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茜,俞 紅,2,徐俊華,許麗丹,方 友,鄭艷平,李燕蘭,梁 肖,陸明雅,張軼俊
(1.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蘇州市中醫醫院護理部,江蘇蘇州,215009;2.江蘇省蘇州市吳門醫派研究院護理研究所,江蘇蘇州,215009;3.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蘇州市中醫醫院院部,江蘇蘇州,215009;4.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蘇州市中醫醫院神經外科,江蘇蘇州,215009;5.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蘇州市中醫醫院ICU,江蘇蘇州,215009;6.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蘇州市中醫醫院中醫特色護理門診,江蘇蘇州,215009;7.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蘇州市中醫醫院呼吸科,江蘇蘇州,215009;8.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蘇州市中醫醫院急診,江蘇蘇州,215009)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一些新型變異病毒不斷出現[1]。病毒變異快,傳染性強,容易引起恐慌情緒,從治療上著手較困難。對于尚未感染的人群,切斷傳染源是防控工作的重點,同時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注重情志調控,防止因負性情緒引起免疫功能抑制也具有重要意義[2]。中醫體質學說認為“氣虛質”人群是病毒易感人群,由于缺少“氣”的防御作用,易被外邪入侵而患病,尤其是呼吸系統疾病[3]。在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本研究課題組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構建氣虛質人群中醫體質調理方案,對氣虛質人群進行居家體質調理,旨在改善偏頗體質、增強機體抵抗力、調節負性情緒,從而抵御病毒侵襲,現將推廣與實踐效果報告如下。
將2020年3月1日—3月10日參加蘇州市中醫醫院線上“中醫體質自測”的并判定為“氣虛質”人群19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根據中醫體質量表及《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3],判斷為“氣虛質”;②患者有可以登錄微信的智能手機并且會使用微信收發信息;③線上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過敏性哮喘等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②有嚴重的器質性病變、出血性疾病;③有精神類疾病,意識不清;④耳部皮膚破潰;⑤正在參與其他臨床試驗;⑥哺乳期、妊娠期或備孕婦女。脫落標準:①未能完成療程,中途要求退出;②3個月內未打卡次數>10次且確認未能嚴格按照治療方案執行;③研究過程中出現嚴重的并發癥或病情變化,不能繼續接受干預。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20倫研批003)。
1.2.1 干預方法
1.2.1.1 成立“氣虛質體質調理”小組:本小組共11名成員,其中治未病中心醫生1名,碩士學歷,副主任醫師;護士8名,主任護師1名、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6名,全國中醫護理骨干3名,研究生2名;信息科工程師2名,碩士學歷,信息通訊工程師。醫生負責參與體質調理方案的構建和醫療問題的解答;主任護師領導小組成員初步制訂中醫體質調理方案并完成2輪院內修訂;全國中醫護理骨干負責微信群及公眾號的維護;信息科工程師負責“中醫體質自測”微信小程序制作。
1.2.1.2 構建9種體質中醫調理方案:2020年3月—4月通過文獻回顧和2輪院內專家咨詢會制訂中醫體質調理方案,方案內容包括起居、飲食、運動、情志、中醫護理適宜技術。首先,課題組成員通過文獻回顧擬定實施方案,然后召開專家咨詢會,邀請本院5名副高級及以上職稱,具有10年以上中醫調理經驗的中醫師參與,經過1輪專家咨詢后對方案進行修改,再次進行專家咨詢,最終確定9種體質的中醫調理方案。
