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淶


眾所周知,俄烏之間并非只有“怨”,也有帶著厚重歷史沉淀的“情”,有人甚至會用“手足”來形容它們曾經的關系。雙方“結盟”的開端遠遠早于蘇聯時期,可追溯至1654年。
回顧這段歷史,可以看到烏克蘭對俄羅斯在戰略利益以及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重要性由來已久,也能為烏克蘭人如今對俄復雜心態的源頭找尋到一些線索。
對“結盟”協定的不同解讀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結盟”故事可以從1654年講起,這一年,沙皇俄國與蓋特曼政權簽署了《佩列亞斯拉夫協定》。
由于沒有確鑿的文件佐證,后世的歷史學家對《佩列亞斯拉夫協定》的內容及性質眾說紛紜。俄羅斯國家法史學家弗拉基米爾·謝爾蓋耶維奇認為,這份協定確定了“君合國”,即在一個君主下的合并,且有一定有效期。一些烏克蘭學者則認為,該協定確定的是在自治基礎上并入莫斯科,屬于“不完全兼并行為”,是一種“純粹的封侯從屬關系”。烏克蘭歷史學家利平斯基表示,這并不是“合并”,也不是“附庸依附關系”,協定簽署雙方只是建立了軍事同盟。
與蓋特曼政權達成“同盟”后,俄國與波蘭之間爆發了長達13年的戰爭,直至1667年。俄總統普京在去年發表的一篇關于其“烏克蘭觀”的長文中寫道,根據俄波1686年簽署的《永久和平條約》,基輔和第聶伯河左岸地區歸俄國,包括波爾塔瓦地區、切爾尼戈夫地區和扎波羅熱,這些領土被稱為“小俄羅斯”。第聶伯河右岸的西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則歸波蘭。自此,俄國擁有了通往歐洲的出海口,開始越來越多地接受歐洲文化。
18世紀下半葉,俄國借波蘭中央政權衰弱之時聯合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大公國瓜分波蘭,第聶伯河右岸大部分地區成為俄領土。到18世紀末,90%的烏克蘭人居住在俄國疆域內。
彼得大帝在統治時期專門組建了小俄羅斯部,取消烏克蘭的自治權,按照俄社會模式、價值觀念、語言文化等構建烏社會,確立俄語的官方地位,并在宗教領域進行同化。
1917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部分烏克蘭人趁機成立政權,向德國提供糧食,請求德國派軍入駐。原本他們心里的小算盤是借助德國力量把俄勢力趕出去,卻沒想到德國進入后直接將他們趕下臺,建立了一個傀儡政府。后來,蘇俄紅軍奪回了烏克蘭。
1922年蘇聯成立,烏克蘭作為第一批四個加盟共和國之一并入蘇聯。此后雙方繼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相互融合、相互影響,這種長期形成的盤根錯節的利益關系并不會因為蘇聯解體而中止。
在俄羅斯眼里,烏克蘭不僅是重要的經濟伙伴,更與其自身戰略利益直接相關聯。蘇聯解體后,歐洲形成新的安全架構,東歐地區被俄羅斯納入自身戰略利益范圍,而烏克蘭的地位尤其重要——俄輸往中東歐國家的天然氣、石油管道經過烏克蘭,也就是說,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著俄的“生命線”。要想保持巴爾干、地中海、黑海等地區的力量存在和影響力,俄羅斯需要烏克蘭。若兩國關系良好,俄能達到自身戰略目標,反之其重要利益將受到損害。
是“面包籃子”,也是軍工重地
烏克蘭一名中學俄語老師曾在接受采訪時說,在蘇聯時期,烏克蘭作出的貢獻是其他加盟共和國“難以企及的”,但蘇聯給烏造成的傷痛“很大”。或許,懷有類似想法的烏克蘭人不在少數。
“烏克蘭是蘇聯的支柱之一。”美國“外交學會”網站去年12月的文章說,在蘇聯時期,烏克蘭的人口和實力僅次于俄羅斯,包攬大部分農業生產和國防工業,是重要的軍事基地,甚至有核武器。
烏克蘭素有“歐洲糧倉”之稱,國土面積為60.37 萬平方公里,其中40萬平方公里為平原,肥沃的黑土地占全世界黑土總量的1/4。根據2021年烏克蘭農作物產量數據,該國在全球占比超過3%的作物包括大麥、小麥、玉米、葵花子等。烏克蘭是世界葵花子第一大生產國。
烏克蘭此前被稱為“蘇聯的面包籃子”,然而大約一個世紀前,蘇聯實施強行征糧政策,推行“全盤集體化”,令烏克蘭農業受到重創,以至于發生了饑荒。這段歷史也成為烏克蘭人“反俄”情緒的來源之一。
烏克蘭不僅是重要糧食產區,它還承載過蘇聯時期許多重要的軍工產業。蘇聯解體后,俄烏之間的軍工聯系依舊存在。“德國之聲”的報道稱,烏克蘭東部的許多公司為俄太空和國防工業提供重要的原材料和產品,頓巴斯地區為俄軍坦克生產特種鋼,俄多種洲際彈道導彈及其有關零部件供應和維修服務也來自烏克蘭。
目前備受國際輿論關注的頓巴斯地區曾是蘇聯的西部工業中心,其煤炭總產量高居聯盟首位,冶金、電力、化工、機械制造也都非常發達。
無論是如今的頓巴斯問題,還是2014年的克里米亞事件,它們都體現出俄烏之間的糾葛存在于方方面面。為紀念俄烏“結盟”300周年,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于1954年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蘇聯解體后,克里米亞以自治共和國身份成為烏克蘭的一部分,直到2014年。克里米亞半島之所以如此被重視,首先是因為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它南臨黑海,東扼亞速海,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2014年前后,俄羅斯族人占近60%。對俄羅斯而言,克里米亞是重要的出海口,也是非常重要的戰略支撐點,被稱為“永不沉沒的航母”。
在沙俄和蘇聯時期,克里米亞建立了一整套軍事設施,擁有刻赤、塞瓦斯托波爾等多個天然良港。蘇聯四大海軍艦隊之一的黑海艦隊司令部駐扎在塞瓦斯托波爾市,以保證蘇聯通往歐洲乃至世界的海上通道的安全。就這樣,蘇聯時期的戰略資產,成了俄烏之間的“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