,“脫離”了自己的階層。
城市與時代
? 《張醫生與王醫生》的第一作者伊險峰是資深媒體人,這本書是完全寫實的。但是,要把它完全歸入當下流行的“非虛構”,又顯得過于武斷。實際上,作者的抱負要大得多。在書寫個人際遇的同時,作者還有兩個更大的維度——中國的城市化和“工人階級”的轉型。
? 盡管在張醫生那個班級中,最終考上大學的很少,但是如果我們用一個更長的時間段來觀察,從1980年代末到今天,中國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數大大增加。有專家估計,現在達到“中產”的人數,可能有2億人以上。從1998年開始,大學大規模擴招,現在一年畢業的大學生達到千萬級。
? 在過去30年,有大量像兩位醫生的普通人,脫離“工人”和“農民”家庭,成為一個新的“市民群體”。在今天的大城市,我們很難發現哪些人像“工人”。即便是沈陽這樣的傳統工業城市,也經歷一個“城市的士紳化”過程。新的城市化,更看重商業氛圍,商場、咖啡館、畫廊或者書店,取代過去的工廠,成為日常景觀。張醫生他們小時候生活的鐵西區,作為工業區幾乎被整體拆遷,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商業樓盤。
? 換句話說,張醫生和王醫生,在社會上并不是“少數派”,在他們身上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性。他們代表了全國千千萬萬工人子弟,從小生活在集體文化中,長大后經歷劇烈的社會變革,這樣的故事在各個大城市都在發生。在筆者居住的成都東郊,過去也是大片工業區,現在則全部都是樓盤,這里一定也有很多張醫生這樣的人。
重新構建自我
? 當然,這本書關注的并不是宏觀變遷,而是個人命運,要在個人身上拷問出時代性來。
? 用世俗眼光看,和他們同班的還有一位“更成功”的付同學。這位同學是中國公安大學畢業,先是在公安部工作,1990年代下海經商,現在是一家大公司的領導。等到有了初中同學群,他突然在里面“發難”,講出影響自己一生的事。讀初中的時候,他曾“偷摘”校外的野山楂,卻被老師“通報批評”。
? 他認為,那個“告密者”就是王醫生。這讓王醫生大為憤慨,他在群里大段發言,證明自己過去幾十年,就是因為人格上不懂變通才處處吃虧,自己過去不是一個告密的人,現在也完全是憑專業技術吃飯,堂堂正正的。
? 這個爭論,在同學群引起一場風波。對付同學來說,這次被舉報影響深遠,他認識到“社會”的險惡,也影響到后來諸多的人生選擇。而在王醫生那里,則有另外一樁影響巨大的“心事”。初中畢業的時候,老師本來告訴他可以保送,最終他卻不在保送名單中。雖然他最終也考上重點高中,而且高考成績優秀,但這仍是影響他一生的大事——他也看出“社會”可怕的一面。
? 我們現在看來,這都是“小事”,即便是當事人后來也遇到過很多大事件,但是這樣的小事對他們的影響仍然是決定性的。這種有關靈魂的細節,才是作者關注的重點。《張醫生和王醫生》真正的主題并不是“如何實現階層變遷”,而是在這一過程中,個人如何利用知識和經驗,構建出一個“新的自我”。
? 工人子弟從小處在“群居”中,一起玩的都是廠里的孩子,他們也天然承襲了父母一輩的“氣質”。對工人來說,“團體”和“自己人”都是至關重要的。“向領導打小報告”則被認為是不地道、見不得人的“背叛”行為。他們也繼承了父母一輩的風氣,認為“憑本事吃飯”是至關重要的品質。
? 但是,所有人又都知道“社會”是客觀存在的,你要“成功”,就必須“適應社會”。從1990年代開始,中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在沈陽這樣的工業城市,出現下崗潮,這給人們帶來了觀念的沖擊——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為什么那些“老實人”開始被邊緣化?在這個“社會”上,如何受到人們的尊重?父母一輩的經驗,已不能夠解釋這個世界,即便是現在已經“不惑之年”的“張醫生”們,也沒有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 不管是王醫生還是張醫生,都面臨著這樣的內心危機。盡管用世俗觀點看,自己過著不錯的生活,但是在內心他們仍然孤獨無助。王醫生在一個網絡醫療平臺上,拼命回答患者問題,從而成為全國醫生的佼佼者。張醫生最感到開心的場景則是看門診。有一個章節,作者詳細記錄了張醫生一個上午的門診情況,值得我們認真閱讀。看門診的張醫生是最有魅力的,不但極具專業性,還非常有耐心和從容,而且不缺幽默感。別的門診結束了,他還在繼續看,看完一上午30個病人,又來兩個沒有掛上號的,他也幫著看片子。在這個場景中,我們看到了那個“新的自我”——建立在專業基礎上的認同感。
? 張醫生和王醫生身上的故事,幾乎發生在所有“新中產”身上,讀這本書,你會陷入某種回憶,重新打量自己,想搞清楚自己的“來處”以及現在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模樣。就這個意義上說,這是2021年筆者看到的最好的“中國故事”。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