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安慶 徐詩睿


汲安慶,江蘇洪澤人,文學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課程與教學系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語文學習科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教育部學位論文評審專家,江蘇省教育學會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研究中心常務理事,杭州師范大學重點研究所學習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教師博覽》首批簽約作者,《語文教學通訊》封面人物,《中學語文》《福建教育》《海峽教育報》等刊物專欄作者。著有《求用·求美·求在——夏丏尊語文教育思想論》《語文教學中的和諧美》《懷抱生命的教育》等9部作品,在《光明日報》《教育研究》《語文建設》等報刊發表600多篇文章。
一
徐詩睿:汲老師,我最近要參加一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需要做一個有關“生涯人物”的訪談報告,想請教您幾個問題,可以嗎?
汲安慶:這是一個很好的訪談主題。適恰的生涯規劃,可以有效防止生命能量的耗散。我一定知無不言。
徐詩睿:您認為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中學語文教師,所需要的最核心的素養是什么?
汲安慶:一名優秀語文教師需要具備的素養有很多,如專業素養、美學素養、哲學素養、歷史素養、科學素養等等。但是,在我心目中最核心的是言語表現與創造的素養。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教師專業發展之“道”,統攝并一以貫之在其他方面的素養中。
語文教師言語表現與創造的素養,最集中地表現在“說”和“寫”兩方面能力的磨礪上,且是個性化地說、個性化地寫。這自然需要教師擁有深厚的積淀。但是,素養積淀深了,不是顯擺,也不是爛在肚子里,而是要積極走向言語表現與創造,不斷確證自我的精神生命,開啟他人的生命智慧。費爾巴哈說,人就是他吃進去的東西,可是我要說:人不僅是他吃進去的東西,更是他說出來的東西、寫出來的東西。不說,不寫,很多之前吸收、擁有的東西充其量只是你生命中的一個冷漠存在,總有一天,還是會離你而去的。
作為語文老師,如果他的言語表現和創造力提升了,他的文本解讀和教學設計自然會散發無窮的魅力。因為,他對作家的精神創造更心有戚戚焉,更能引導學生感悟到創造的神奇,更能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從而萌生對語文的愛,對生活的愛,對人生的愛。
可惜,當下提到的語文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對言語表現和創造這一“關鍵能力”并未突出強調。所以整個理念還帶有弗洛姆批判的以記憶、理解、實用為主要旨歸的“占有式學習”色彩,彰顯創造的“存在式學習”色彩并不鮮明。
二
徐詩睿:您認為剛入職的語文教師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該如何解決?
汲安慶:從形式上看,應該有專業內的問題和專業外的問題之分。專業內的問題,有“課標”把握、文本研讀、教學設計、語文測評、學生教育與管理等方面;專業外的問題,涉及戀愛、購房、人際交往等方面。其實,上升到“道”的層面,這些方面的問題又是相關、相通的,專業發展是立身之本,專業內的問題解決了,專業外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要想達到這一境界,首先要樹立“詩意棲居”的追求。努力將每一件事做到極致,將每一個問題化為成長的資源,將每一項工作當作磨礪自我能力的平臺或契機。心中有美,萬物皆美,所有的問題都會不知不覺遠遁。你看,于漪、于永正、李吉林……這些優秀的語文教師,在工作、學習中能不遇到問題嗎?肯定會遇到。既然遇到,那為什么還給人云淡風輕的感覺?沒有別的,他們將所有問題都化作了滋養靈魂、促進精神生命生長的玉液瓊漿。
詩意棲居,自然離不開卓越心像(self-image)的塑造。剛入職的語文教師,不能覺得自己是新手,就低人一等,而應看到自己在專業學養積淀、青春激情、思維活絡、少受陳規束縛等方面的優勢,并以一流語文教師的心像不斷完善自己,這樣才會產生強勁的奮斗動力,滋生觸處生春的教育智慧,取得日新月異的巨大進步。
心像定位的高低,基本上與人生境界的開拓程度是呈正相關的。學其上,得其中;學其中,得其下;學其下,必得下下,自古而然。這也是我為什么一直提醒你們,要以第一流大學、第一流學子的心像要求自己的主要原因。一個自視平平的人,還未行動,其實狹隘、平庸的格局就已經注定。我曾在一所普通高校工作過,當時所帶的學科教學專業研究生,在應聘或比賽時總能將名牌大學的對手比下去,個中原因,正是因為我對他們的心像建設格外在意,并有意識地引導他們不懈踐行。
踐行主要圍繞三方面展開:學養積淀、學識磨礪、表現與創造。
學養積淀,可以使用我一直強調的“五環讀書法”。
第一環是語文專業類的書。涉及語文教育哲學、語文教育史、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語文教育名家和名師的文章、語文名刊上的文章等。這是我們語文教師的立身之本,因此一定要細讀。
