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副詞“到底”的偏誤語義地圖模型研究

2022-04-27 00:43:10孟艷華
華文教學與研究 2022年1期

孟艷華

[關鍵詞]“到底”;語義地圖;偏誤語義地圖模型

[中圖分類號]H0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8174(2022)01-0001-09

1.引言

在漢語二語教學中,學習者會出現下例所示的偏誤(所有偏誤例句引自HSK動態作文語料庫):

(1)*他高中的時候,是個籃球運動員,經過三年的籃球鍛練,到底獲得了非常好的成績。(《記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人》日本中級)

(2)*家里的孩子常說父母到底不想聽他的意見,父母只逼自己聽父母的話,無法與父母溝通與交流。(《如何解決代溝問題》韓國高級)

根據上下文所表達的語義,上例(1)中“到底”應改為“最終”;(2)中“到底”應改為“根本”。學界一般認為它屬于語法偏誤中的“誤代偏誤”(魯健驥,1994)。我們認為可以從語義偏誤視角對之研究:造成“到底”“終于”“根本”等詞語義偏誤的深層原因是什么?它們在學習者的“概念空間”中是如何分布并關聯存在的?在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呈現并凸顯相關語義關聯,以減少語義偏誤?本文擬從語義地圖模型的視角進行研究,尋求上述問題的答案。

2.理論基礎與基本假設

語義地圖模型(Semantic Map Model)是近年來語言類型學和認知語義學研究中興起的一種語義研究方法,它以幾何圖形的方式來表征語言成分的語義及語義關聯,用以揭示語言成分多功能模式的系統性和規律性(Anderson,1982;張敏,2010;郭銳,2012a;吳福祥,2017)。當前,此理論與方法被應用于漢語語法化、漢語方言、共時平面的多功能語法形式、漢外對比等領域,所得成果表明,利用語義地圖這一工具,構建或修正概念空間,發現隱性規律,可以獲取對漢語個性更為深刻的認識(吳福祥,2009;郭銳,2012b;潭方方,2016;范曉蕾,2017)。

在漢語二語研究中,已有研究借鑒語義地圖成果,分析相關語言現象的習得,如林華勇等(2013)對“到”的習得順序研究,但尚未見對漢語二語學習者概念空間的中介語語義地圖研究。

本文擬把語義地圖模型用于語言習得特征分析和語義偏誤解釋之中。基于語義地圖連續性假說,即語義結構相似度高的概念易發生關聯,語義結構相似度低的概念難以發生關聯,與特定語言或者特定結構相關的任何范疇都會投射在概念空間的一片連續的區域上(Croft,2003;Haspelmath,2003;陸丙甫等,2010),我們提出“語義偏誤概念相鄰性假設”,即發生語義偏誤的兩個概念投射在概念空間的相鄰區域。據此假設,上例(1)中“終于”“根本”分別與“到底”發生了語義偏誤,它們在概念空間中都應該處于與“到底”概念節點相鄰的空間位置。

以此假設為切入點,考察中介語可以建構語言學習者的概念空間。對二語學習者概念空間進行研究,分析其中的易混淆概念及概念間的關聯,再結合語言本體研究成果,使用語義地圖標示語義或概念之間的關聯,解釋并凸顯其中的易混淆語義。這樣可以建構出結合習得與偏誤的語義地圖模型,即本文所謂“中介語語義地圖”模型,以期對習得與語義偏誤現象從新視角進行解釋,并為漢語教學提供具有可視化特征的教學語法參考,進而提高漢語學習效率。

具體來看,“中介語語義地圖”有兩種呈現方式:一是“偏誤語義地圖”,呈現各種語義偏誤的分布及相關的正誤語義關聯模式;二是“習得語義地圖”,結合二語者漢語水平、國別等因素,對中介語概念空間進行切割,使習得順序、習得規律、習得特征等得以直觀展現。本文主要研究“到底”的偏誤語義地圖。偏誤語義地圖模型與一般語義地圖模型的不同之處在于:

1)概念底圖與語義節點建立且源自于對目的語與中介語的分析;

2)依照語義地圖連續性假說、語義偏誤概念相鄰性假說,結合歷時語義演變研究來進行功能位置的排列,一般來說,偏誤概念與正確概念相鄰且處于外圍位置;

3)語義關聯和語義邊界分析均包括正確語義和偏誤語義兩類。其中偏誤概念的語義邊界研究尤應重視。

下文將在此理論框架下,研究“到底”的偏誤語義地圖模型。首先,考察習得與偏誤情況,確定偏誤語義節點;其次,考察現代漢語中的使用及歷時演變情況,明確其中的語義關聯;接著,考察“到底”偏誤概念之間的關聯,確定偏誤概念邊界;最后繪制出“到底”的偏誤語義地圖。

3.“到底”的習得情況研究

我們從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窮盡性收集到例句325例,其中正確例句306例,錯誤用例19例;同時從北大現代漢語語料庫隨機取得例句1371句,用于對比研究。

考察副詞“到底”的語義,離不開分析其所來源的動詞性結構“V+到底”,本文也考察了這類用法。根據研究需要,結合《現代漢語八百詞》、《應用漢語詞典》以及前人相關研究(呂叔湘,1999;郭良夫等,2000:247;張秀松,2008、2011、2014),我們把“到底”的用法分為四類:1)位移類,“V+到底”;2)疑惑類,用于疑問句中;3)屬性類,“到底+(是)+屬性”表屬性特點;4)結果類,“到底+結果”。分別如下例所示:

(3)a.她決定要把愛情進行到底。(位移類用法)

b.來人到底是誰?(疑惑類用法)

c.他到底有經驗,問題很快就解決了。(屬性類用法)

d.我想了好久,到底想明白了。(結果類用法)

3.1現代漢語中“到底”功能分布考察

按上面的分類標準,我們統計出現代漢語中“到底”的功能分布情況。處于絕對優勢的是用于疑問句表疑惑,占72%。其它依次是“到底+(是)+屬性”(12%)、“V+到底”(8.5%)、“到底+結果”(7.5%),詳見表1。

3.2中介語中“到底”功能分布考察

“到底”的習得關涉到“語義-語用”兩個界面(袁博平,2015),即不僅要習得“到底”的語義,還要習得其所傳達的語用態度與語用規則。中介語語料表明,二語者能夠習得“到底”的語用義,且未見“到底+怎么”表“為什么”這類偏誤用法。可見,“語用規則”也是可以習得的。中介語語料中,“到底”的功能分布情況見表2。

與現代漢語對比可知:

1)“到底”的四類用法在中介語中都是存在的,且不同小類的使用頻率高低次序與目的語基本一致,疑問句用法占絕對優勢,其他三類用法占比很低;

2)中介語中的疑問句使用頻率更高,高出21%,其他三類用法使用頻率相應更低,總計不超過7%;

3)中介語語料中沒有“Adj.+到底”用例,二語者對此用法不熟悉。

3.3偏誤分布情況考察

中介語語料中“到底”習得偏誤19例,占全部用例的6%。從小類上看,“V+到底”類和“到底+(是)+屬性”類未發現偏誤。偏誤集中在疑問句、“到底+結果”中,具體如下:

1)疑問句中存在語法形式偏誤,有“嗎”等疑問句形式標記冗余和特指問語序問題。如:

(4)*我常常想:“到底我適不適合當老師嗎?”(《我的一個假期》日本高級)

(5)*對我影響最大的人是到底誰?

