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4月23日文章,原題:社交媒體正在如何改變人們看待和展現藝術的方式在一個寒冷的周末,年輕的情侶們漫步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的“LOVELOVELOVE”愛的藝術-感官花園”展覽中。雖然一些展品與主題關系不大,但參觀者似乎并不在意,因為他們專注于在鏡子和霓虹燈映襯下拍攝吸引眼球的自拍照。
如今,世界各地的美術館都在吸引喜歡拍照的年輕人,而后者渴望給自己的粉絲留下深刻印象。從墨爾本到紐約,草間彌生和梵高沉浸式藝術展都在吸引揮舞相機的人群。在中國,這種藝術與社交媒體的結合現象尤其明顯。策展人日益受制于互聯網上品位和時尚引領者的突發奇想。
由于依賴門票銷售收入,許多私人美術館都對此類網紅效應表示歡迎。作為營銷手段,這是有效的。北京UCA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田霏宇表示,他們“已經逐漸接受”網紅,并邀請他們觀看非公開展覽。自從認真對待社交媒體以來,參觀人數就開始增多。中國參觀者往往比西方美術館的參觀者更年輕,在對待藝術方面/沒有通過積累形成的嚴肅”態度。在中國,許多私人當代美術館和博物館也都彳艮“年輕”,它們內部以及參觀者對待它們的態度也不同于西方同行,這里缺乏講究安靜和敬畏態度的禮儀。盡管許多參觀者希望探索和學習,但這些場館也是用來閑逛和玩樂的地方。
展覽技術和參觀者構成的變化,正在重燃有關藝術角色及價值的古老爭論。藝術的作角到底是消遣還是啟迪,以及誰才對它們擁有話語權?幾個世紀以來,博物館、策展人和收藏家一直在判定什么是不朽,什么是低劣,他們尋求嘗試解讀每件作品的意圖、影響和背景。但在社交媒體上,這種等級制度正在被顛覆,相關學術闡述被拋棄。田霏宇說,在這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每種看法都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
一名曹姓女士在微博上擁有26.7萬粉絲,她發布的內容是自己在博物館的自拍照和藝術品照片組成的大雜恰。她不發布對有關藝術家或畫作的冗長說明,而是盡量“拍攝能真正體現藝術品魅力和美感的照片”,并讓自己的著裝打扮與展覽“和諧一致”。網紅趨勢的批評者認為,畫作和雕塑正淪為純粹的'營銷背景,藝術本身正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但反對者正越來越成為少數派。擁有數億用戶的應用程序將越來越多地塑造視覺藝術的展現方式、消費方式,乃至最終的創作方式,因為藝術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看到并被買走。
當曹女士在微博上推介在北京舉辦的拉斐爾作品展時,大部分粉絲評論都集中在她的美貌而非藝術上。主辦方承諾參觀者“有可能遇到像她這樣的美女”。(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