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麗
一、問題提出
在人際互動中,施動者一方的核心意向如果能有效地傳達給受動者,就必將面臨受動者對于這種意向所采取的兩個行為取向——接受或拒絕。[1]研究者通過觀察發現,在同伴互動中,幼兒的請求往往會遭到同伴的拒絕。被拒后,幼兒采取的應對策略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著其能否再次爭取成功。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我們發現對于幼兒同伴互動中的被拒現象,大多從拒絕行為和加入的方式兩大方向進行研究。有研究者以幼兒園至小學六年級的180名兒童為研究對象,提出了兒童的10種拒絕方式:直接拒絕、強烈堅持原來的行動計劃、否定對方的能力、說理由、表示遺憾、提出另一種建議、勸說對方放棄他的計劃、回避對方提出的行為、有條件地接受、其他拒絕策略。豐新娜指出:“請求”“支配”和“尋求關注”是最易產生拒絕行為的互動主題,學前兒童的自我中心特點、自我意識發展、幼兒對“權威”的衡量以及被拒絕兒的交往能力都影響著幼兒同伴互動中拒絕行為的發生。[2]黃勝梅通過對大班區域活動中幼兒加入同伴活動的觀察,總結出了10種同伴加入解決策略,分別是語言請求、提出優惠條件、平行游戲加入、評論他人、提供幫助、求助于第三者、身體或者言語攻擊、破壞性的游戲加入、被動等待、退縮。[3]楊繼英、張閣指出幼兒的主要游戲加入方式有:言語請求方式、動作介入和語言介入方式,大多數情況下幼兒會采用動作直接介入他人游戲的方式。[4]馬冠如指出在幼兒游戲加入事件中,采用積極言語性的游戲加入方式成功率較高,消極的非言語性的加入方式成功率較低。[5]
以往研究并未對幼兒遭同伴拒絕后的反應及再次爭取的策略進行詳細研究,故研究者欲對此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指導成人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應對被拒情況,提升幼兒的社交水平。
二、研究方法
1.自然觀察法
本研究采取質化研究方法,以某一幼兒園的大班幼兒作為研究對象(該班共有35人,年齡在5~6歲之間),研究者以旁觀者的身份深入到幼兒同伴互動的自然情境中進行觀察。采用事件取樣,用白描的方式記錄幼兒被拒后的反應。研究者的觀察貫穿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觀察時間為3個月,共取得80個有效樣本。
2.案例分析法
研究者將收集到的典型事件以案例的形式呈現,細致分析幼兒被拒后的反應類型和導致不同結果的原因,從而形成可供參考的指導意見。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幼兒被拒后的反應類型
通過觀察,筆者發現幼兒在同伴互動過程中遭遇拒絕后有著不同的反應,根據其反應態度性質的不同,可分為積極爭取型和消極應對型。積極爭取型是指幼兒被拒后再次發起互動,積極采取策略試圖再次爭取同伴的同意。消極應對型則表現為幼兒被拒后出現退縮或破壞、威脅等行為。
幼兒在被拒后的積極和消極表現根據其語言和動作的不同,可以劃分為語言形式反應和動作形式反應。語言形式是指幼兒被拒后通過口頭語言再次發起互動,試圖獲得同伴的同意或表達自己的情緒。動作形式是指幼兒通過動作對同伴的拒絕做出反應。(見表1)
(二)幼兒爭取成功率高的案例分析
1.提供服務巧妙獲取——處于輔助位置
案例1:我是來幫你遞積木的
寧寧試圖走進積木區游戲,正在積木區玩的樂樂警惕地說:“你不是積木區的。”寧寧解釋道:“我、我只是看看。”然后他走進了積木區。樂樂仍反對:“不行,你離開。”寧寧立刻說:“我是來幫你遞積木的。”隨后拿了一塊積木遞給了樂樂。樂樂說:“好吧!我們一起搭長江大橋吧。”
分析:這是一起幼兒在被拒后以提供服務的方式滿足同伴游戲需要,從而成功爭取到同伴接納的案例。寧寧想進積木區玩,但遭到樂樂的拒絕,寧寧立刻表達了自己是來給樂樂提供服務的意愿,并且主動遞給樂樂一塊積木,打消了樂樂的警惕心。寧寧的這一服務行為給同伴一種友好且未侵犯游戲空間的好感,易獲得同伴的接納。
2.等待時機悄然獲取——契合同伴的游戲主題
案例2:我會搭高高的城堡
