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洪
2021年以來,安徽省先后兩批大規模選派干部赴滬蘇浙跟班學習,到關鍵崗位和平臺上接受歷練。同時,各地也派出多批干部到發達地區跟班學習。這種沉浸式地學習,讓干部們感悟頗深、收獲滿滿。正如他們所言,跟班學習就像是一面鏡子,把自己與先發地區干部作對比,照出了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照出了比學趕超的精氣神。本刊將連續編發干部跟班學習歸來后的感悟,以饗讀者。

2021年10月,蕪湖市選派首批100名年輕干部赴上海、深圳兩地開展實訓鍛煉。在100天的時間里,參訓干部在上海、深圳等地知名企業跟班學習,全方位、深層次、沉浸式融入火熱實訓中,認真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發展經驗,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本領,收獲頗豐。
通過跟班學習,讓我著實“開了眼”“出了汗”,回來以后更是“鉚了勁”,信心更強、方向更明。
作為此次參加“百日實訓”的百名年輕干部中的一員,我感到很幸運,在最有銳氣、充滿激情的年華,組織給了我們發揮才能的平臺和機會,成為蕪湖新發展的年輕力量。
同時,我們也要認清兩個問題:一是我們的比較優勢和比較劣勢。比較優勢是年富力強、思維敏捷、學習能力比較強;比較劣勢是人生閱歷、工作經歷不夠豐富,在基層尤其是攻堅克難過程中,要進一步增強能力素質。
結合上海實訓工作,與上海市的政企干部相比,我們同樣有比較優勢和比較劣勢。比較優勢是作為后發地區的可能性更多、可塑性更強,近年來發展要素開始更多的向中部地區轉移;比較劣勢是工作理念需要優化,增強“敢為天下先”的拼勁闖勁。
二是要干事創業,不要“躺平”。有的年輕干部不把精力專注在干事創業上,崗位還沒坐熱就琢磨著提拔進步,心浮氣躁、華而不實,總認為自己的崗位最艱苦,別人的崗位最清閑,存在“躺平”思想。這些錯誤認知要加以警惕和糾正。
“百日實訓”恰是一面鏡子,把自己與先發地區年輕干部作對比,讓我們時刻觀照內心,崗位是責任田,而不是名利場,要杜絕打官腔、搞噱頭。
縱觀上海市發展軌跡,作為城市功能躍升的核心引擎,產業層級越高,城市功能越全,而城市功能越全,產業集聚力就越強。
蕪湖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提出地區生產總值要在2026年力爭達到7000億元,要完成這個目標,我認為要做好“破題、答題、檢查”三件事。
“與上海市的政企干部相比,我們同樣有比較優勢和比較劣勢。”
一是對標上海,破題要快。第十七屆人代會放眼外部環境、審視蕪湖實際,構成了科學規范、邏輯嚴謹、操作性強的“考試大綱”,作為實訓干部,我們要迅速進入考試狀態,搞明白“出題意圖”,弄清楚“得分點”,以釘釘子精神,緊張快干、爭分奪秒,快答題、早交卷。
二是對標上海,答題要準。作為實訓干部要認清“訓是干的一部分”,堅持學字當頭,在學中干、在干中學,不講外行話,努力做學者型干部。瞄準問題,精準發力,不坐而論道,做實干型干部。
三是對標上海,檢查要實。我在實訓期間參加了世博會的服務工作,結束后閔行區對籌備工作進行了詳細的問題總結。這讓我認識到在日常工作中要常常復盤自省,一方面堅持以民生福祉、百姓感受作為檢查工作的標準;另一方面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懷與擔當。
實訓期間,累計拜訪企業41家、調研各類園區5個,摸排招商線索17個,組織召開線上企業招商路演視頻會,對接了8家企業赴蕪考察洽談。這其中既有新科技新技術企業,也有資本運作基金,讓我們的眼界更寬、視野更廣、站位更高。
蕪湖市作為省域副中心的新定位、建設“六個現代化蕪湖”,發展指標對標全國前50強城市,發展模式對標長三角先發地區的新目標,讓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結合跟班學習,我認為要重點統籌好“三對關系”。一是“一大一小”。“大”就是要站位全市發展大局,全力以赴干實事、謀發展,同時要注重將蕪湖市優勢產業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相結合;“小”就是產業發展要落細落小,梳理細分產業鏈條,以小撬大,力爭實現兩個飛躍,即從無到有和從有到優的飛躍。
二是“一軟一硬”。“軟”是指助力發展軟環境、城市軟實力。目前,我們在資本投入、平臺載體、配套政策上仍有優化空間,需要加快適應新發展階段的新特點,加快平臺載體建設,完善資本市場的配套政策;“硬”是指推動落實的硬作風。與發展的形勢和任務要求比起來,攻堅克難強投入、解難題、抓改革的力度仍需進一步加大。
三是“一快一慢”。“快”是指緊張快干的勇氣和擔當,加快補齊產業發展的要素支撐,構筑起產業發展的完整鏈條。從跟班學習看,目前蕪湖不但要發展,而且必須要快發展,否則存在發展掉隊、“一步慢、步步慢”的風險;“慢”是指打持久戰的定力和韌勁,在中國視谷、雙碳經濟等新興產業方面,要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堅持久久為功,全力做大做強。

目前,上海、深圳等先發地區,以及浙江湖州等地都成立了市級科技發展集團,可以借鑒成立市級科技發展集團。
首先,有利于對接重點項目。科技發展集團一旦成立,可與目前正在重點打造的“中國視谷”等重大項目相銜接,組建班子,重點保障。同時,有利于承載各類人才。人才工作的關鍵點不但要“引進來”,更要“留得住”,既要有“頂天”的招引制度,又要有可以承載的“立地”載體。
(作者單位:蕪湖市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