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學家將100年的單位稱為“世紀”,社會學家將30年的單位稱為“世代”,都是希望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解決人類社會所存在的現實和未來的課題。馬克思說:“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站在建團百年的門檻前,現世代的青年是否感到先輩的凝視,聽見了使命的召喚?
他們的青春? 視死如歸
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被剃去頭發,滿是皺褶的灰布棉袍之下掛著又黑又粗的鐵鏈,他毫無懼色,走向絞架,從容就義。這一年,他不滿38歲。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高唱著他自己翻譯的《國際歌》微笑著走向了刑場。他高呼著“中國共產黨萬歲”,當敵人的子彈一顆又一顆穿透了他的胸膛時,他只有36歲。
1949年11月14日,只有29歲的江姐,把兒子的照片緊緊貼在自己的胸口,敵人的機關槍瘋狂地吐著火舌,她和20多位戰友一起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一年之前,她的丈夫彭詠梧剛剛為掩護同志壯烈捐軀,年僅33歲。
他們的青春? 為國燃燒
1948年5月,錢三強與何澤慧抱著他們半歲的女兒離開法國居里實驗室回到中國。19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一拿到博士學位,就開始收拾行李,毅然踏上了回國之路。1955年10月1日,錢學森被美國監禁5年后終于回到了祖國。“選擇回國為的是什么?”為的就是給中國放一個“大炮仗”,讓中國人挺直脊梁!
1968年,郭永懷在飛機失事中犧牲。臨死前,他與警衛員牟方東緊緊將一個皮質公文包壓在身下,用生命保護了一份至關重要的數據。在他犧牲22天后,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成功試爆。
1986年5月,楊振寧專程看望鄧稼先,他問:“您研究原子彈成功之后得到了多少獎金?”鄧稼先回答,“原子彈十元、試驗氫彈十元”。從26歲義無反顧回國到62歲去世,鄧稼先,把他一生的青春全部獻給了他最愛的祖國。
他們的青春? 義無反顧
1960年,中國登山隊第一次向珠峰發起沖擊,突擊登頂的四位隊員王富洲、屈銀華、劉連滿、貢布被困在了4米多高幾乎與地面垂直的光滑巖壁前。他們一次次嘗試一次次跌回原地,終于,消防員出身的劉連滿想到了搭人梯的辦法,他主動蹲下當“人梯”讓隊友踩著自己的肩膀攀登。在點點星光映著雪光的深夜三位年輕的共和國勇士一點點摸索著前進,兩三個小時之后,他們用最頑強的意志力創造了人類的奇跡,中國的五星紅旗終于第一次在世界最高點飄揚。
1962年,來自全國19個省(市)的127名大、中專畢業生和242名工人來到了塞罕壩這片陌生的荒漠。半個多世紀,三代塞罕壩人克服了數不盡的艱難困苦,硬是把只有荒漠的沙地變成112萬畝林田。
他們的青春? 依然熱血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中國的青年一代為國家和民族奮不顧身的沖鋒和拼搏始終未變……
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有近一半醫護人員是90后、00后,他們說:“2003年非典的時候你們保護了我們,今天輪到我們來保護你們了。”
在去年年初召開的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10人當選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卻有3個人沒能走上領獎臺。姜仕坤這位雙腿沾滿了泥巴的縣委書記,因為突發心臟病倒下時才46歲。張小娟、黃文秀犧牲時都才30來歲。
曾有人質疑生活在安逸富足中的中國青年一代還有沒有血性。今天,中國的青年們早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90后女坦克長劉姝杉被網友贊為“當代花木蘭”。她說,“現在我覺得我什么時候最美?就是我站在坦克上讓風吹在我臉上沙子打在我臉上那個時候,我才最美。”
2019年12月16日,北斗第52、53顆全球組網收官之星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以80后、90后為主體的北斗人笑著笑著卻又突然哭了……
這個冬天,兩位未及弱冠的中國年輕人,在北京冬奧會上熠熠生輝。17歲的蘇翊鳴、18歲的谷愛凌,用他們出色的表現、開放的心態,向全世界展示著中國青年熱情開朗、包容進取的形象。
這就是今天中國的青年,他們是大國重器背后的那一張張青春的面孔,他們是災難發生時逆行的消防官兵,他們是熬白了頭發、扎根農村、奉獻基層的干部,他們是讓孩子看到遠方的鄉村教師,他們是賽場上為國拼搏的運動員……今天的他們,正托舉起中國的未來。
擔當的青春最精彩,奮斗的年華最美麗。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這個偉大的時代,屬于英姿勃發的中國青年,屬于不懈奮斗的青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