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陽
摘 要:為進一步貫徹我國極力推行的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促進我國社會持續發展,給予大眾安全、穩定、和諧的城市生活空間,從分析城市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入手,立足實際,探究城市總體規劃環評及城市環境保護的措施,以期維護我國城市優質環境,為國家長遠發展夯實基礎。
關鍵詞:城市總體規劃環評;環境保護;環境治理
基于我國社會發展新態勢,各地對于城鎮化戰略的踐行日趨深入,在為大眾提供新型生活生產空間的同時,也為外界環境、資源儲備等帶來了新挑戰。對此,相關領域人員應從全局視角出發,高度重視城市規劃環評工作的落實成效。依照城市當下的發展情況以及現實性需要,對應提出系列可行的措施,全力打造衛生干凈、無污染、生態系統有序運轉的良好城市環境新格局,切實滿足城市居民明確提出的對生存空間的新要求,側面助力城市經濟發展。
一、城市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城市是人口高度聚集且承載大量社會活動的空間載體。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人口隨之呈現出激增的狀態,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不斷加劇,直接影響了城市健康發展的腳步,甚至會對大眾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對此,相關領域人員應站在宏觀角度,通過合理規劃城市空間與準確定位城市區域功能,以及統籌推進城市環境管理工作,逐步摸索出契合城市發展綜合現況的環境保護、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科學道路,推動城市發展進入快車道[1]。
二、城市總體規劃環評方法
(一)城市總體規劃環評原則
1.透明化原則
環評工作應重點突出公平、公正、公開,為城市規劃決策提供客觀、真實的信息數據支撐。
2.提前介入原則
應在城市規劃部署初期就正確引入環評作業,進而對部署方案加以合理測評,實現環評結果與城市發展規劃的接軌。
3.大眾參與原則
環評過程中應拓展大眾參與的渠道,廣泛整合大眾就城市規劃、城市環境治理等方面提出的中肯建議[2]。在綜合考量社會多方主體利益的前提下,推動城市協調、穩健發展。
(二)城市總體規劃環評的介入時間及評價實施主體
1.介入時間
城市總體規劃環評作為站在環保角度對城市環保內容的初步設計、完善規劃的統籌性工作,可促使城市規劃趨向完整、科學,以環評作用的多角度發揮,實現城市環境污染現象的有效破解,使城市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加強,高效達成既定發展戰略目標。城市總體規劃環評工作應保持主動態度,超前介入環評規劃設計環節,并強調與其的深度融合。一方面,環評人員應積極參與城市規劃總體編制前的調查、研究作業,協同完成城市規劃草案的設計;另一方面,環評人員應進入城市規劃報告編制工作中,全面梳理、深度剖析可對城市環境造成顛覆影響的具體草案內容,優化規劃設計。通過這樣的超前介入,城市總體規劃環評單位可與住建等部門達成環境保護的共識,彰顯城市規劃環評工作在預控城市環境問題中的優勢效用。
2.實施主體
在我國城市總體規劃環評作業中,部分地區慣于沿用第三方評價方法,但即使可以獲得公正、客觀的評價結果,有時也存在可介入時間較為滯后的問題。同時,也有一些地區善于使用自我評價手段,也就是規劃編制單位對自身出示的規劃內容加以環評處理,這種形式雖然能夠提前介入,可預防資料反復收集的現象發生,且能夠精準捕捉規劃環評側重點及環評開展時機,突出環評作業的落實效果。但仍有某些規劃編制單位易衍生出“包裝規劃”“當局者迷”等情況,埋下城市環境問題,形成難以及時發現、處理的隱患,甚至還存在城市規劃環評工作形式主義過強等問題。
分析國外城市戰略環評工作的開展特點,其可以匯集多領域權威學者及公眾的資源力量,切實收獲喜人的環評效果。對此,我國環評工作也應避免由單一部門全權負責,要注重聽取專家學者的專業建議,鼓勵各媒體平臺監督,引導社會大眾高度關注身邊環境,構建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方、環評部門、社會大眾、社會媒體等多方流暢溝通、互相促進的優質城市規劃環評新生態,提高規劃環評任務執行力,突出環評工作的民主性、科學性、公平性。