昊昊、唐唐、周周在一起玩彩色小積木,奇奇見還有空位,便展開笑容想加入。“這滿人了。”昊昊、唐唐、周周三人齊聲說道。周周還強調:“這只能三個人。”唐唐也附和:“對!”昊昊說:“你別搶我的。”奇奇聽到大家的拒絕,笑容消失,呆呆地望著他們,既沒有坐下來,也沒有離開,靜靜地觀看他們游戲。奇奇聽到他們在聊打仗的話題時說:“我會搭高高的城堡,很厲害的,敵人是無法攻進來的。”然后拿起積木搭起來,其他三人并未阻止。
分析:奇奇想加入游戲卻遭到一致拒絕,他雖然很沮喪,但沒有離開,而是靜靜地旁觀。在聽到同伴們的聊天內容后,奇奇抓住時機,適時加入與同伴的游戲主題契合的聊天內容,從而悄然加入游戲。
3.示弱式機智獲取——巧打“同情牌”
案例3 :你可以教教我這個怎么玩嗎
誠誠拿起欣欣面前的樂高準備玩,遭到了欣欣的拒絕:“住手,這是我的。”誠誠愣了下,隨后向我求助。我鼓勵他自己想辦法,只見他又走到欣欣面前,對她說:“你可以教教我這個怎么玩嗎?”欣欣聽到后便將樂高遞給了誠誠,并且告訴他怎么用樂高拼東西。
分析:誠誠試圖加入欣欣拼搭樂高的活動,但遭到欣欣的拒絕。誠誠求助于教師未果后,向同伴“示弱”——讓欣欣教自己怎么玩樂高,成功獲取了欣欣的接納。示弱易激發同伴的同情心,讓他們不忍拒絕。另一事件中佳佳在被拒后向同伴撒嬌“可是,我也非常想玩這個”,也是一種示弱,同樣令同伴不忍拒絕。
4.借助事例辯解獲取——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案例4 :上次你不是跟尹尹一起玩這個游戲的嗎
晨間,睿睿一人在玩“狡兔三窟”的游戲。瑩瑩走到他的對面坐下說:“我也想玩。”說著便伸手拿小圓片。睿睿看到后趕緊阻止,隨后兩人就爭搶起來。睿睿強調:“我先來的。”瑩瑩說:“這可以兩個人玩。”睿睿接著說:“有兩個色子不代表是兩個人玩。”瑩瑩又說:“上次你不是跟尹尹一起玩這個游戲的嗎?”(確有此事)睿睿反駁道:“可是你根本不會玩。”瑩瑩立即說:“我可以看圖學。”睿睿無話可說,只好同意瑩瑩加入游戲。
分析:當自己的請求遭到同伴不合理的拒絕后,幼兒借助事例反駁同伴的拒絕理由或獲取他人的支持,成功率會提高。案例中瑩瑩被拒后借助事例反駁睿睿的拒絕,讓睿睿的拒絕理由站不住腳,從而成功加入活動中。
5.接受條件讓步式獲取——配合他人提議
案例5: 除非你來當寶寶
甜甜和米兒在玩“娃娃家”,貝貝走過來發出請求:“我也想玩。”甜甜拒絕道:“不行!除非你來當寶寶。”貝貝點點頭,加入了游戲。
分析:當幼兒試圖加入一個群體活動中,此時他處于等待他人接納的弱勢地位,強勢一方的幼兒第一反應往往是拒絕外來者的加入,在接納外來者時提出“準入條件”。如案例中甜甜提出“除非你來當寶寶”,外來者貝貝點頭接受了同伴的條件,從而獲取了同伴的接納。
6.提建議協商式獲取——豐富游戲內容
案例6 :我可以當外賣員
圓圓、希希在“娃娃家”做飯,云云來到旁邊請求加入:“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圓圓、希希拒絕:“不行。”云云想了一會兒,提議道:“我可以當外賣員,把你們做的吃的送給其他人。”圓圓點點頭同意:“好的。”
分析:一開始圓圓和希希只是單調地“做飯”給娃娃吃,面對云云的加入請求,他們的態度是拒絕的。云云遭到拒絕后提議自己可以當外賣員送外賣,這擴展了圓圓和希希的游戲內容和形式,從而使自己成功地加入了游戲。一般而言,如果同伴在玩單調的游戲時,試圖加入者提出的建議若能讓游戲更有趣,則更容易被接受。
7.做承諾獲取信任——及時改正錯誤
案例7 :我保證這次不會了
豆豆向小米借“娃娃家”的玩具刀,小米拒絕道:“不借,每次你借了都不還,一直到游戲結束。”豆豆立刻保證道:“這次不會了,我用一下馬上就還給你。”于是小米將玩具刀借給了豆豆。
分析:小米告訴了豆豆拒絕的原因,使得豆豆意識到自己以前行為的不當之處,于是立刻做出改正的承諾,從而獲取了小米的信任。
(三)幼兒爭取未成功的案例分析
1.游戲空間或材料不足
案例8 :沒位置了
淘淘看見果果、嘟嘟、云云三人在美工區進行手工制作,也想加入。嘟嘟說:“人已經滿了,你去別處。”淘淘說:“我可以自己搬椅子過來。”果果繼續拒絕:“沒位置了,坐不下了。”
分析:區域游戲空間和材料有限,每個區域往往都有人數規定。案例中淘淘想加入美工區遭到了同伴的拒絕,即使淘淘解釋“我可以自己搬椅子過來”,也未成功。這既是游戲空間和游戲材料有限的客觀原因所致,也是幼兒對規則的維護意識的體現。
2.強行加入游戲
案例9 :我就是不跟你玩
軒軒在積木區搭高樓,皮皮請求道:“我倆一起搭吧。”軒軒拒絕道:“不,我想一個人搭。”皮皮擅自將自己手中的積木搭在軒軒的“高樓”上,軒軒立刻阻止。在拉扯中,皮皮氣憤地將軒軒搭的“高樓”推倒了,軒軒氣憤地大聲說:“我就是不跟你玩!”
