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4個月左右時,胃腸功能逐漸發育,可以排尿或吞咽羊水,尿液直接在羊水中排出。隨著月數的增加,羊水中會有更多的胎兒分泌物、排泄物和胎兒脂肪等。但是,由于羊水中蛋白質及糖類等物質含量極低,故胎兒每日形成的胎糞量也極微。在正常情況下,胎兒并不排出大便。孕期胎兒在母體內吞咽羊水,胎兒自身脫落的上皮細胞、皮脂等物質,會在腸管內形成黑綠色的胎便。新生兒會在出生后6~10個小時排出胎便,2~3天排完。只有在母體內缺氧窒息時,胎兒肛門的肌肉松弛,才會提前排出大便,染胎便的羊水呈黑綠色。而在一般情況下,羊水都是清亮的。

打哈欠是由于人在疲勞時血液內的二氧化碳增加,大腦意識到需要補充氧氣的反應。打哈欠時,耳朵閉塞、全身肌肉放松,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短暫的休整。在同一房間里的每個人可能都覺得自己需要補充氧氣,因此出現了相繼打哈欠的情況。也有科學家表示,打哈欠會傳染是一種模仿的心理暗示,是一種進化的本能。當看見別人打哈欠時,視覺就會受到刺激,刺激到大腦皮層引起了神經反射,出現本能的反應。

在我們印象中,狗的嗅覺非常靈敏,似乎比貓更勝一籌。但有資料顯示,狗的嗅覺細胞大約有2.205億個,約是人類的45倍,而貓的嗅覺細胞有2.4億多個,比狗多出近0.2億個。也就是說,貓的嗅覺并不比狗差。


狗經歷了幾萬年的馴化,性格大變,與人親近。再加上狗本來就是群居動物,善于察言觀色,愿意服從指令,人類對其嗅覺的利用度極高。而貓是獨居動物,天生高冷謹慎,進入人類社會不過幾千年,最初接近人類是為了捕捉糧倉中的老鼠,與人類是互利互惠的關系,并不存在馴化關系。貓的嗅覺沒有很好地被人類利用,原因就在于它們不像狗那樣愿意受人擺布,它們只在對自己非常有利的時候才愿意充分發揮嗅覺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