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萍
本體性安全源于個體嬰幼兒時期建立的基本信任,并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不斷維系和固定。焦慮表現為個體在無意識層面上所體驗到的一種“內在緊張感”,這是一種在時間上連續和有序的感受,既包括那些來自個體直接感知環境中的感受,也包括那些來自個體非直接感知環境中的感受。新入園幼兒會因進入陌生環境而感到焦慮不安,往往通過哭鬧來發泄情緒。現以幼兒L為例,來談談家園如何幫助L構筑安全感防火墻,使她盡快適應幼兒園的新生活。
一、幼兒情況介紹
L,女,小班入園時3歲零20天,家中有一個姐姐已經上高中。L出生后,由于爸爸媽媽工作較忙,基本上都是爺爺奶奶撫養。每天晚上,媽媽會去爺爺奶奶家陪伴L一個小時左右,周末也會保證有一天和她在一起。奶奶平時主要負責L的一日生活,吃飯、穿衣、梳頭等。L獨立性較差,做事情往往需要爺爺或奶奶陪著。爺爺奶奶很少帶她外出,也很少讓她接觸其他小朋友。在家里的時候,L會和爺爺奶奶一起畫畫、做游戲。她最喜歡的就是聽著音樂做一些動作,家人會給她鼓勵和掌聲。
二、新入園幼兒本體性安全感缺失的表現
1.面對陌生環境時焦慮不安
新入園幼兒有的會通過觀察、巡視、詢問等方式來了解陌生環境,有的需要借助成人的幫助來熟悉陌生環境,而有的則會通過哭鬧來發泄對陌生環境的焦慮。L是班級里偏小的幼兒,開學第一天,媽媽離開后她的哭聲就沒有停止過。游戲時哭、吃飯哭、睡覺哭……她無時無刻不在發泄著自己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感和不安全感。
2.空間上時刻以教師為同心圓
在熟悉了老師后,當第一時間看不到教師,L就表現得非常不安。如在家長進課堂活動中,一個幼兒的爸爸正在講故事,L沒有看到老師就哭著要找。直到看到熟悉的老師之后,她的情緒才安靜了下來。在整個活動中L都不時地轉頭看看老師在不在,如果老師和她一起在活動中做游戲,她就會非常專注地參與其中。
在自己喜歡的區域里,L經常獨自玩,且持續時間不長,玩一會兒就會拿著自己的作品或玩具給老師看一下,得到老師的肯定之后繼續去玩。在40分鐘的區域活動時間,L主動與老師互動約有12次 ,每次得到肯定后就會很開心。
在戶外游戲中L要跟著老師一起走,兩個人走路的距離不超過1米。如果離得比較遠,L就會提醒:“老師你走慢點,我跟不上你了。”她不主動去玩戶外游戲,喜歡在老師身邊跳一跳、蹦一蹦,繞著老師的四周跑一跑。
三、新入園幼兒本體性安全感缺失的原因
1.從熟悉走向陌生
從家庭來到幼兒園這個陌生的環境,幼兒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會出現各種不同的“不安”反應:有的哭鬧,有的沉默,有的在生理上發生了變化——生病的頻率增加等。就L而言,她一直由爺爺奶奶撫養,缺少爸爸媽媽的陪伴。爺爺奶奶年紀較大,居家的時間比較多,很少帶L出去玩或者帶她接觸其他小朋友。在家里時L基本上都是和爺爺奶奶待在同一個空間里,很少一個人去做事情,甚至上廁所都需要爺爺或奶奶陪在一旁。這就導致了L較少接觸陌生環境,一旦進入陌生環境就會感到焦慮不安,會用哭來宣泄并對老師產生了過度依戀。
2.從“多對一”到“一對多”
在入園前,幼兒接觸最多的就是家庭成員,大多都是“多對一”的教養模式,需求往往都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滿足。入園后幼兒的教養人變成了班級教師,往往是“一對多”的教育模式,很多事情都需要幼兒自己去做。在與同伴的相處中,幼兒不再是家庭中的“與你互動”,而是變成了“我去互動”。小班幼兒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一般都是獨自游戲,如果想與同伴一起玩,常常需要自己去溝通和爭取。就L而言,她在入園前較少接觸其他小朋友,難以習得社會交往的技能,不懂得怎樣與同伴互動,因此經常獨自玩。
