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學振, 楊春, 馬曉萍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改革開放40余年來,我國畜牧業在生產規模、結構、方式及理念等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給我國農業生產面貌和膳食營養水平帶來深刻影響[1-3]。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創建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推進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鼓勵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全面實施糧改飼政策、大力發展現代草業、部署加快奶業振興、強化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支持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出臺了一攬子政策與文件推動現代畜牧業建設,促使畜牧業取得了生態友好、效率提升、結構優化等顯著成效。
從宏觀背景來看,我國仍然偏重單維的糧食安全,統籌畜產品供需秩序、保障食物安全與營養安全的發展理念仍未建立,導致在自給率下降和“雙循環”背景下畜牧業應對國內外形勢變化的準備不足。貫徹高質量發展策略,不可忽視畜禽良種、動物疫病、養殖技術、資源短缺、環境保護等關鍵約束,畜牧業轉型發展的挑戰與問題十分嚴峻,動物防疫和面源污染治理等重大科研任務仍很艱巨。本文回顧并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的發展成就,從經濟、產量、蛋白3個視角分析畜牧業生產布局,在梳理關鍵約束的基礎上,從5個方面為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出策略選擇,以實現我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我國畜牧業在產能增長、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4-5]。在此基礎上,我國畜牧業正加快轉變發展理念、變革生產方式,逐步進入以提質增效為重點的高質量發展新時期[6]。
我國主要畜產品的供給水平已經徹底扭轉改革開放初期嚴重供給不足的狀態,從“全面供給不足”發展為“總量供給充足”,但存在區域性、階段性、品種性供給過?;蚨倘钡葐栴},維持穩產保供秩序和提高競爭力是當前主要畜產品生產的首要任務。從圖1可以看出,1978年我國肉類總產量僅為943萬t,到2014年增長至峰值8 817.9萬t,此后受環保、非洲豬瘟等因素影響,2019年肉類產量回落至約10年前的水平。去除非洲豬瘟的影響來看,2018年豬肉產量較1979年增長4.40倍,而禽肉、牛肉、羊肉產量也獲得了大幅提升,分別較1979年增長23.49、27.00和11.50倍。與此同時,我國禽蛋和奶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2019年禽蛋產量達1982年的10.13倍,并連續多年居全球首位;奶業在21世紀初的5年飛速發展,2019年奶類產量為1980年的22.24倍。改革開放40余年來,我國不僅憑借全球7%的耕地養活了近20%的人口,而且還解決了居民對肉、蛋、奶等畜產品的基本需求,讓國民在“吃飽”的基礎上“吃好”。

圖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肉蛋奶產量變動Fig.1 Changes of meat,egg and milk produc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適應于居民膳食營養升級和消費結構改善的現實需要,我國畜牧業結構日趨優化,肉類消費占肉蛋奶消費比重明顯下降,奶產品消費比重顯著擴大(圖2)。從肉類生產的內部結構來看,畜牧業已經從單一生豬為主的生產結構向豬、牛、羊、禽和特種動物全面發展轉變,豬肉產量占肉類產量的比重從1985年的85.89%下降至2018年的62.65%(2019年,由于非洲豬瘟疫情影響,豬肉消費占比僅為54.84%,但這屬于非洲豬瘟疫情影響下的特殊情況,因此2018年的豬肉消費更能夠說明豬肉消費的正常水平)。禽肉、牛肉、羊肉產量占比全面擴大,分別從1985年的8.32%、2.42%、3.08%上升到2018年的23.12%、7.47%、5.51%,老百姓的菜籃子不僅“裝得滿、拎得穩”,還能“裝得豐富”。為促進奶業和牛羊肉等草食畜牧業發展,國家先后出臺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7]、糧改飼[8]等重大政策規劃,支持民族奶業振興和擴大牛羊生產[9]。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實現奶牛存欄1 044.7萬頭、肉牛出欄4 533.9萬頭、肉羊出欄31 698.9萬只,有力保障了居民健康、多樣的畜產品消費需求。

