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欣屏
在成都雙創圈,“科創通”平臺很火,它被譽為科技版的“天貓商城”。
這里匯聚了科技型企業(團隊)近3萬家、服務機構843家、孵化載體268家、科技服務產品2651款。它采用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將科技創新生態鏈條上的人才、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資本等一顆顆“明珠”有效串聯,從而成為助推本土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關鍵力量。
2021年11月,成都“科創通”平臺被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作為典型經驗通報表揚。此后不少地方紛紛去成都學習,該平臺也很快在成渝地區推廣開來。成都“科創通”究竟做對了什么?
“科創通”平臺已成為成都“雙創”的代名詞,由成都市科學技術局主導,成都生產力促進中心建設,采用“線上平臺+品牌活動+孵化載體”服務模式,以創新創業服務和科技金融為特色,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和產品的創新創業服務。
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都有107家,有76家企業均在“科創通”平臺獲得過科技金融產品支持。換句話說,“科創通”服務成都企業覆蓋率達71%。
據統計,在107家“小巨人”企業中,50家企業獲得“科創貸”約9.2億,占比約47%;66家企業獲得2467.82萬的“科創貼”,占比約61%;2家企業獲得3000萬的“科創投”。通過一系列科技金融支持,“科創通”平臺有力地助推很多企業成長為“小巨人”。
“科創通”平臺創新了一系列科技金融工具,如“科創貸”“科創投”“科創貼”等。
截至目前,“科創投”與知名投資機構共同設立了20支天使投資基金,總規模37.46億元,已完成投資項目168個,投資總額20.14億元。通過發揮國有資金的放大特性,引導社會資本組建聚焦早期投資的天使投資基金。
在科技型企業初創時期,產品往往處于雛形階段,此時團隊中最值錢的是人才、技術等無形資產,依靠傳統抵押物獲得融資較為困難。為破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科創通”平臺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探索“撥”改“貸、投、貼”模式,創新科技金融產品。
比如,“科創貸”支持了眾多如縱橫股份、數之聯、秦川物聯網等“小巨人”企業,這些企業成功上市的背后離不開金融活水澆灌。成都縱橫自動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2018-2020年期間,累計獲得“科創貸”1048萬元。

科技企業最重要是核心技術。對于縱橫股份這樣的輕資產企業,無形資產難以評估作價,缺乏銀行認可的可供抵押資產。“科創貸”不需要資產抵押,貸款利息和擔保費還能申請政府補貼,融資成本很低,有效緩解了縱橫股份發展中的資金困難。
截至去年8月,“科創貸”累計為2069家科技型企業放款131.91億元。2022年,在深入總結“科創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成都市又推出“人才貸”“成果貸”“研發貸”等信用貸款產品。截至目前,人才貸、成果貸、研發貸等新產品已累計放款金額接近12億。
“科創通”服務平臺,通過創新“投、貸、保、券、貼”等一攬子科技金融產品,幫助輕資產、初創期的科技型企業解決融資“堵點”“痛點”,延長了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鏈,培育了一批發展勢頭良好的科技型企業。
自2014年建立以來,成都“科創通”平臺就像一塊磁鐵,吸引了眾多雙創資源在平臺實現聚合。
當越來越多企業通過“科創通”平臺的資源支持做大做強后,更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就會聚合而來。在這種聚合效應下,“科創通”平臺形成了一種良性的自我循環:企業越多,為企業服務的資源也隨之而來;資源越豐富,“科創通”平臺所提供的服務就越精準。
依靠這些資源,“科創通”平臺以孵化載體為服務支撐,將政策產品化、服務標準化,線下舉辦上千場“菁蓉匯”“校企雙進”等品牌活動,企業和資源也在平臺上相互成就。
其中,“大數據畫像”是“科創通”平臺做好資源對接的關鍵。通過上百個維度的大數據分析、比對、重組和整合,對企業進行精準畫像,平臺可以精準鑒別一個創意、一個想法的潛在價值,并在不同階段為企業精準匹配外部資源,從而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精準的服務。
大數據畫像需要多維度的數據來源,成都市一方面通過科技項目申報、科技服務、眾創孵化和創新創業活動等多元化手段動態采集科技型企業數據;另一方面鼓勵行業協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資信評估機構、專業市場調查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等各方力量參與平臺建設。
有了大數據畫像,就需要更好地把數據利用起來,進行精準有效地對接。成都市建立創新創業要素大數據市場,推動數據共建共享,引導創業企業和創業服務機構運用數據資源開發增值服務,催生更多“互聯網+”服務產品,促進資源要素高效流動、有效銜接。
同時,通過舉辦“菁蓉匯”系列活動,匯聚項目、資金、團隊和導師,大幅提高“知本+資本”“創業主體+創新要素”的對接效率。建立“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功能區”的梯級孵化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項目源。
截至目前,成都“科創通”平臺已匯聚科技型企業(團隊)28401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3113家、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2020家、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53家。科技服務機構691家、創業服務產品1908款、孵化載體200家。
“科創通”平臺精準服務科創企業的另一個秘訣是市場化,從管理到運營都采用市場化方式運作。
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成都市以市場化的方式遴選優秀的管理公司,共同組建基金。投哪個,怎么投,都由管理公司決定。這些管理公司均是深耕本土的公司,最終目的是將財政資金真正用于培養本土科技型中小企業。
更重要的是,用市場化的手段來配置資源。用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組建資金池,實現了財政資金的優化。對于企業來說,可以用低門檻低利率拿到貸款;對于銀行和投資機構來說,有了政府信用“背書”,投資風險更低。
“科創通”平臺搭建了溝通的橋梁,緩解了信息不對稱,有效降低了科技型企業獲得貸款的門檻。
這樣各方在平臺上形成了共融共生的多贏局面,越來越多的潛在項目被挖掘,城市科創活力被進一步激活。

在這個過程中,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非常重要。成都市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構建了一套科技金融政策體系。
針對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的“首投”問題,成都市設立規模為3.5億元的天使投資引導資金,建立了“政府引導+讓利”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引導社會創投資本投資成都的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解決了科技型企業“最先一公里”的資金來源問題,彌補資源配置市場失靈環節。
針對輕資產科技型企業“首貸”問題,幫助企業積累“首信”,成都市設立了規模為3.73億元的債權融資風險補償專項資金,建立了“增信+補償+分擔”的債權融資新機制,對銀行等金融機構實施風險分擔和補償,使科技型企業能夠用自身的股權、知識產權及信用獲得貸款。
在這個過程中,“科創通”平臺搭建了溝通的橋梁,緩解了信息不對稱,有效降低了科技型企業獲得貸款的門檻。
為拓寬科技型企業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成都市設立專項扶持資金,采用后補助方式,建立財政科技經費與社會資本協同支持科技型企業的機制。在企業債權融資、創業投資、上市融資等環節,通過貸款貼息、擔保費補助、信用評級補助、天使投資補助、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改制與掛牌補貼等方式,實現財政金融聯動,降低科技型企業融資成本。
(作者單位:浙江財經大學新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