3.從室內到戶外
室內游戲相對集中,幼兒通過觀察、聆聽同伴的分享、教師的介紹等大多都能知道室內游戲該如何玩。但戶外游戲相對分散,且場地設置與材料投放要兼顧不同年齡段幼兒游戲的需求,因此對剛入園的幼兒來說玩的難度比較大。戶外相對教室來說環境更為開闊,幼兒能較快熟悉“一眼看到頭”的教室,在里面找到安全感,但在戶外,其不安全感會被增強。就L而言,她在戶外游戲時要和老師保持比較近的距離,總是在老師四周活動。她不主動去玩戶外游戲,即使有時她很明確地說要去 ╳? ╳ 地方玩,但當把她帶到 ╳? ╳ 地方時,她又會說不玩了。這主要是因為L在戶外缺乏安全感,只有在老師身邊才安心。
四、構筑新入園幼兒安全感防火墻的策略
從社會學意義上說,安全本質上體現了個人或由個人組成的社會、政治群體在社會互動中對其生存環境的一種判斷。吉登斯提出的“本體性安全”是個體自我認同的生長點,是身份穩定的自我安全。幼兒與環境之間連續性的關系會使幼兒得到本體性安全,這就需要通過各種途徑為新入園幼兒營造安全的環境與氛圍,為他們構筑安全感防火墻。
1.家園共育,維護幼兒本體性安全的連續性
每天的班級動態以及照片中,教師可分享新入園幼兒在園一日的基本情況。就L而言,教師可建議L媽媽和她一起看她每天在園的照片,聊聊幼兒園里開心的事情,并讓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穿鞋子、吃飯或幫家長拿拖鞋等。L媽媽也可通過照片、視頻等方式記錄L在家里的一些事情,并讓她帶到幼兒園里進行分享。幼兒園里經歷的事情在家里同樣也會經歷,L對于自己經歷過的事情就會有自己的思考和表達,從而獲得對生活經歷連續性的一致感受,以此來維護本體性安全的連續性。
2.關注能力提升,協助幼兒面對挑戰
新入園幼兒各方面能力都相對較弱,往往會擔心自己不會或者不知道該怎么辦。教師要通過有效途徑提高他們適應幼兒園生活與學習的能力,這也是增強幼兒本體性安全感的一種方式。比如:L 在起床時擔心自己不會穿褲子,教師就借助兒歌和同伴的力量幫她學會穿褲子的技能,使她獲得穿褲子的成功感,意識到穿褲子并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
3.引導同伴互動,支持幼兒融入集體
為了支持新入園幼兒盡快融入集體,教師在一日生活中要“刻意”地引導幼兒與同伴之間進行互動。比如:小宸家里有個小妹妹,他經常會和妹妹一起做游戲,因此和人交往的能力比較強。教師有時會引導小宸和L一起游戲,小宸會主動帶著L玩自己喜歡的“舒克和貝塔”游戲,根據游戲需要,他們一起去建構區搭飛機或到美工區畫一畫游戲所需的圖片等。在小宸的陪伴下,L慢慢地學會了和同伴一起玩游戲。分享交流時,教師會請L說一說自己今天和哪個小朋友一起玩了什么,明天想和誰一起玩,并建議她主動和小朋友預約第二天的游戲內容。漸漸地,和L一起玩的幼兒越來越多,L越來越愿意參加幼兒園的活動,甚至會在活動中主動回答問題或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缺乏安全感的人經常會感到孤獨、被遺忘、被拋棄,同時對他人會抱有不信任、嫉妒、敵視的態度。新入園幼兒往往會因本體性安全感缺失而出現哭鬧、黏人、自閉等焦慮癥狀,家園要通過游戲活動、同伴互助、環境支持等多種途徑滿足個體幼兒在入園后對安全感的需要,幫助其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使其在幼兒園快樂、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