分析:在遭遇同伴拒絕后,皮皮仍一意孤行地強行加入,干涉軒軒的作品,引起軒軒的不滿。兩人拉扯中,皮皮又故意破壞了軒軒的作品,給軒軒留下了不好的體驗,故造成了失敗的結果。幼兒有著自己的親疏好惡,且對情緒的記憶深刻,當某個幼兒給他留下不好的體驗時,往往會拒絕此幼兒的請求。皮皮以后再想和軒軒共同游戲,被拒絕率會更高。
四、教育啟示與建議
1.認知訓練,幫助幼兒了解被拒原因
認知訓練,即幫助幼兒從認知方面了解自己的請求為什么會被同伴拒絕。教師可以將觀察到的幼兒被拒事件放到集體交流中討論,讓幼兒說出為何拒絕對方,也讓被拒幼兒知道被拒的原因所在。若是因游戲空間或游戲材料有限等客觀原因遭到拒絕,則引導被拒幼兒理解同伴的拒絕,另尋他處游戲。若是因幼兒給同伴留下不好的體驗而遭到拒絕,則應提醒被拒幼兒審視自身,及時改正。
2.移情訓練,引導幼兒互相體諒
移情訓練,即引導幼兒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體會對方的情緒情感。教師可以給予幼兒分別述說自己心情的機會,引導正在游戲的幼兒體會被拒幼兒低落、失望、不開心的心情,從而勸說他們盡量大方地接受同伴的請求,與同伴友善互動。同時教師還要引導被拒幼兒體會同伴因其消極、過激言行產生的不愉快、難過等情緒,從而引導幼兒面對同伴拒絕時避免出現身體沖突、搞破壞、威脅等消極應對型的過激反應。
3.行為訓練,鼓勵幼兒巧妙應對被拒
行為訓練,即有針對性地傳授幼兒一些社交技巧,提高獲取同伴準許的成功率。通過研究發現,積極爭取型言行更易獲取同伴的接納,教師可以告訴幼兒哪些言行是積極的,引導幼兒多用積極爭取型言行。通過研究發現,提議協商擴充游戲形式、等待時機契合同伴游戲主題、為同伴提供服務、配合他人提議、打“同情牌”、及時糾正等策略更易獲取同伴的準許。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面對同伴拒絕時通過以下步驟思考和尋找應對方式:分析自己被拒的原因——判斷自己是否有不當言行——辨別自己是否還有爭取機會——尋找合適的爭取方式。教師還可以傳授幼兒一些請求的語言技巧,如“我有一個好主意,我們可以……”“我會玩……”“你需要什么?我來幫你吧。”“你玩得真棒,能教教我嗎?”等,豐富幼兒的實踐經驗,優化幼兒的社交技巧。
【參考文獻】
[1]劉晶波.社會視野下的師幼互動行為研究:我在幼兒園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0.
[2]豐新娜.幼兒同伴交往的拒絕行為[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8(01):29-33.
[3]黃勝梅.大班幼兒同伴加入沖突解決策略的觀察研究[J].教育導刊,2011(06):29-31.
[4]楊繼英,張閣.自由游戲活動中幼兒同伴交往策略的觀察研究[J].教育導刊,2012(10):31-35.
[5]李冠茹.大班區域活動中幼兒游戲加入方式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5:1.
本文系2021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項目“體驗·共情·認同:以家國情懷為導向的育人路徑研究”(編號:JK2108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