(《記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人》韓國高級)

2)“到底+結果”中存在語義偏誤,“到底”誤代替“最終/最后/所以”等連接詞語,如上例(1)。

此外,中介語中還存在另外兩類語義偏誤:與“根本”類詞語混淆,如上例(2);與“難道”類詞語混淆,如下例:

(6)*我們人啊,難道考慮過了沒有,水到底是從哪兒來的?(《讀<三個和尚沒水喝>想到的》韓國中級)

(7)*妻子得了不治之癥,丈夫看到妻子痛苦的樣子,怎么能看下去呢?法院認為丈夫犯了故意殺人罪,他們到底沒有感情嗎?(《如何看待“安樂死”》日本高級)

綜上,“到底”的中介語偏誤類型及分布如下表3所示。

語法形式偏誤也許與深層語義相關(蔣勇等,2016),本文只關注表層語義偏誤。即在“到底”的中介語概念空間中,存在著“終于”“根本”“難道”類易混淆概念。這些概念在概念空間上是如何分布、如何關聯起來的?是什么樣的關聯造成了習得中的偏誤?我們將在對母語中“到底”的語義考察后進行回答。

4.現代漢語“到底”的語義及其關聯

本部分從歷時與共時兩方面對漢語中“到底”的語義進行考察。“到底”一詞具有一定具象性,它激活的是一個融合了容器圖式、底部圖式和位移圖式的復雜意象圖式,下文將對其位移義、屬性義、結果義和疑惑義用法及其關聯逐一分析。

4.1“到底”的位移義

從來源看,“到底”原本是一個詞組,由動詞“到”和名詞“底”組成。其中“到”的意象圖式是位移圖式,凸顯終點;“底”的本義是“山居也,一曰下也”,有“最下面、底端”的意思(《說文解字》),從歷時語料看,“底”所指多為容器底部。如下例(8)~(11)所示:

(8)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列子·湯問》)

(9)夫據干而窺井底,雖達視猶不能見其晴。(《淮南子·主術訓》)

(10)掇懷珠之蚌于九淵之底。(《抱樸子》)

(11)全石以為底。(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上例中的“底”分別是“谷”“井”“淵”“潭”等容器的底部。這類容器的共同特征是具有深度的三維空間,呈現出下陷意象,“底”激活的是容器底部圖式。“到”與“底”組合成“到底”,最早出現于唐代,表示位移義。如下例所示:

(12)秤槌落東海,到底始知休。(唐·寒山《詩三百三首》)

(13)從君中道歇,到底即須休。(唐·張鷟《游仙窟》)在“到底”表達的位移義中,“到”的路徑和終點受限為容器及其底部,如下圖1所示,其中A為起點;B為終點,是底部空間上的任意一點;從A到B為路徑。

現代漢語中依然保留著此用法,如下例(14)(15)所示:

(14)另一朋友梗著脖子問我:“你干嗎找這個加農炮打不到底的‘喇!”(王朔《橡皮人》)

(15)福康安道:“這個杜小月,一根腸子通到底,紀曉嵐能冒充,杜小月可沒那本事!”(電視劇本《鐵齒銅牙紀曉嵐》)

4.2“底”的已知與未知:屬性義與疑惑義

“容器底部”不易探知,即便“清澈見底”,“底”也與容器內的物質本質不同,更何況容器底部很多時候是被覆蓋遮蔽著的。未知產生疑惑,有疑惑需要探究答案。若想了解容器內部情況,必須層層深入直到最底層,同理,若想了解事物或事件的真相、內情甚至本質,也需要對之進行“(從表層)到底(層)”的了解,穿透不同的層面、不同情狀屬性,“刨根問底”,到了底層,才能看清事物的原本類屬或屬性。

在圖1的基礎上,在容器內部添加代表不同的物質或屬性的符號,“底”部用“X”表示,它的已知與未知分別對應“到底”屬性義與疑惑義,如下圖2。

當X已知時,圖2表征“到底”的屬性義用法,即透過層層表象或者經過一定事件后,說話者確定或重新認識了事物的類屬與屬性,如下例:

(16)楚建樂著:“你老婆到底不是仙女,還是凡人,還是女人,還是有文化的女人!”(電視劇《金婚風雨情》)

(17)他把勛章別在禮服的右胸上,戴上裝飾著金色帽緶的大沿軍帽,對著穿衣鏡看看,到底是禮服,穿上它,人變得神采奕奕。(電視劇《亮劍》)