1.2.1.3 編制“扶正耳穴操”并拍攝視頻:由干預小組中1名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負責“扶正耳穴操”的編制和視頻拍攝。“扶正耳穴操”基于科學理論和臨床經驗編制,針對氣虛質人群,共8節。第一步全耳背按摩:雙手摩擦使掌心勞宮穴發熱,使掌根對準耳根,勞宮穴對準耳背摩擦20~30次,可調理五臟,調動氣血;第二步揉按大周天(耳輪環):用拇指指腹按自下而上方向按摩耳輪、耳屏,圓周按摩20~30次,可提升氣血、增強免疫力;第三步揉按小周天(內分泌環):用拇指指腹按自下而上按摩耳甲內部,圓周按摩20~30次,可提升氣血、增強免疫力;第四步按摩耳中、神門、耳尖:用食指和拇指找到耳輪腳棘,按耳中、神門、耳尖順序按摩20~30次,可鎮靜、止痛、抗過敏;第五步按摩耳中、肝、風溪、結節:用食指和拇指找到耳輪腳棘,按耳中、肝、風溪、結節順序按摩20~30次,可疏肝理氣;第六步按摩耳中、脾和耳輪3、4:用食指和拇指找到耳輪腳棘,按耳中、脾和耳輪3、4順序按摩20~30次,可健脾祛濕;第七步按揉耳甲腔:用食指找到耳甲腔底部,按順時針方向按摩心肺區20~30次,可增強心肺功能;第八步按揉耳屏:以食指指腹在耳屏外側面及內側面摩按耳前根部,以上下順序揉按20~30次,可防治感冒、鼻炎、咽炎、心慌、頭痛、頭昏等。
鑒于受試者中包含老年人,課題組成員拍攝2個版本(普通話版和蘇州話版)的教學視頻,便于受試者學習和操作。
1.2.1.4 建立“氣虛質體質調理”微信群:由2名信息科工程師制作“中醫體質自測”微信小程序,包含知情同意書、一般資料(性別、年齡、聯系電話、職業、家庭住址、既往病史)、中醫體質量表三個部分,通過微信朋友圈推送。經過線上體質測試,如屬于氣虛質,系統自動跳出“氣虛質體質調理”微信群二維碼,有意愿者可通過掃描二維碼加入微信群,參與研究。其他體質人群可獲得各體質的“中醫調理方案”。
1.2.1.5 建立“氣虛質體質調理”公眾號:由干預小組中1名副主任護師及3名主管護師負責“氣虛質體質調理”公眾號的建立和維護。根據前期構建的“氣虛質中醫體質調理方案”,每日撰寫、編輯并推送1條氣虛質體質調理內容,包括生活起居注意事項、飲食(食物、藥膳、茶飲)、中醫功法鍛煉、情志調節方法、中醫護理適宜技術等,另外,同時推送1條疫情防控科普知識。
1.2.1.6 具體實施:由1名干預小組成員每日9:00和19:00在“氣虛質體質調理”微信群中推送1條氣虛質體質調理內容及“扶正耳穴操”教學視頻,帶領干預對象做完“扶正耳穴操”,并利用“微信打卡小程序”打卡并留言,第2天課題組成員收集受試者的反饋和問題,于19:00~21:00在微信群中統一解答和交流,共干預6個月。
1.2.2 評價指標
1.2.2.1 氣虛質轉化分:根據《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對“氣虛質”表中的每一問題評分,每個條目原始分從1~5分。原始分=各條目的分相加,轉化分=[(原始分-條目數)/(條目數×4)]×100。于干預前及干預6個月后計算氣虛質轉化分[3]。
1.2.2.2 6個月內呼吸道感染次數:通過網絡調查方式回訪受試者干預前6個月及干預后6個月內呼吸道感染發病次數(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氣管支氣管炎、肺炎)、病程、病種。
1.2.2.3 疫情期間心理狀況:采用疫情期間心理行為問卷進行調查,通過“微信”發放。該問卷由高延等[4]編制,共25條項目,分別測量調查對象抑郁、神經衰弱、恐懼、強迫-焦慮、疑病5個維度的負面情緒。根據調查對象上述各維度反應發生的頻度(偶爾、有時、經常、總是)和程度(沒有、輕度、中度、重度)分別對應賦值0~3分。每個維度各項目得分的平均分,即為該維度的得分,>0分說明調查對象在該維度存在一定的負面情緒,即出現陽性結果,得分越高,表明調查對象在該維度上負面情緒反應越明顯,其中,≤1分定義為輕度,1~2分為中度,>2分為重度。問卷的重測相關系數為0.63,Cronbach’s系數為0.69,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3 統計學方法
將網絡調查獲得的數據資料匯總后,首先進行復核、整理,然后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2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采用中位數和四分位數間距[M(P25,P75)]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率(%)描述,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共3511人參與了線上“中醫體質測試”,其中247人符合氣虛質評判標準且氣虛質轉化分為8種偏頗體質中最高分。6個月的線上干預過程中,190人堅持每日打卡,故將這190人納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一般資料(n=190)
干預前研究對象的氣虛質轉化分(60.86±12.39)分。干預6個月后,研究對象的氣虛質轉化分下降至(50.01±11.5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611,P<0.01)。
干預前研究對象的半年內呼吸道感染次數[1.00(1.00,2.00)]次,干預6個月后,,研究對象的半年內呼吸道感染次數下降至[1.00(0.00,1.00)]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399,P<0.01)。
與干預前比較,干預6個月后,疫情期間心理行為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顯著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具體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心理狀況比較(±s) 分

