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勇


初春清晨,伴隨著鳥雀的嬉戲聲,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芬芳。時光飛逝,不覺間我迎來了在泰來縣和平鎮建設村駐村工作的第四個春天。
2019年,我響應組織號召,主動報名駐村;2021年,我毅然選擇繼續堅守,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踏上了鄉村振興的新征程。四載春秋,回想一幕幕披星戴月、只爭朝夕的駐村工作,有回憶、有收獲,更有感動。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靜和在民樂。我是農民的孩子,心中始終懷著對農村、農民那一份沉甸甸的深情,能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這樣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貢獻一份力量,我感到無比自豪和光榮。
群眾的“小事”就是我們的“大事”
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途徑,也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經過多方協調,我幫助村里爭取到投資1380萬元,其中包括北片6個自然屯的1.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工作隊還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90萬元,購買17臺(套)各種實用農機設備,幫助村里成立農機社,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30多萬元,脫貧戶資產收益分配達19萬元。在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上,推動代耕代管2000畝土地,通過規模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使村集體保持持續穩定增收。村務公開透明,村民和工作隊、村“兩委”成員心往一處想,“擼起袖子加油干”的良好氛圍愈發濃厚。
為了穩定增收,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成員研究決定發展小園經濟,隊員每年都自費為所包聯的脫貧戶送去50只雞雛。我包聯的四村屯脫貧戶王淑蘭,今年已經84歲了,老人收到雞雛后,興奮之余卻流露出幾分擔憂。老人說,家里沒有雞窩,散養在院里要是被“黃皮子”叼跑,就白養了。我和村干部研究后,決定拿出1700元,由村里出工幫助老人搭建雞窩。看到紅磚搭建的新雞窩,老人高興地告訴我:“兩年前村里幫我蓋了新房,住院看病還有‘新農合’報銷,這次想不到我的小雞都住上了‘新房’。感謝村里和工作隊,讓我晚年的生活有了奔頭。”小雞長大后,我們幫助老人銷售了23只笨雞,使老人年收入增加了1840元。
讓殘疾村民一同感受山村巨變
建設村地處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三省區交界,多風少雨,患有心腦血管、糖尿病、骨關節疾病的村民較多。有些殘疾村民沒有輪椅、手杖等輔具,走不出家門,苦悶不堪。得知了群眾的“揪心事”,我積極聯系省政協醫衛界別委員、省政協老委員聯誼會、省仁心基金會到村送溫暖,建設村累計收到價值60多萬元的藥品。同時,先后有20多位專家深入村中,為村民義診700多人次,全村112名殘疾人實現了輪椅、護理床、多功能手杖等輔具全覆蓋。筆直的村道干凈寬廣、干凈的民房修葺一新、優美的綠植長勢喜人……殘疾村民紛紛借助輔具走出家門,感受建設村的巨大變化。
四村屯脫貧戶張仁福的老伴兒雙腿嚴重彎曲,直不起腰,下不了地。我為老人聯系了能免費為村民治療20多種骨關節疾病的醫院。經過半年多的手術治療,老人終于可以自如行走,并逐漸恢復了勞動能力。我到張仁福家中去看望時,他們一家人臉上洋溢著的幸福笑容成了對我最大的褒獎。
一線一繩編出幸福未來
以往,每當農閑時,村民大都在家喝酒、打牌、“扯閑篇兒”。泰來縣引進手工編織項目后,我帶領工作隊積極推進項目落實,協調2萬元資金用于村民學習培訓,并籌集15萬元新建了135平方米的幸福編織車間。
經過入戶走訪推介、典型宣傳引領,村中婦女走進車間工作。很快,車間從最初的3人發展到30多人,帶動了村中8個脫貧戶,人均可實現月增收600多元,有效解決了農村婦女和脫貧戶增收的問題。自2019年車間成立以來,編織團隊多次獲得全縣“東林杯”技能大賽集體第一名的好成績。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編織車間的員工停崗不停工,自發在家中完成編織任務。她們還你三十、我五十地湊出了1020元愛心捐款,送到村里支援防疫。村民們質樸的家國情懷深深感動了我,拿著這1020元錢,我心里感到無比溫暖。
小車間,大幸福。如今,幸福編織車間正在成為泰來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載體之一,不但為群眾就業提供了便利,也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群眾就業和村集體持續增收的雙贏局面。
這句“感謝” 該由我們說出來
前五合屯93歲的王兆慶老人,是一位有著75年黨齡的老黨員。2021年,我去他家送“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時,老人與我深情回顧崢嶸歲月、共憶入黨初心。親耳聽到老人樸實的講述,我不由得心潮澎湃。多年來,每次我帶領駐村工作隊隊員入戶走訪慰問時,“感謝你們,感謝駐村工作隊”是我最常聽到的話,但我覺得,這句“感謝”更應該由我們說出來。正因為有千千萬萬的鄉親們團結一心,才凝聚起了奮進新時代的磅礴偉力。
鄉村建設結碩果,農村新風正氣揚。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困擾村民多年的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吃水難等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村民們精氣神更足了。
如今,我們工作隊的各項工作正緊張有序推進,隊員們斗志正酣……預計到2025年,建設村高標準農田占比將達到100%,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93%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萬元;種植業結構更加優化,村集體、種植大戶和脫貧戶著手嘗試土地入股、訂單種植、委托經營等模式;立足現有資源優勢,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推進產業興村富民;積極開展環境整治,建設美麗鄉村,完善12個自然屯排水涵管鋪設,辟建7個文化休閑廣場,實現村內路燈全覆蓋;加強村黨支部規范化建設,打造“不走的工作隊”,促進整體運轉更加高效有序……
遙望夜空中的滿天繁星,回顧四年走過的點點滴滴,我感慨萬千。奮進新征程,大踏步走好鄉村振興路,駐村工作隊使命在肩,我們將持續加強自我修煉,以堅定的信仰、過硬的本領和優良的作風,矢志不渝踐行初心使命,走好新的趕考之路,跑好鄉村振興接力的“第一棒”。
(作者系黑龍江省政協機關駐泰來縣和平鎮建設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