圖2 我國主要肉類產品占肉類產量的比重變動Fig.2 Proportion changes of main meat products in meat production in China
我國畜牧業正朝專業化、規模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傳統粗放型畜牧業向更加關注生產效率、成本收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現代畜牧業發展轉變[10-11]。當前,國家和生產主體將畜牧業發展的驅動力從增加要素投入轉向提升科技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全面提高畜禽生產能力和改善養殖環境,大力推進畜禽良種等核心技術攻關和普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綠色發展理念,規模化養殖、種養結合成為這一時期畜牧業發展的熱點問題。
從生產方式來看,我國畜牧業經歷了從傳統家庭散養為主向以規模養殖為主的生產轉變,這尤為體現在禽肉、禽蛋和生豬等領域。伴隨城市化、工業化推進,農村“種田-養豬”“秸稈喂畜-畜糞還田”的生產方式被打破,畜牧業空間集聚和規?;潭却蠓嵘?,規模養殖場成為主要畜禽生產的核心主體。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19年以生豬年出欄500頭以上、肉牛年出欄50頭以上、羊年出欄100只以上、肉雞年出欄10 000只以上、蛋雞年存欄2 000只以上、奶牛年存欄100頭以上的規模化標準計,生豬、肉牛、羊、肉雞、蛋雞和奶牛的規?;史謩e達到53.0%、27.4%、40.7%、82.5%、78.1%、64.0%,畜牧業綜合規模化率(規模以上蛋白當量/各畜種總蛋白當量)由2003年的20.6%提高到64.5%。同時,國家不斷加大畜牧業生產扶持力度、高度關注動物疫情防控、積極推廣現代養殖科技,為畜牧業生產升級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發展理念來看,中國畜牧業經歷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過程,從忽視資源環境的掠奪發展方式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畜牧業轉變[12]。針對草原過度放牧導致的生態退化問題,國家自2011年起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支持草原生態保護和牧區產業轉型;針對畜禽糞污集中排放產生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先后出臺《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等法規文件,對規模養殖場征收環保稅,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無論是畜牧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境遇,還是政府陸續出臺的環保政策法規,都充分表明中國畜牧業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綠色、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正植根于中國畜牧業發展實踐。
因目標導向不同,我國畜牧業布局的界定方式多樣,常見的有以畜牧業產值劃分的經濟布局、以主導畜禽生產劃分的產量布局,本文還依據現代畜牧業的功能特征和生產目標劃分了蛋白布局。
畜牧業生產總值是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畜牧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研究畜牧業產出水平和布局特征最常用的指標之一。
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9年我國畜牧業生產總值(除特別說明,本文畜牧業生產總值為按當年價格計算的結果)增長至33 064.3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26.67%,且較1978年提高11.67個百分點。從當年各?。ㄖ陛犑?、自治區)的畜牧業產值來看,產值最高為四川省2 647.9億元,山東、河南、河北、湖南緊隨其后,畜牧業產值均超過2 000億元,5省畜牧業產值占全國畜牧業總產值的34.52%,呈現北方“冀魯豫聚集區”和南方“川湘聚集帶”的南北兩重心生產格局;此外,畜牧業產值超過1 000億元的還有黑龍江、安徽、云南、湖北、遼寧、廣東、內蒙古、吉林、江蘇、廣西10個省區,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和南方地區,畜牧業產值占全國的43.37%,畜牧業生產地位十分關鍵;其余16個?。ㄖ陛犑小⒆灾螀^)的畜牧業總產值僅占全國的22.11%,產值最低的分別為上海、北京、天津??傮w來看,畜牧業經濟活躍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中東部,尤其是傾向于集聚在耕地資源和糧食生產豐富的農業大省(直轄市、自治區);同時,靠近主要消費區也是畜牧業經濟布局的一個明顯特征。