表3 干預前后心理狀況比較(±s) 分
項目抑郁神經衰弱恐懼強迫-焦慮疑病總分n t P 190 190 190 190 190 190干預前8.23±2.11 5.70±2.15 10.87±2.90 6.51±2.18 2.94±1.50 34.25±5.53干預后3.95±1.20 2.33±1.27 4.66±1.74 2.90±1.58 1.12±0.99 14.95±3.73 29.475 30.324 33.353 24.990 23.810 62.182<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3]中將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特稟質9種,除了平和質,其余8種體質均屬偏頗體質。其中,氣虛質被定義為由于元氣不足,以氣息低弱、機體、臟腑功能低下為主要特征的一種體質狀態[5],是健康人群中較為常見的體質類型[6]中醫體質學說認為,體質的偏頗現象從某種程度上也可認為是免疫失衡的現象[7],氣虛質人群免疫力較低,是病毒易感人群,研究表明,氣虛質人群血清免疫因子IgA、IgG、CD4+、CD4+/CD8+表達低于與平和質人群,CD8+表達則高于平和質人群[8],易發生呼吸道感染等“肺系疾病”。
本研究中,除了常規線上中醫健康宣教外,主要的干預手段是能居家實施的“耳穴按摩”,宋代《蘇沈良方》中記載:“摩熨耳目,以助填氣”,祖國醫學認為耳廓是全身經絡匯集之處,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之說,按摩耳廓如同做全身按摩,可激發精氣、通經活絡、調理臟腑、健脾培中,補腎聰耳。耳穴療法標本同治,既從氣虛質的體質上調理,又從免疫低下的癥狀上進行調節,具有針對性[9]。耳穴療法包括耳針、耳穴壓豆、耳穴放血、耳穴貼膏、耳灸、耳穴按摩等,其中耳穴按摩相對簡單,在醫務人員指導下可自行實施,是疫情期間居家自我干預的最佳選擇,本研究結果顯示以耳穴按摩為主要干預手段的線上體質調理方案可顯著降低研究對象的氣虛質轉化分(P<0.01),改善氣虛相關癥狀(P<0.01),這與許藝燕等[9]的研究結果一致。
中醫理論認為,“氣”有維護肌膚,防御邪氣的作用,一是護衛全身肌表,防御外邪的侵入;二是與邪氣斗爭,以祛邪外出。故《素問》記載:“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氣”的防御作用減弱,全身的抗病能力必然隨之下降,機體也易被邪侵而患病[10],因此,氣虛質人群往往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差,不耐受寒邪、風邪、暑邪,易感染病毒,且患病后遷延不愈[5]。李麗華等[8]通過橫斷面調查發現氣虛質是反復呼吸道感染的主要體質類型,而且氣虛質人群呼吸道感染急性癥狀消失后,還會存在持續3~8周的咳嗽癥狀[11]。本研究通過線上調查發現,干預前,氣虛質人群半年內呼吸道感染次數平均1~2次,干預后,研究對象的半年內呼吸道感染次數顯著下降(P<0.01),說明線上中醫體質調理可減少氣虛質人群呼吸道感染次數,這可能與氣虛體質的改善有關。
受疫情影響,民眾普遍存在抑郁、焦慮、敵對、恐怖、人際關系敏感等負性情緒[12]。負性情緒是伴隨慢性應激的重要產物,可以造成免疫功能的下降[13],機體更易受到病毒侵襲,形成惡性循環。疫情期間,對于居家人群來說,專業醫療護理支持對于緩解焦慮情緒很重要[14],基于網絡的醫療信息傳播成為首選方式,研究表明,基于網絡的整合心理干預可有效改善伴有抑郁焦慮癥狀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情緒癥狀,且對隔離患者來說更便捷,也減少了心理醫生的感染暴露機會[15]。本研究采用手機線上干預的方式,對氣虛質人群進行體質調理,通過微信公眾號每日推送分享疫情最新動態、疫情防控基礎知識、體質調理知識,并定時互動,鼓勵和督促受試者進行“扶正耳穴操”鍛煉,并回答大家的疑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居家人群對疫情的焦慮、恐慌心理,研究結果表明,經“疫情期間心理行為問卷”線上測試,居家人群的抑郁、神經衰弱、恐懼、強迫-焦慮、疑病五維度評分及總分均較干預前顯著下降(P<0.01)。但因為本研究干預時間為6個月,一般在災后3個月至幾年時間內,稱為“心理康復階段”,加之國內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對大部分人來說,生活慢慢步入正軌,相應的負性情緒也隨著時間有所減緩,這可能也是干預6個月后,受試者的心理狀態普遍轉為積極的原因。
傳染病流行期間,居家隔離阻斷病原體,同時增強自身免疫力是預防感染的重要方式。對于居家人群來說,互聯網是獲取健康資訊的主要來源,本研究基于體質學說,通過微信平臺對氣虛質人群進行線上體質調理,研究結果顯示,以耳穴按摩為主的線上體質調理服務可改善氣虛體質、減少呼吸道感染次數、調節負性情緒。但因疫情原因及線上干預的局限性,本研究屬前后對照研究,后續將進行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驗證試驗的科學性。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