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華 程炎 張碧輝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將“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作為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抓手之一,提出要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城市功能品質是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抓手,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從安徽來看,如何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如何有序推進城市更新,打造以人為核心的城市品質生活?為此,本刊專訪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廳長賀懋燮,以饗讀者。
《決策》:人民的期待就是發展的指向。在新型城鎮化中,如何將以人為核心的理念落到實處?
賀懋燮: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城市建設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抓好城市建設、以人為核心抓好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以鄉村振興為重心抓好鄉村建設,樹牢心中有民、行動為民的政績觀,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城鄉建設發展之“魂”。
城市建設中,特別要注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強化憂患意識、底線思維,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防范化解房地產領域風險,防止市場大起大落。扎實推進城鄉建設領域隱患整治,加快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推進城市內澇系統治理,加強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要堅持系統觀念,打造沒有“城市病”的健康城市。要建立城市“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長效機制,深入診療“城市病”問題,全面評估城市建設管理和運行狀況。要堅持集約發展,不搞“大拆大建”,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扎實推進城市有機更新。
要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問題,提升安居品質。加快補齊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統籌推進城市生態、功能、安全、數字、消納“五大肌理”建設,提升功能品質。堅持法治、德治、自治融合,加大治臟、治亂、治堵力度,推進城市運行管理服務“一網統管”,提升管理品質。
另外,還要發揮安徽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打造“徽風皖韻”文化品牌。理清文脈,系統梳理歷史文化資源,開展歷史街區、歷史地段等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弘揚文化,加強名城、街區和歷史建筑的有效保護,延續傳統街巷肌理,留住鄉愁記憶。要興盛文明,推動歷史文化深度融入城鄉建設,強化“活態傳承”,注重提煉城市精神,講好城市故事。
十四五時期,安徽新型城鎮化要勇闖新路。堅持市場化,加強“雙招雙引”,善用市場邏輯、資本力量、平臺思維干事、謀事、成事。堅持社會化,推動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市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實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堅持綠色化,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構建綠色產業結構、綠色增長模式、綠色城鄉環境,全面推動城鄉建設綠色轉型發展。
《決策》:近年來,城市安全備受人們關注。如何提升提升城市安全風險防范能力,切實保障城市安全?
賀懋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我們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好發展和安全,防范化解行業領域重大風險,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住建。
去年以來,我們落實省委、省政府推廣“合肥模式”的決策部署,在16個設區市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編制發布技術標準和建設指南,建成運行省級監管平臺,引入金融保險服務,組建專家智庫,覆蓋燃氣、橋梁、供水、排水防澇等領域的一期工程有序推進。國務院安委辦、住房城鄉建設部發文推廣安徽做法并在合肥召開現場推進會,擦亮了城市生命線安全的安徽品牌。

