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占據著優越地理位置、環境優美的城市公共空間,城市濱水區在展示城市風貌、改善和提升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質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隨著我國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社會和大眾對于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提高。現如今,生態理念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應用已然普遍,其在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也是如此,基于生態可持續的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此,從基于生態可持續的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的重要性出發,分析了當前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基于生態可持續的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思路。
關鍵詞:生態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濱水區規劃設計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生態理念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指明了方向。在城市高速發展的背后存在著城市環境日益惡化、資源和能源過度消耗等問題,這使得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城市規劃設計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前提,作為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在新時期要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將生態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和應用于規劃設計,有利于促進城市生態良性循環。
一、基于生態可持續的城市濱水區
規劃設計的重要性
(一)改善和提升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大眾的生活品質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對于其賴以生存和生活的城市空間環境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日益嚴重的城市環境污染等問題,城市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應當越來越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改善和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為大眾營造更加優美、舒適的生存和生活環境。城市濱水區是城市范圍內水域與陸地相連接的一定范圍內的區域,具有水與陸地共同構成環境的特點,生態系統較為脆弱,城市開發建設以及人類活動都非常容易對其造成破壞,進而影響城市環境質量。基于生態可持續的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是融入了生態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創造活動,能夠有效改善和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城市的人口密度大,大眾的生活和生產活動會使得城市出現城市小氣候,基于生態可持續的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可以合理設置城市濱水綠地景觀。綠地景觀具有顯著的生態環境保護功能,綠色植物可以有效調節城市的微氣候,從而推動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提升。
(二)提升城市形象
現如今,低碳城市、生態城市成為越來越多城市建設和發展的目標。基于生態可持續的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低碳城市、生態城市的發展規劃,通過城市濱水綠地景觀、生態景觀等方面的設置可以營造出獨具特色的濱水景觀,為大眾提供健康、安全、舒適、休閑和娛樂的公共空間。城市濱水區是大眾活動頗為活躍的公共區域和地段,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基于生態可持續的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可以塑造出具有特色的城市環境。這對低碳城市、生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大有裨益,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形象。
(三)維護城市生態穩定
大眾生產活動以及大規模的土地開發都很有可能會對城市生態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隨著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以及大眾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無論是城市規劃設計部門還是設計者,都非常重視規劃設計中生態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融入,并將生態設計、可持續發展等作為城市規劃設計中應該遵循的重要原則,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強對于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基于生態可持續的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是時代所向,其順應了打造低碳城市、生態城市的發展潮流,通過濱水綠地景觀、生態水系等的營造,保護了城市生態系統,維護了城市的生態穩定。例如綠色植物的種植不僅能凈化空氣,還能涵養雨水、調節區域氣候等。因此,基于生態可持續的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是新時期維護生態穩定的客觀需要。
二、當前我國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
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推進了城市化進程,也加快了城市濱水區開發和建設的速度。目前,我國許多城市在濱水區規劃設計中一味地追求設計的現代化、國際化,以營造出“高、大、上”的環境氛圍,但是卻忽視了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濱水區建筑、景觀等建設得富麗堂皇、十分壯觀,但是資源的過度開發很容易為生態環境帶來危害,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二)原有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城市濱水區獨特的環境優勢使其在開發建設中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近年來,開發城市濱水區的熱潮不斷掀起,規劃設計在城市濱水區開發建設中的重要性也逐漸凸顯。然而,在當前的城市濱水區開發建設中,高聳的建筑物占據了濱水區域的大部分開放空間,使得空氣流通受到阻礙,容易出現熱島效應。同時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作為城市高密度建設的產物,其在一定程度上侵蝕了綠地開放空間,損害了原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而且這些高樓大廈大部分是非公共建筑,空間資源共享率和利用率較低。
(三)缺乏地域特色
城市濱水區是城市中極具特色的區域,對其的規劃設計也應突出地方特色,以提升吸引力和影響力。但是,在當前的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中,同質化現象依然嚴重,部分城市在借鑒其他城市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未能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未能充分融入地域特色,缺少對于地域文化的傳承。一成不變的濱水區建筑風格、景觀等嚴重影響了濱水區開發和建設的價值,缺少地域特色的建筑、景觀等難以形成較強的吸引力,城市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無法得到滿足。