畜牧業是多個畜禽種類組合成的產業,不同畜禽種類在要素投入和生產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區域資源稟賦和市場消費特征的引導下,不同畜種形成各具特色的生產布局。本文以2019年豬肉、牛肉、羊肉、禽肉、禽蛋和牛奶產量劃分出生豬、肉牛、肉羊、肉禽、蛋禽和奶牛生產布局。
2.2.1 食糧型動物產品布局 豬肉、禽肉、禽蛋等食糧型動物產品布局(圖3)特征相似,多分布在糧食主產區。從圖3可以看出,豬肉產量前三的是四川、湖南、河南,都在340萬t以上,其次為云南、山東,形成東北三省、冀魯豫、兩湖兩廣、云川貴等多中心的生豬生產格局;禽肉最高產量為山東的333.7萬t,超過100萬t的還有廣東、安徽、廣西、河南、福建、遼寧、四川、江蘇8個省區,同屬生豬大??;禽蛋最高產量是山東、河南的450.1、442.4萬t,產量超過百萬噸級別的還有河北、遼寧、江蘇、湖北、安徽、四川等10個省區,禽蛋峰值省區幾乎與豬肉、禽肉重合,但北方禽蛋產量多高于豬肉、禽肉產量,南方反之??傮w來看,食糧型動物產品的峰值省區主要有河北、遼寧、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南、四川、云南等,幾乎全部屬于我國重要的產糧大省區,表明食糧型動物生產布局與糧食生產布局存在高度空間關聯。

圖3 各地區食糧型動物產品產量Fig.3 Output of food-based animal products of different regions
2.2.2 草食型動物產品布局 牛肉、羊肉、牛奶等草食型動物產品布局(圖4)特征接近,多分布在牧區和部分農區。牛奶產量最高的是內蒙古,為577.2萬t,黑龍江、河北兩省均在400萬t以上,山東、新疆、河南的牛奶產量在200萬t以上,總體形成北方牧區和冀魯豫農區兩大奶牛產業群;牛肉產量最高的山東為73.3萬t,內蒙古、河北、黑龍江、新疆、吉林均是產量超40萬t的肉牛大省區;羊肉最高產量是內蒙古的109.8萬t,新疆、山東、河北則以30萬t以上的產量位居其后。草食型動物產品的峰值省區主要包括河北、內蒙古、黑龍江、山東、新疆等,基本分布在北方牧區和冀魯豫農區,南方的草食畜牧業總體發展水平還很滯后,對草山、草坡的開發利用程度嚴重不足。值得注意的是,黑龍江牛奶產能十分突出,這與其政策支持力度密切相關,在21世紀初黑龍江就提出奶業振興的專題方案,并自2008年起實施千萬噸奶戰略工程規劃,2019年引進萬頭高產奶牛全面推進奶業振興。

圖4 各地區草食型動物產品產量Fig.4 Output of herbivorous animal products of different regions
現代畜牧業的主要功能和產業目標是通過人工飼養、繁殖的方式把飼料、牧草等植物能轉變為動物能,以滿足人們對肉蛋奶等動物產品和動物蛋白的基本需求。切實提升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肉蛋奶等百姓“菜籃子”重要品種的充足、穩定供給是當前畜牧業發展的關鍵。與此同時,以國民體質特征和消費習慣為基礎的中國特色食物供給體系和膳食結構建設正在加快推進,滿足居民美好生活向往和推動現代食物營養健康升級的現代畜牧業發展目標日趨明確。基于此,本研究以畜牧產業的目標為導向,以畜產品的蛋白當量為依據,分析畜牧業空間布局問題。畜牧業蛋白布局是衡量畜牧業空間布局的新方法,其具體方式是把各地區的肉蛋奶產量按照單位產量的蛋白質含量轉換為蛋白當量,可以較為系統、客觀地衡量畜牧業產出布局特征,并可與畜牧業生產所需投入的資源環境要素相呼應,便于探究畜牧業“資源環境投入-動物蛋白產出”的協調關系問題。
以肉蛋奶的蛋白質產量衡量畜牧業布局發現,全國肉蛋奶蛋白當量由2001年的1 381.41萬t上升至2018年的1 948.66萬t,2019年受非洲豬瘟沖擊生豬產能影響,蛋白當量回落至1 859.75萬t。冀、魯、豫一直是全國最主要的動物蛋白產區,2001和2019年3省動物蛋白產量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29.38%、26.42%。2001—2019年,動物蛋白產量占全國比重擴大的有內蒙古、寧夏、新疆、西藏、云南等18個?。ㄖ陛犑小⒆灾螀^),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動物蛋白產量占全國比重縮小的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等1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傮w來看,受東部經濟發達地帶和城市群的高壓環保措施的影響,全國畜牧業布局有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
