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江西把大南昌都市圈建設作為全省破解發展不充分問題的主要抓手
最近,“都市圈”很火。
先是2022年2月底,國家發改委批復《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規劃》;后是3月21日,備受關注的《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也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
至此,全國已有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西安等五大國家級都市圈拿到了“準生證”。
這意味著,屬于都市圈的時代,已經正式到來。
都市圈的熱度,從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的一些話題就能夠看出來。
2022年的全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穩步推進城市群、都市圈建設,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此外,還有多個地方提出了加快都市圈建設的建議。湖北代表團建議,加快建設武漢都市圈,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河南代表團則懇請國家支持鄭州都市圈規劃建設。
眾所周知,在中部地區,此前存在感并不突出的長株潭已率先拿到了國家都市圈的批復,武漢、鄭州這兩座國家中心城市自然不愿落后。湖北、河南兩地在全國兩會期間均提出相關建議,既說明了省一級對于都市圈建設的重視程度,也反映出武漢、鄭州在都市圈建設上的緊迫感。
畢竟國家級都市圈的數量,也是有限的,能夠提前拿到國家批復,也就意味著能夠率先獲得國家的政策支持。
當然,一些已經拿到批復的都市圈,也還想要獲得更多的支持。如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級都市圈的南京,在這次全國兩會上就有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建議,加快出臺新一輪國家公路網規劃,支持約282公里的南京都市圈高速公路環線等重點高速公路項目建設,讓南京都市圈內主要城市的“朋友圈”更暢達。
都市圈建設的火熱場景,還引發了部分代表委員們超越區域競爭層面的思考。
有政協委員就建議,由國家層面出臺關于全國都市圈的整體發展規劃;在規劃編制中,建議對都市圈設立明確的門檻標準和定位區分,形成有序發展節奏,實現不同都市圈精準施策。
如果把觀察視線拉得長些,就可以發現,還有一些都市圈也在摩拳擦掌。
就在全國兩會前夕,南昌都市圈在經濟日報頭版亮相。報道指出,近年來,江西把大南昌都市圈建設作為全省破解發展不充分問題的主要抓手、提升省域核心競爭力的主要途徑和助推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主要引擎。
數據顯示,南昌2021年末常住人口643.75萬人,比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增加18.25萬人,人口總量躍升至江西省設區市第二位。這一增量,在全國目前公布的主要城市數據中,僅次于杭州、成都等,居于全國前列。究其原因,南昌都市圈建設的發力,或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2019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這一年也被稱為都市圈建設元年。
2022年,是都市圈建設的第四個年頭,也是一個重要節點。上述意見明確提到,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顯進展,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大幅提高,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更加完善,梯次形成若干空間結構清晰、城市功能互補、要素流動有序、產業分工協調、交通往來順暢、公共服務均衡、環境和諧宜居的現代化都市圈。
因此,2022年除了已批復的都市圈在建設上加速推進,或還有更多的都市圈建設規劃將獲得批復,有志向的城市更不會甘于錯過這個機會。
不過,這里的競爭主要是指向國家級都市圈。因為參照國家中心城市,以及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城市群來看,國家級都市圈的數量,也一定是有限的,只有躋身“國家級”,政策含金量才會有保障。
不過,就省一級來看,都市圈建設的門檻就相對沒那么高了,可以說是遍地開花。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已有多個省提出了建設多個都市圈的計劃。比如,廣東明確了5大都市圈,浙江規劃了4個,江蘇、山東各3個;福建也有2個。
這些規劃多個都市圈的省份,都屬于東部經濟強省,并且省內確實也有多個中心城市,所以它們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
為何有這么多省份或城市,如此重視都市圈建設?這里首先要看都市圈的定義: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它其實類似于國外的都市區概念,可以通俗理解為是超大、特大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
當前,國內已經有了一批GDP超萬億、人口過千萬的超大特大城市,如何讓這些大城市繼續保持增量發展的活力,又實現輻射、帶動作用的最大化,是一個越來越必須被正視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都市圈建設就是比較好的對策。
一方面可以克服大城市“攤大餅”發展的弊端,避免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規模不經濟”現象;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破除行政壁壘,擴大城市的發展空間,優化產業、人口的分工布局,同時又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真正形成更大的“引擎效應”。
可以說,未來城市間的競爭,將告別“單打獨斗”的狀態,而逐漸轉向都市圈與都市圈的競爭。
不管是國家已經批復的都市圈,還是一些地方自行規劃的都市圈,它們最終到底會發展到怎樣的水平,還存在相當大的變數,不同的都市圈建設,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不能盲目跟風。
事實上,國家發改委在《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中就明確提醒,要因地制宜推進都市圈建設,避免一哄而上。
那么,目前全國主要都市圈的發展水平到底如何?由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組編的《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2021》,將全國34個都市圈根據發展水平,分為成熟型、發展型、培育型三類。
其中,成熟型的,只有廣州、上海、杭州、深圳、北京、寧波等六大都市圈。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發展相對成熟的都市圈,目前都還未獲得國家層面的批復。
當然,這并不代表它們就不受重視。一是,它們都處于東部先發地區,都市圈內本身的經濟、交通聯系就比較強,對國家政策的依賴相對沒那么大。二是,這些都市圈內部的發展水平相對均衡,如何確定各自的定位,利益協調更復雜。比如,上海都市圈到底要不要“跨省”,就是個難題。
另外,還有17個發展型都市圈和11個培育型都市圈。而目前已經獲得國家批復的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西安都市圈,都屬于發展型之列。
進一步來看,都市圈時代的真正到來,帶來了哪些啟示?
首先,單純的“強省會”模式,可能不再那么吃香了。
要知道,對于大部分地區來說,都市圈就是以省會城市為中心。通常講的“強省會”模式,實際還是站在省會城市的立場上來思考,但在都市圈時代,省會城市必須考慮如何與都市圈內的周邊伙伴,形成更良性的分工合作。
同時,還得要摒除靠合并等方式來獲取規模效應的路徑依賴。2022年全國政府工作報告在提及“穩步推進城市群、都市圈建設,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之后,還有一句關鍵性內容——嚴控撤縣建市設區。這就進一步斷了一些城市希望靠合并方式來做大做強的念想。
從實際情況來看,都市圈并不與強省會對立,可以將它看作是強省會模式的升級版。事實上,在很多省份,都市圈必須有一個足夠強的省會城市來帶動,但是僅僅是做大做強省會,已經越來越行不通了。
其次,都市圈將成為下一階段城鎮化的主戰場。對大多數省份來說,人口向以省會城市為中心的都市圈區域集中,是一種大趨勢。而其他多數城市的人口都將處于繼續流失狀態。
那么,這也必定帶來城鎮化重心的遷移。可以說,都市圈將承載著一個省城鎮化的主引擎角色。并且,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是,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了“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可以預見,未來交通、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都會加速向都市圈內集中。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