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薇
近期,根據(jù)梁曉聲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人世間》大火熒屏。故事講述的是從1969年東北一省會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到2016年城市改造這50年來的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史詩。
這部電視劇敘事宏大,生動再現(xiàn)了50年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涉及到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真實而貼近生活。因此每個人都能從這部電視劇里看到祖輩、父輩和自己的影子,也總有一些情節(jié)和臺詞能觸動你的心靈。
小兒子周秉昆,雖沒有大能耐,卻能守在父母跟前盡孝。長子周秉義是周家最有出息的孩子,北大哲學系高才生,有頭有臉的市長,連岳父母也身居高位。女兒周蓉一樣拿得出手,北大中文系才女、最年輕的教授。然而兄妹二人都沒有照顧贍養(yǎng)父母,周蓉還給家里添了不少麻煩。
連腦血栓后遺癥、時不時犯糊涂的媽媽都知道:秉昆比哥哥姐姐強,他在家,心里就踏實。
優(yōu)秀的孩子,他們的世界更大,也更遠,可能一年見不了父母幾次面。
想起一位校長一度刷屏的言論:“平凡的孩子是來報父母恩的,他們可以常伴父母左右,今天載父母吃牛肉丸,明天載父母吃海鮮,讓父母安享晚年。而優(yōu)秀的孩子,將來去美國、英國、加拿大留學,見面只能靠視頻,什么都指望不上。”
然而事實卻是,我們中間90%的人都是平凡而普通的人。是不是每一個平凡的孩子都是來報恩的呢?
讀高中時,隔壁班有一位體育特長生同學,平時在學校里話少內(nèi)向,然而在家里卻猶如小霸王,還曾抱著煤氣罐威脅父母,不買進口的公路賽摩托車就炸掉房子。
平凡的孩子不一定是來報恩的,有可能還是來報仇的。
如果沒有特別出眾的天賦,那么安于平凡,做一份普通的工作,平安到老,可以說就是一種最成功的人生模式了。“接受平凡”本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生課題。
但現(xiàn)實中,很多父母哪怕自己很平凡,卻也不愿意接受孩子的平凡。他們把自己的壓力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一心逼迫孩子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如果孩子碰巧是個“學霸”,就歡天喜地、到處炫耀。一旦孩子表現(xiàn)得不盡如人意,就失望、憤怒,不斷否定、指責孩子,向孩子發(fā)泄怨氣。在這樣的影響之下,很多孩子不堪壓力,選擇了自暴自棄,甚至變得叛逆、暴戾。
哥哥姐姐考上北大之后,周父帶著三個孩子到處給鄉(xiāng)親拜年,主要是為了顯擺一下。小學文憑的秉昆面子上掛不住有點鬧情緒,周父便不管不顧地訓斥:從小你哥你姐學習好,而你呢?……就算沒有家務事拖累你,你能考上嗎?
這一刻,秉昆的尊嚴被徹底撕碎。其實,這就是很多中國父母的說話方式。幸好周父一直在外地工作,否則誰能保證在他的否定和語言暴力之下,秉昆還能成為那個報恩的孩子。
人一生的宿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原生家庭。而孩子未來的人生,則深藏于父母的言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