(三)城市總體規劃環評定性分析策略
1.情景分析
該方法先是對某種社會現象或是社會發展趨勢進行假設,預判其在今后社會環境下可能引發的后果,而后借助非量化手段分析其必然性,以此獲得一種覆蓋多樣元素的綜合性測評結果。對此,在一定角度,可將該方法設定為定性試驗。其核心要義為,無論日后具有多少不確定性,但仍可完成其中某些內容的準確預測。總之,該方法較適用于初期的實施結果預測。將其引申至環評領域則為城市總體規劃、城市資源配置等。
2.專家判斷
該方法簡單來講就是領域專家依托自身以往的工作經驗完成環評任務。操作流程如下:一是就某一現象向專家拋出具體問題,獲取專家權威性建議;二是全面考量,確定預測值。以城市總體規劃及其變化的環評為例,可向專家提出該方案可對自然生態造成怎樣的影響等問題,以及著重討論以下兩點,即:在遭遇環境污染等影響后,判斷城市日后發展走向;推出怎樣的應對措施才可化解這些負面影響等。同時,因為城市居民是城鎮化戰略實施下的第一受益人,所以在開展環評作業時,相關領域人員同樣需采集、參考其觀點,以多角度保障環評結果的精準性、真實性。
(四)城市總體規劃環評定量分析方式
1.系統動力學
該方法是依靠計算機等信息技術完成對社會動態行為的深度分析。該方法可以定性、定量為導向,對城市規劃進行“分析歷史”“剖析現在”“探究未來”等工作。并承載城市環境與城市經濟間的信息反饋,為城市周期、長期問題開拓解決新路徑,助推城市環境、社會、經濟三方協調發展。
2.層次分析法
該方法在環評作業中主要是通過定量有機整合定性,提出多準則決策。具有操作靈活、使用簡單等技術優勢,可將相關決策中內含的不確定問題施以精準預判、科學解決。其運算流程為:明確研究問題—構建結構層次—兩兩綜合比較—檢驗單排序—驗證總排序—推出具體決策[3]。因為該方法邏輯清晰,所以能夠高效處理復雜問題。
三、城市環境保護的措施
(一)城市環境保護的管理方法
1.完善城市環境管理機制
城市環境管理機制是城市環境質量優劣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因此,為突出城市環保成效,相關領域人員還需站在城市總體規劃的角度,以環保管理機制的合規完善為著力點,確保環保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具體措施如下:
一是踐行主體責任制。在環保部門內部貫徹逐層管理,構建各崗位互相牽制、互相監督、互相促進的有序性管理新局面,防止城市污染發生后責任定位不到個人而衍生出相互推諉、扯皮等問題。
二是明確管理責權范圍。城市環保部門應清晰劃定各崗位、各人員的具體作業范圍,可以管理項目劃分,即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等,或是以管理轄區劃分,即商業區、工業區、居民區等。避免城市環保管理出現漏洞或是重復管理等現象。
三是實施獎懲機制。為調動城市環保部門日常環境管理的主觀能動性,可推出合規性獎懲辦法,敦促管理人員自覺履行職責、承擔責任,多方位強化城市管理實效性。
2.提高城市居民環保意識
城市環境保護少不了城市居民的親身參與。對此,相關領域人員應致力于提高居民環保意識,調動居民參與環保工作的積極性,可行辦法如下:
第一,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短視頻等平臺的地方官方賬號,為當地居民日常推送環保的重要性、環保小常識等知識,拓展居民對環保的認知廣度、深度,提高居民環保意識;第二,通過懸掛橫幅、張貼標語、社區廣播等措施,面向社會宣傳環保理念,于潛移默化間夯實居民環保主張;第三,與街道辦等機構合作開展“文明我先行”的環保主題活動,搭配環保紙盒、環保餐具等小禮品吸引居民踴躍參與,還可以開展清理“城市牛皮癬”、隨手撿垃圾等活動。提高居民環保意識,有利于保證其在日常生活、生產中自覺約束自身的不環保行為,并監督、糾正他人污染環境的行為,實現城市全民環保。
3.大力發展城市環保產業
城市良好環境除了需要大眾共同維護外,企業主體同樣應投身其中。對此,在城市總體規劃中,應著重發展城市現有的環保產業,加大新興產業、第三產業在當地城市經濟建設中的占比。相關部門可以提供政策扶持,對城市內高產出、低排放、低能耗的產業可通過適當減稅等方法支撐其健康發展。要吸引外地環保企業入駐城市,推動城市經濟穩步增收。