同時,開出城市體檢把脈“方子”。編制城市體檢技術導則,建立5個維度“78+X”城市體檢指標體系。組織“三院一校”技術力量,在全國率先全面開展設區市城市體檢,查出城市宜居性不優、公共服務設施供給不足、基礎設施系統性不強、城市風貌特色不明顯4類突出問題,逐市提出“診治”對策建議,形成“1+16”城市體檢報告。
下一步,要聚焦防險護安,加快構建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新基礎。突出“三個抓實”:
一是抓實工程質量安全監管。深化城市建設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深入推進建筑施工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強化建筑市場與施工現場監管聯動,實行發生質量安全事故企業在資質管理中“一票否決”制。加強預拌混凝土質量管控,持續抓好違規海砂治理。創新監管模式,深入推進紅色、綠色、智慧、安心、文明工地建設。加強住宅工程質量管理,開展住宅工程質量常見問題防治,提升住房品質。嚴格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驗收一體化全過程監管。
二是抓實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完成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一期建設,基本構建以城市燃氣、供水、橋梁、排水防澇為重點,覆蓋16個設區市建成區及部分縣(市)的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主框架,建成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數據庫,有序啟動二期工程建設。打好全省城鎮燃氣安全排查整治攻堅戰,深入排查整治燃氣管網和涉及燃氣領域安全風險隱患,建立臺賬清單,實行閉環管理。
三是抓實城市內澇治理。落實城市內澇治理系統化方案,加強城市易澇點排查治理,加快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推進城市行泄調蓄工程建設和泵站提升改造。加強城市水系全域系統化治理,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指導馬鞍山加快系統化全域海綿城市示范市建設,做好國家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市申報工作。
《決策》: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在城市更新中,安徽如何闖出新路子、探索新方式?
賀懋燮: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我們要按照“產業空間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土地節約利用,居民方便宜居”要求,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做到“四個統籌”:
統籌推進城市有機更新。持續開展年度城市體檢,優化城市體檢指標體系,綜合評價城市發展質量和水平。完善城市更新政策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堅持問題導向,編制實施城市更新規劃和行動計劃,確定城市更新改造目標、時序和實施單元,深入推進城市更新片區(單元)試點建設。指導滁州、銅陵推進城市更新國家試點。建立健全政府統籌、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實施機制,探索拆改結合、修繕整治、提升保護等城市更新模式,探索市場化城市更新方式。
統籌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系統化推進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投資1200億元以上。組織實施燃氣等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改造排水管網 1000 公里以上。新增城市綠道600公里。新增城市公共停車泊位5萬個,推進停車泊位信息化管理。加快皖北地區城市地表水廠建設,加強城市供水規范化管理,強化備用水源運行管理監督檢查。推進新城建對接新基建,謀劃推進省市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建設,推動智能市政、智慧社區、智能建造,強化基礎設施智慧化運維和監測預警。推進合肥、蕪湖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國家試點。

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全面推動城鄉建設綠色轉型發展。
統籌推進城市功能品質提升。嚴格公共服務設施配建標準,合理布局公共服務設施;統籌安排“市區、街道、社區”三級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重點補齊城市無障礙、公共廁所、便民服務和公共活動等多類型服務設施短板,擴大“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覆蓋范圍。積極拓展城市廣場、公園、步行道等公共活動空間。加快居住社區補短板,推進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推動城市建設適老化轉型。
統籌推進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推動出臺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實施方案,編制省級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及歷史建筑保護圖則編制。深化歷史文化街區劃定、歷史建筑確定工作,開展歷史地段普查,持續推進保護對象標志牌設立、數字化信息采集和測繪建檔,有序實施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有機更新,推進歷史文化活化利用。

《決策》:綠色是城市發展的底色。在新一輪城市建設中,如何落實雙碳戰略,打造綠色低碳的城市?
賀懋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我們要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雙碳戰略,實施住房城鄉建設領域“治污、降碳、增綠”三大工程,推動行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一是實施“治污”工程。持續推進城市污水處理提質增效,落實“一廠一策”系統化治理方案,加快污水處理廠新(擴)建項目建設,加大市政污水管網修復改造力度,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30萬噸。鞏固設區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成果,系統推進縣城黑臭水體治理。加強建筑施工和市政道路揚塵污染防治精細化管理。全面推進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實行銷號管理,確保整改任務按期見底清零。
二是實施“降碳”工程。推動出臺并落實《安徽省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構建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開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試點城市(低碳片區)示范。探索建立城市基礎設施能源消費統計制度,完善省市公共建筑節能監管平臺,推動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持續推進綠色建筑創建行動,開展綠色建筑標識認定,綠色建筑竣工面積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達到70%以上。推動裝配式建筑全產業鏈發展,提升構件標準化水平,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25%以上。推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規模化發展,加快推廣建筑光伏一體化應用。
三是實施“增綠”工程。實施城市園林綠化補短板行動,加強城市公園體系建設,推進城市綠道向社區延伸。繼續深化中國人居環境獎、國家園林城市(縣城)創建。推進第十四屆中國(合肥)國際園林博覽會籌備工作,加快園博園工程建設。加強城市建設發展中綠化和樹木保護,杜絕大規模遷移砍伐城市樹木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