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畜牧業生產不僅需要關注數量增長,更需要注重符合社會消費需求特征的質量提升,保障主要動物產品長期穩定供應。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從產業整體競爭力、疫病防控能力、綠色發展水平和產品安全供應保障能力4個方面明確了畜牧業的高質量發展目標,特別要求豬肉、牛羊肉、奶源、禽類產品的自給率分別保持在95%左右、85%左右、70%以上及基本自給水平,并提出2025年和2030年的畜禽養殖規?;屎托笄菁S污綜合利用率的發展目標,要求實現規?;脚c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水平的同步提升[13]。
高質量發展階段,畜牧業應當加快食物安全認知概念轉型,建立涵蓋畜產品安全的大食物系統安全觀,從思想觀念、政策舉措、產業技術、發展方式等多維驅動,成為產業基礎地位穩固、產業競爭富有活力、內外循環聯動發展的高質量業態。具體來看:一是構建現代養殖體系,發展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優質飼草料充足供應和牧業機械集成配套為保障、以適度規模場(戶)和中小養殖戶等經營主體協同發展為基礎的現代畜牧業;二是健全動物防疫體系,形成防疫主體責任明確、防疫能力突出、防疫制度全面、監管服務到位的全方位防疫保障體系;三是打造畜產品的現代加工流通體系,著力構建屠宰加工標準化、運輸配送冷鏈化、溯源管理信息化、產品進口多元化的現代畜牧業生產流通新業態;四是推動畜牧業綠色循環發展,以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牧循環、綠色養殖3大措施助力畜牧業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共同提升。
3.2.1 畜禽良種約束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反復強調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要求堅決打好種業翻身仗,積極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不僅是種植業需要實現種業自主,畜牧業同樣需要擺脫對國外畜禽良種的過度依賴。2016年,農業農村部出臺的《關于促進現代畜禽種業發展的意見》指出,中國畜牧業“部分優良品種核心種源依賴進口,全部白羽肉雞祖代、大部分優質種牛精液和胚胎從國外引進”,畜禽育種企業缺乏健全的育種機制且育種實力十分薄弱,這一文件還提出到2025年實現“主要畜種核心種源自給率達到70%”的發展目標[14]。據農業農村部數據,畜牧業當前以“洋種引進”實現“良種化”的發展方式沒有得到根本突破,“杜長大”已占據全球生豬育種90%以上,我國本土金華豬、榮昌豬等優良種質資源仍未獲得有效開發,奶牛種源自給率低至25%,肉牛、蛋雞的種源自給率僅為70%,生豬、肉羊勉強達到90%,但對外進口持續增加。長期依賴國外畜禽良種和優良草種將制約中國畜牧業競爭力提升,在國際形勢不確定性影響下還將會加劇國內穩產保供的風險。
3.2.2 動物疫病約束 疫病防控是畜牧業規?;l展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關鍵問題,其直接關乎畜禽的正常生產秩序,世衛組織推測每年因動物疫病導致的畜牧業產值會減少20%以上[15]。中國畜牧業規?;娇焖偬嵘耐瑫r,重大動物疫病也在頻繁發生,對畜牧業經濟活動和畜產品生產秩序構成極大威脅。21世紀以來,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豬鏈球菌病、高致病性豬藍耳病、H7N9型禽流感、小反芻獸疫等多起重大動物疫情嚴重沖擊我國畜牧業健康、穩定的生產秩序,特別是人畜共患病對國民社會經濟的穩定運行和人民群眾的健康生活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脅和破壞。自2018年開始的非洲豬瘟對中國生豬養殖業造成空前沖擊,豬肉供應偏緊致使豬肉價格飛漲,嚴重破壞居民正常的豬肉消費秩序[16]。當前,我國仍處于畜牧業規模化和區域集聚化發展階段,但相應的支持保障體系不健全、抵御各種風險能力偏弱,特別是對重大動物疫病的應對能力不足,這將制約產業質量效益水平的提升,阻礙畜牧業現代化的全面實現。