除此之外,還應重點優化當地工業生產形式,要將綠色、環保、低碳等可持續發展理念滲透在當地工業企業中,以向其開通稅收綠色通道等多元策略,支持其推出綠色生產新工藝、新技術,在逐步靠近城市城鎮化發展戰略階段性目標的同時,提高工業企業日常生產效率,改善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并結合當地的突出特點,重視農業項目的大力開展,以現有各類資源的整合、應用,提高當地農業生產的收益,突出當地自然生態體系的優質構建。同時,應對城市主副業加以創新升級,建立、強化二者關聯性。構建大型城市生態工業鏈,驅動城市現有資源、能源實現多層次協調利用,創設“原材料—產品—廢物—廢物處理”的循環性廢物利用新生態,將資源能源的耗用、廢物污染物的排放把控在最低范圍內,促進城市綠色發展。
4.加大城市環境管理力度
為提升城市環境管理工作成效,還應調整城市環境管理模式,加大對城市污染的監管力度。第一,成立城市環保調查小組,對城市內部生產企業的污染排放加以定期檢查或不定期的隨機抽查,避免企業污染物排放總量超標、排放地點不當等問題未被及時發現而造成更大規模的城市環境污染;第二,提高污染排放懲罰標準,對于違規排放的企業,依照其實際違規行為從重處罰,如限期整治、停業整頓、處罰金、處拘役等[4]。通過提高企業環境污染成本,倒逼其減少不當性污染,維護城市自然環境。
(二)城市環境保護的管理途徑
1.水環境保護
立足于城市整體規劃視域,城市環保應強調預防為先、節能減排,著重規避先污染、后治理等過于被動的情況出現。在水環境保護工作中,相關領域人員可采取以下幾點措施以保證城市水體不被污染,即建設雨污分流的廢水排水系統,在回收可用水資源的基礎上,高效排放污水;推行工業廢物預處理機制,禁止生產企業隨意排放廢水,規范城市廢水排放秩序。
2.大氣環境保護
在城市大氣環境的保護作業中,城市內部可使用天然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完成供熱任務。并在城市工業區規劃時,謹慎確定其與居民區、農耕區、自然保護區等敏感區域的空間距離,以防止毒害氣體蔓延[5]。
3.自然生態保護
據了解,部分自然植物可減少噪聲、土壤、大氣等各類污染。因此,應秉持因地制宜的根本性作業原則,在城市綠化中引用與當地自然氣候、污染現況等方面相契合的綠化植物。在充分發揮植物美化環境、增添城市活力等功能的同時,彰顯其對廢氣、噪聲等污染防范的積極性應用價值。
四、結語
在生態文明建設、碳中和目標等環保新政策在各地、各領域全面踐行的社會大環境中,環保成了社會各界重點關注的熱門話題。眾所周知,環保是推動當今時代飛速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有效法寶。在全球溫室效應持續加劇、水污染及大氣污染不斷嚴重的時代背景下,應通過科學開展城市規劃環評工作,對應提出可行的城市環保新措施,實現對以往環境污染亂象的針對性整治,提升城市環境質量等級,維護大眾穩定生產生活的城市公共環境,驅動我國社會發展早日收獲新成就。
參考文獻:
[1]蔣慧.城市總體規劃環評方法及環境保護措施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21(9):170-174.
[2]徐鵬,徐千淇,包存寬.論國土空間規劃的規劃環評與“雙評價”的整合:基于規劃環評技術導則和“雙評價”指南的制度文本分析[J].環境保護,2021(增刊1):82-88.
[3]孫宇紅,白宏濤,王會芝.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學研究現狀及對策探討[J].環境科學導刊,2020(4):84-87.
[4]張霞,黃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的環境保護措施[J].環境影響評價,2021(3):51-54.
[5]蔣慧.城市總體規劃環評方法及環境保護措施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21(9):170-174.
作者單位:
湖南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