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軍 楊龍 馮磊 楊岳 李木子



我們的產教融合發展長期以來受到傳統教育方式方法、傳統思維理念所限,培養出的人才與企業、市場需求不能“零對接”,學生到企業以后不能適應企業的實際生產需要,這也造成了校培企需人才不平衡現象的出現,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因此,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與發展成為打破這一瓶頸的有效手段。本文以食品專業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學院建設為例,就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內容進行一些探討。
高等職業教育一直將培養各行業、相關產業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作為教學目的,那么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也主要從事各個領域的一線工作,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的產業學院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方向。 2020年7月,教育部、工信部聯合印發《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為高職院校推進產業學院建設提供了較為明確的指導意見。此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內容和形式進行改革迫在眉睫。
近年來,隨著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等職業院校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改革創新舉措。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是高職院校在產教融合新形勢下,主動適應新業態、新趨勢,進行資源整合和推動高職教育資源市場化運作的有效措施。在產教融合大背景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等一大批加強職業教育的文件也相繼出臺,我院與廈門象嶼集團有限公司雙方在長期合作的基礎上,又進行深度合作,成立了食品專業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學院(簡稱產業學院)。該產業學院以校企合作雙贏為目標深度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共同培養學生、共同負責學生就業、共同指導學生競賽;同時,校企雙方合作,共同建設課程,探討專業建設,共同進行教師隊伍建設和培訓等工作。2019年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在方案中,明確提出要在全國試點產教融合型城市、行業和企業,對于其中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將在校企合作、職業院校、高等院校的辦學和深化改革中發揮重要主體作用。
創建產業學院是近幾年來高等職業教育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改革領域的熱點。產業學院這一詞匯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所倡導的產業大學,其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幫助個人獲得知識和技能,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產業學院是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共同投資的聯合體。信息化時代,推動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經之路。產教融合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產業與教育深度融合發展的結果,需要政府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需要多方資源的協調配合才能更好地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打破高職院校人才供給現有體制的束縛、構建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推動產教融合改革,是當下發展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充分發揮產業學院的優勢,更加有效地集合政府、社會、產業等多方面的資源,在人才培養等方面形成合力,進一步推動培養體制創新,為高職院校培養人才提供動力,從而更好地推動產教融合的發展。
1. 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改革必須盡快適應當前的社會經濟形式。當前我國缺乏全國性的對于產業學院教師的政策性補助與獎勵,許多院校在改革中缺乏動力。政府資金的支持力度不足,相關政策配套尚未完善,缺乏對于產業學院建設目標和方向的明確規定機制,缺乏系統的管理,這使得整體的發展存在一定限制。與此同時,許多高職院校缺乏技術與經驗,教師的專業能力較差,整體水平不高,與產業之間的合作能力較差,從宏觀層面難以支撐產業學院的運作和發展,運行成本較高。
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農產品加工產業學院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影響力,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需要思考的問題,在我校成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戰略背景下,許多地方的高職院校不斷提高重視程度,我校也大力推動產業學院建設,但面臨公辦院校財物投入準入模式、企業財物投入的效益分享不均衡等問題。要充分發揮產業學院的積極作用,其涉及產業學院的利益相關者也較為復雜,受到高職院校、龍頭企業、教師、學生、政府、用人單位、行業協會、企業員工(實訓教師)、家長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尤其是公辦院校當前的管理制度和企業的效益訴求等方面。
2. 建立聯合管理的人才培養模式
農產品加工產業學院作為一個校企聯合成立的產業學院,采用理事會的方式來進行管理。農產品加工產業學院的理事會成員包括理事長1名、副理事長1名、常務理事2名和若干理事。產業學院的理事長和副理事長由學校、企業雙方的主管領導分別擔任;常務理事為學校1名管理者、企業1名管理者,具體管理相關事物;理事由學校和企業雙方的技術專家、學科帶頭人或骨干教師組成。理事會組成如表1所示。
3. 強技能增素質,分層次提高學生技能
以提高學生職業的技能增長和自身素質為主線,農產品加工產業學院以“職業體驗”“實境訓練”“頂崗歷煉”為“三平臺”,分層次逐步提高學生自身的職業技能和崗位素質。對于學生的培養采用循序漸進方式,將學生自身素質的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培養,實現“三結合”體系課程,使學生進一步提高食品崗位安全意識,培養學生了解并掌握悠久燦爛的中華飲食文化元素與健康養生知識,也讓學生熟練掌握現代食品行業的職業技能,同時把學生潛能培養和潛能開發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使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得到很大提升。“三結合”課程體系和“三平臺”建設人才培養模式,見圖 2和圖3。
4. 設立 “雙導師”制,由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完成,建設多方共管共治機制
農產品加工產業學院建立以來,從政府、院校、行業、企業等多方面建設共管共治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和互補,推動深度產教融合。通過校企雙方共同宣傳,面試篩選,組建產業學院合作專班,構建校企合作的新型辦學模式,打造集學歷教育、生產服務等為一體的產教融合聯合體,實現共管共治。“互派互聘”技術人員,創建復合型“雙師型”職教團隊,建立“雙導師”制,由企業選派一名專職人員擔任合作班級導師,學校選派一名人員擔任合作班級導師。與此同時,農產品加工產業學院管理人員由多方人員組成,負責不同的部門,從決策、執行到最后的監督,始終保持科學合理、公平公正,提高協同育人和社會服務能力。
5. 建設高水平專業群
高職院校在培養技術型人才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019年4月,我國教育部和財政部對高職院校發展提出了明確的意見,更加重視建設具備中國特色、可以引領改革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建設高水平專業群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充分發揮產業學院的作用優勢,可以更好地處理專業群和產業群之間的關系,發揮專業群的聚集和服務功能,更好地實現與產業鏈不同層次的對接,推動資源共享和互補。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高職院校需要立足于區域產業發展的需求,從建設高水平專業群的邏輯思維上,對學校現有的專業進行篩選、整合、優化,并構建新的專業群。在這一過程中,高職院校需要更加注重對原有專業結構和教育體系的調整,構建新的院校來匹配高水平專業群的教育工作。從這一層面來講,以產業學院為抓手,統籌規范專業群建設和管理,可以涵蓋更多的建設和發展任務,多層面推動高職院校的高質量發展。
基金項目:
黑龍江省職業教育學會“十四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課題名稱:基于產教融合下高職院校產業學院建設改革創新研究(課題編號:HZJZ2021051)。
作者簡介:
王瑞軍(1979.5-),男,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加工及食品營養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