3.2.3 養殖技術約束 “十四五”規劃要求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我國畜牧業總體呈現“大而不強”的局面,在科技創新體系和服務推廣體系等方面仍很滯后,智慧型畜牧業發展不足,生產效率總體不高。當前,發達國家已經在畜禽高生產效率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現代智慧型畜牧業,打造以遙感、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地理信息技術和現代信息科技為支撐的現代畜牧產業鏈條。而我國畜牧業正處于散養邁向規模經營的初級階段,肉牛、肉羊等規?;饺匀缓艿?,生產效率低下與養殖技術落后的問題十分突出。據FAO數據,在出欄率方面,我國生豬出欄率僅為美國等畜牧業發達國家的85%左右,肉雞甚至僅為美國、歐盟的一半左右;在個體生產水平方面,我國生豬、肉牛胴體重較美國低20、220 kg左右,每只蛋雞年產蛋量僅為美國的60%,每只奶牛年產奶量不足美國的30%;在智慧農業和畜牧業方面,美國早在2014年發起氣候智慧型農業全球聯盟,制定發布氣候智慧型農業執行路線圖,指導養殖主體采用智慧型生產技術,而我國還未正式步入智慧型畜牧業發展階段??傮w來看,我國畜牧業生產效率和發展水平較發達國家還有明顯差距,技術落后、效率不高是制約中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
3.2.4 資源短缺約束 伴隨畜牧業生產規模擴大,所需要消耗的飼料糧、飼草、水和土地等資源都在增長,進而引發并加劇“人畜爭糧”“人畜爭水”等矛盾。飼料糧方面,據中國海關數據,2020年,“飼料之王”玉米進口數量達1 130萬t,而木薯、大麥等其他替代品進口速度也在快速增長,國內飼料糧對外依存度明顯提升;飼草資源方面,牧區過度放牧引發草原生態退化和生產力低下,農區牧草產業仍未得到充分發展,致使牛羊等草食畜牧業發展面臨優質牧草區域性和季節性供給短缺的問題,制約牛羊肉生產規模擴大和肉類消費結構優化,苜蓿、燕麥草等草產品進口量已增長至172.22萬t(中國海關數據);水資源方面,北方農區和牧區農業水資源季節性約束十分明顯,對糧食灌溉和畜牧業生產都構成一定制約;土地資源方面,耕地資源緊張背景下養殖用地審批困難,盡管非洲豬瘟疫情發生后《關于保障生豬養殖用地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文件促使養殖用地審批有所松動,但耕地資源總量有限的現實無法扭轉養殖用地緊張的狀態,四川等地的“高樓養豬”模式也恰恰印證了當前土地資源緊張、流轉成本過高的現實問題。
3.2.5 環境保護約束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畜牧業的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CO2排放是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應對農業面源污染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發展目標,不可回避治理和解決畜牧業環境污染問題。2015年前后,有關部門密集出臺《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關于促進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調整優化的指導意見》和《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技術指南》等一系列規劃及文件,部分地方政府隨意擴大限養、禁養區,并打造“無豬市”“無豬縣”,打“環保”旗號“甩包袱”和“一刀切”,對畜牧業發展造成嚴重沖擊。盡管非洲豬瘟疫情發生后各地環保政策有所松動,但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畜牧業走綠色高質量發展道路的方向沒有改變,環境保護將是畜牧業實現成功轉型升級和加快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不可回避的關鍵問題。
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是穩社稷、安民心的重要保障。實現畜牧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快傳統糧食安全觀念向大食物系統安全觀念轉型,從食物安全的戰略高度統籌謀劃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方向和策略選擇。