三、基于生態可持續的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思路
(一)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面對日益嚴重的城市生態環境問題,人們應該深刻反思。城市的開發、建設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此過程中人們要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而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城市規劃設計是城市建設的前提,基于生態可持續的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要求設計者切實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并擔負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將生態理念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貫徹到規劃設計的每一個環節,并落實到具體的設計項目中,進而促進城市濱水區生態系統的保護。
(二)生態化設計
很多城市在開發建設的過程中對資源的掠奪式破壞使得城市的生態環境問題愈發嚴重,例如在城市濱水區域,工業廢水未經處理隨意排放、生活和生產活動產生的垃圾在水體周邊任意堆放等,這些問題都加劇了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為城市濱水區的開發和建設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因此,城市濱水區開發建設要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利用的關系。要通過開發建設使城市展現出新的面貌,提升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在社會中的競爭優勢,但也不能忽視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不能為了城市經濟發展而破壞生態環境。因此,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要注重生態化設計,并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在保證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的基礎上按照相關規劃和計劃進行適宜的開發和建設,進而在提高城市經濟活力的同時也推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濱水區地理位置獨特,生態系統較為脆弱,水體環境質量、生物多樣性等都是衡量濱水區生態環境好壞的重要指標,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開發建設的關系是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要以生態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打造生態濱水區,使城市濱水區這一空間始終保持自身的生態屬性,為生活在現代城市的人營造更多的親近自然的機會和場所。
(三)合理規劃景觀格局
江、河、湖、海的形成是自然力綜合作用的過程,涉及自然循環、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城市濱水區是陸域與水域相連接部分的一定區域的總稱,地理位置獨特,自然條件優越,大面積的濕地對城市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調節和改善作用。城市濱水區具有公共空間的屬性,其密切連接著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關部門要合理規劃區域格局,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對自然景觀進行保護性設計,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合理進行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等,由城市喧鬧環境逐步過渡到優美的自然環境,為大眾營造綠色、健康的城市濱水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交流”。另外,對于城市濱水區生態環境而言,人為因素是最為關鍵的影響因素,過多的人類活動會對生態系統產生直接的不利影響,因此,合理規劃人類活動區域和景觀格局至關重要,對于城市濱水區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合理規劃景觀格局可以有效引導大眾的行為活動,進而使人為因素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控制在空間環境承載力范圍內。
(四)突出地域特色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濱水區的開發建設也逐漸獲得越來越多的重視,而不恰當的規劃設計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問題,例如環境污染、熱島效應等進一步加劇。如何通過地域文化的融入實現“水城共融”、怎樣開發具有獨特自然生態特征的濱水區域都值得人們深入探索。城市濱水區大都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因為其往往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初始區域,不同的城市孕育了不同的城市文化,城市濱水區是城市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另外,不同的城市水域既存在著共性,又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例如不同區域的河流在水體質量、周邊地理環境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因此,針對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水域特點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規劃設計工作,以營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水域特點的城市濱水空間。
四、結語
城市規劃設計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隨著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應該從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入手,做好整體規劃和設計工作。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也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作為城市整體規劃設計的一部分,其要確保與城市的文化資源、濱水區域現有的自然資源實現有機結合,合理利用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在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開發和建設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城市濱水空間。
參考文獻:
[1]路超.基于生態可持續的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19(27):67-68.
[2]陳英.基于生態可持續的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9(28):7.
[3]郭海英,王涵乙.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濱水景觀生態規劃研究[J].神州,2018(13):289.
[4]李臻臻.生態理念下濱水景觀規劃設計研究[J].青年時代,2016(17):72.
作者簡介:
蘇醒,碩士,河南輕工職業學院(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校)助理講師。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