第二環是文學類的作品。涉及文藝理論、文學史、文學經典的閱讀。文學概論、古代文論、西方文論這些東西看上去很枯燥,但是一定要細讀,因為你們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參加說課比賽的時候常常用的不是課本里的文本,而是給你一個完全陌生的文本,你需要講出深意、新意。如果你沒有先進的理論武器,講的都是那些老套過時的理論,肯定無法脫穎而出。所以你們現在都要看一看西方文藝學研究的前沿成果,至少要了解一下西方文化的概況,比如讀讀朱立元編寫的《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等。
第三環是哲學類的書。任何學科上升到哲學的高度都是相通的,我們應該閱讀一些哲學史,像馮友蘭編寫的《中國哲學史》。還有就是哲學的下位概念——美學,我覺得像我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范生,如果能把一些知名美學家的作品讀下來,把學養積淀到一定程度,最后的思維爆發力、創造力是不得了的。比如朱光潛、宗白華、蔣孔陽和李澤厚的作品都是值得讀的。西方美學家的一些作品,也要看。要了解西方美學史,可以看朱光潛的作品,他的《西方美學史》基本上截止到20世紀初。之后的西方美學研究理論,可以看看朱狄的《當代西方美學》。這些是基于哲學史、美學史的閱讀。當然像我們中國古代美學史,比如中國人民大學張法的《中國美學史》和北京大學朱良志的《中國美學十五講》,這類書你們可能看起來比較輕松。這些作品都讀下來之后,你上課就自然而然地會散發出一種高雅聰慧的氣息。其實我們參加說課比賽的時候,表面上比的是教學技巧,但當技巧大家都掌握的時候,實際上比的是內涵,拼的是學養。
第四環是教育類的書。教育類的書就涉及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測量學等,還有西方教育家的著作。從古希臘到當下的,都可以擇要讀一讀,做一些了解。
第五環是文化類的書。語文核心素養中提到文化的傳承和理解。如果對東西方文化、對東西方作家的文化著作不夠了解,文化的傳承和理解想要在課堂上落實是很難的。
這五環書目都涉獵了,然后再加上自己的興趣閱讀,學養積淀就會非常對路、有效。否則,讀了再多書,也不一定就能讀出名堂來。
學識磨礪,要滲透在閱讀、上課和其他活動中。我們要不斷地問自己:別人是這樣想的,我有什么新的觀點、新的體驗、新的想象?這樣,才會處處實現自我與他人的相乘,不斷借力發力,借聲發聲,借光發光——借別人的思想之光,發自我的思想之光。從這個角度看,把自我的認同放在第一位非常重要。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總是把別人的認同尤其是領導的認同放在首位,結果處處揣摩“圣意”,看別人的臉色行事,反而抑滅了自己的個性。
表現與創造是最高的統攝。我們要勤于寫科研論文、文本解讀文章、文學作品、教學札記等,記下自己的困惑、探索的足跡、解決問題的靈感、對相關理論的思考,有空及時形成文章。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是善于表現與創造的,以此來豐富并升華自己的語文教學。我在做中學教師期間,給自己規定:每一篇文本解讀,必須有新意,且能形成文章發表;每一篇教學設計,必須獨具匠心,且能形成文章發表;每一次演講,必須應需而講,應性而化,真正對學生的靈魂產生沖擊力,且能形成文章發表。雖然有時因為時間太緊張,沒能百分之百實現,但收獲已經非常大了。
三
徐詩睿:如果新教師就職后對自己的職業產生懷疑,該如何調整?
汲安慶:按照我上面說的去做,應該是不會出現“職業懷疑”的。試想,每一件事都做成了精品,每一堂課都成了靈魂的節日,每一天都聽到了精神生命拔節的聲音,學生的每一張笑臉都確證了教師的教育價值,還會有職業懷疑嗎?愛都愛不夠,哪里還會有懷疑?
出現了職業懷疑或對自身語文教育能力的懷疑,那是因為沒有全心、全情地投入,對自己的心像定位太低,又缺乏持之以恒做一份職業的定力和毅力。
如果不幸遇到這種情況,首先應該樹立一個遠大的心像:自己一定能勝任語文教師之職,且能通過努力,成為行業翹楚。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利用上天賦予我們的獨特性,潛心開發。我們要給自己一個積極的暗示:終身努力,必成天才。據說,愛因斯坦這樣的頂尖科學家,大腦也只是被開發出20%左右,我們又開發了多少?為什么不能利用語文教學的平臺,好好開發一下自己呢?體育專業出身的支玉恒老師,地理專業出身的李明哲老師,只讀了初中的魏書生老師,都能成為語文界的名師,為什么我們科班出身、積淀多多,又在大學接受正規訓練的師范生就不能呢?
其次,一定要追求致用、致美、致在的統一。不能說我上完課,改完作業,例行公事了就夠了,還應注意怎樣讓自己的教學、設計、管理、活動表現出美感,讓自己沉浸其中,讓學生流連忘返。與此同時,還要有“接著說”的膽氣和實踐,隨時“亮見”,讓自己的語文教育處處打上屬我的精神烙印。“萬象入我摩尼珠”,對話的氣場處處存在,又能勁拔地凸顯自我的思想氣息,讓存在式學習的旗幟永遠飄揚,何其美妙!
最后,一定要與高手在精神上同行。我說過,你們如果關注中國語文教育史上的名家思想,向現實中的語文名師學習,并且還能向其他領域的名家借力,那么即使你身處偏遠之地,也依然會屹立在語文教育的學術前沿。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的詩句用在我們很多語文名師身上,也是很合適的。我們南京的吳非老師、曹勇軍老師,蘇州的蔡明老師、黃厚江老師,上海的黃玉峰老師、錢夢龍老師,哪一位不是學養淵深、對教育有深眷情懷的老師?經常與這些老師同行,我們還會產生職業懷疑嗎?
(作者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