我國長期面臨種源“卡脖子”問題,且尤為體現在畜禽領域。盡管我國已建成一大批國家級和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基因庫,但對地方畜禽品種的開發利用還很落后,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十分薄弱。在高質量發展階段,要以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為契機,強化畜禽種質資源調查、收集與保護,健全種質資源保護制度、提升種質資源保護能力,加快建立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體系和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形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育種創新機制,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以產學研深度融合為基礎的協作育種方式,積極構建現代育種創新體系、技術支撐體系和經費保障體系。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自主創新,還要高度重視挖掘本土畜禽品種的優勢性能,不能夠空談創新、泛濫創新,要健全創新制度、建立財政專項、支持跨界合作、擴大產業服務,聚攏核心力量實現關鍵突破。
動物疫病和食品安全已成為威脅畜牧業穩產保供秩序的主要問題,健康的生產過程和安全的畜禽產品是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非洲豬瘟凸顯了我國動物疫病防控體系的脆弱性,“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凸顯了我國食品安全體系的薄弱性,作為全球較大的動物食品生產國和消費國之一,我國畜牧業發展離不開健全的疫病防控體系和食品安全體系。特別是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需要全盤謀劃疫病防控和食品安全的發展方向,廣泛汲取國外在健康養殖、動物福利、生態畜牧業和食品安全建設方面的先進經驗,建設系統全面的疫病防控團隊、科技推廣體系和食品安全制度,強化有關方面的法律約束,形成綠色、健康的食品生產導向,為健康養殖、疫病防御和畜產品安全提供完善的社會化服務。
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將發揮更大作用,尤為體現在改善生產方式和提高生產效率等方面??萍紕撔潞蛿底旨夹g驅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表現在多個方面:一是能夠推動傳統養殖模式向現代化轉型,建設更具標準化、集約化特征的現代畜禽養殖場,破解傳統養殖階段粗放管理造成的發展約束;二是應用科技要素有助于提升畜禽出欄率、屠宰胴體率和整個產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畜禽生產的提質增效和競爭力提升;三是發展智慧畜牧業,采用物聯網、大數據信息平臺貫通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增進養殖、防疫、檢疫、運輸、屠宰、銷售等環節的互聯互通,加快實現全產業鏈的實時監測和全程追溯。為此,要抓好重大核心技術聯合攻關、高素質專業人才培養、創新創業制度環境改善、技術推廣應用等關鍵性工作,有力保障科技進步和技術支撐。
結構優化是高質量發展之需。實施“穩豬擴牛羊”的畜種調整策略,在穩定生豬生產的同時積極擴大肉牛肉羊生產規模。“穩豬擴牛羊”是迎合居民肉類消費結構優化的必然選擇,是解決豬肉和牛羊肉供需矛盾的現實路徑,是調控生豬供給風險的有效方法。應當積極穩定生豬生產秩序,保護生豬基礎產能,建立健全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全力保障生豬產業平穩發展。在此基礎上積極發展牛羊產業,提升牛羊肉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把牛羊肉自給率提升到安全水平。實現“穩豬擴牛羊”的結構調整目標,重點需要圍繞兩方面:一是擴大基礎牛羊母畜產能,借鑒“基礎母牛銀行”等模式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基礎母畜養殖領域,推動形成廣泛的公司與農戶合作形式,支持農區鄉村、偏遠山區在牛羊產業脫貧的基礎上通過發展母畜致富;二是增加優質牧草供給,通過實施天然草原生產力提升、農區糧改飼與糧草輪作、南方草山草坡生產改良三大工程,形成牧區、農區和南方草山三大優質牧草供應體系,特別注重草種改良和草業機械問題。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之魂。綜合考慮糧草和水土供給能力,優化畜牧業生產布局,依據原料導向原則謀劃實施種養結合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發展戰略,加快實現畜牧業碳達峰、碳中和與綠色發展。加快發展種養結合,適度發展牧區人工種草并著力打造生態美好、生產興旺的現代精品草原,做好農區畜禽與飼草飼料的空間優化,圍繞玉米等飼料糧主產區打造種養結合優勢產業帶,以經濟效益提升促進農牧循環和種養結合。以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為基礎,繼續聚焦畜牧大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探索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的市場化運營模式,打造豐富多樣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新業態。同時,作為最主要的農業碳排放部門,還應當積極構思和謀劃畜牧業低碳發展路徑,服務國家碳達峰與碳中和發展目標??傮w來看,綠色發展是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畜牧業要以“兩山理論”為指導,處理好生產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
適度規模經營對提高生產效率、轉型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禽類規模化水平遙遙領先,但牛羊的規模發展任務仍很艱巨,這主要受養殖方式傳統、行業門檻較高等因素影響。發展規模養殖,首先需要識別不同規模經營的特征和優劣條件,清晰判斷規模經營在產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其次是要做好規模經營的政策引導,在牛羊等規模經營水平過低的領域適當傾斜財政扶持力度。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重點培育一批引領帶動成效顯著的畜牧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和家庭牧場,擴大新型規模經營主體的生產占比,完善規模經營主體的配套服務體系,形成規模經營主體與社會化服務體系互促互進的現代經營格局。以規模經營主體為紐帶,促進小規模經營戶有機銜接現代畜牧業生產方式,積極對接現代生產要素和大市場環境,形成以規模經營主體為引領、多種經營規模協調互促的高質量畜牧業經營體系。
受資源稟賦特征和膳食結構優化影響,我國畜牧業生產規模無法有效滿足國內優質動物蛋白消費需求。在非洲豬瘟疫情影響下,2020年豬肉、牛肉、羊肉、禽肉、原料奶自給率分別跌至90.55%、76.03%、93.12%、94.58%、68.09%(據《中國統計年鑒》和聯合國產量和貿易數據測算得到),應當積極面對畜產品自給率持續快速下滑的事實。2020年,國家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面對國內外新形勢對未來發展方向做出的重要判斷。我國畜產品主要依靠國內供給,但對外依賴正在逐漸升高,構建畜牧業雙循環格局已十分迫切。雙循環背景下,中國畜牧業要向內要效率,以技術創新賦能產業升級;向外要資源、要市場,爭取擴大開放規模、豐富進口渠道、創新利用模式,深化更加穩態的海外畜牧業合作。
環?!耙坏肚小焙蜕i產能恢復政策的接連出臺體現了畜牧業政策的波動性,沖擊了市場運行秩序。真正實現畜牧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政策框架。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政策制定需要充分考慮兩個方面:一是堅持政策穩定性,制定政策參考大綱,緊密圍繞一個核心理念出臺長期穩定性、短期靈活性的相關政策,堅決杜絕朝令夕改等大幅度的政策波動;二是精準對接國際環境,制定適應WTO框架的畜牧業政策扶持體系,特別是在由增量到提質的高質量發展時期,需要加快擴大“綠箱”政策實施范圍,強化在破解畜產品供求結構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方面的政策導向,注重對生態發展和關鍵技術領域的政策扶持。
全面推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是適應畜牧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更是促進國民膳食結構優化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畜牧業成就顯著,從根本上扭轉了我國肉蛋奶供給嚴重不足的歷史問題,持續優化的產品結構為居民飲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營養來源,以散養為主的生產方式正加快向規?;?、集約化的現代畜牧業轉型。新時期,面向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仍然面臨畜禽良種、疫病防控、資源短缺等多重關鍵約束,切實需要通過更穩定的政策環境、更高效的科技支撐為畜牧業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與保障。未來,面對我國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國際貿易不確定性增加的基本現實,積極探索立足國內、適當進口的畜牧產業格局將尤為關鍵,協調好資源環境與穩產保供的關系,建設生態生產型畜牧業,必會成為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