(18)程長順雖然頗以成人自居,可是到底年輕,心眼簡單,所以一五一十的回答,并沒覺出亦陀只是沒話找話的閑扯。(老舍《四世同堂》)

上例(16)~(18)“到底(是)”后面分別是人、物、屬性。例(16)中說話者根據“你老婆吃醋”這一事件,推論出雖然表象上看她好像仙女,但本質上她是“凡人、女人”;例(17)“禮服”與一般衣物不同,具有“讓人神采奕奕”的特征;例(18)中,程長順“成人”只是表象,事實證明他還是“年輕”。

當X未知時,圖(2)表征“到底”的疑惑義用法,如下例:

(19)“那我去準備準備。”小月說著轉身就走,突然又回來,問:“皇上明示,到底帶不帶紀大煙袋?”(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

(20)讓毛鋒沒有想到的是,潘美麗竟然一字不提,她只說“俺信你”。這樣的與眾不同反倒讓久經情場的毛鋒有點搞不明白,到底是美麗太聰明呢,還是她真的太單純。(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

(21)中央花園有一根旗桿,高聳入云,想數上邊飄揚的那面紅旗到底有幾顆黃星一定會被直射下來的陽光刺盲眼睛。(王朔《看上去很美》)

上例(19)~(21)中“到底”分別用于正反問、選擇問、特指問。說話者根據表象推斷不出想要的答案,用“到底”表達疑惑。例(19)中“皇上”的態度看不清,所以請他“明示”到底要怎么做;例(20)中“潘美麗”的表現與眾不同,讓“毛峰”對她“太聰明還是太單純”產生疑惑;例(21)由于風吹紅旗飄揚,旗上黃星數目變來變去,所以對“到底有幾顆黃星”產生疑惑。

有研究者提出“到底”在疑問句中的核心作用并非“加強語氣”“追究”(呂叔湘,1999;張秀松,2014),而是表達“高疑惑程度”(蔣勇等,2016),我們贊同這一觀點,“到底”用于疑問句時,通常事物表象撲朔迷離,或者違背常理,使得說話者對其本質產生高度疑惑,并想探究最終屬性或事實。

4.3從縱向空間到橫向時間:“到底”的結果義

根據隱喻理論,空間范疇概念常用來隱喻時間范疇概念。“到底”亦如此。事件隨著時間進展,如果事件在開始時就表現出向著各個方向發展進而會造成不同結果的可能性,說話者就會對最終結果心存懸疑,這時可以用“到底”來引出此結果。所謂“心存懸疑”有兩種情況:一、事件出現兩種或多種不同結果的可能性差不多均等,不可預測;二、雖然相信最終能取得某結果,但過程中存在很多變數,通常要歷經曲折才得以實現。如下例:

(22)李緬寧又向人似乎少些的中門沖去,中門關了,他棄中門又奔后門,后門也不失時機地關了。到底沒上成車,和錢康并肩站在站臺上,眼巴巴地看著塞滿了人的公共汽車艱難離去。(王朔《無人喝采》)

(23)李德齡念著銀票上面的字——“大德興茶票莊匯票”,突然笑出聲來:“東家,匠人們可真不容易,這小小的一張銀票,幾經折騰,到底算是過關了!”(電視劇《喬家大院》)

上例(22)中,擠公交車的結果有兩個:擠得上與擠不上,兩者可能性不相上下,句中的最終結果與意愿相反。據語料統計,像例(22)這樣,結果與意愿相反的用例占比49.5%,將近一半;例(23)中的結果雖是希望的結果,但是“幾經折騰”后才取得的。有時候,曲折的過程還表現為所消耗的時間比預期更長。如下例(24):

(24)石岜去接小楊,半天沒回來,我等得著急,不住出門張望。石岜小楊到底回來了,一起還有一男一女。(王朔《浮出海面》)

上例(24)中“石岜小楊回來了”是期望結果,但歷時較長,由此可推知事件過程不是那樣順暢,歷時長是事件曲折變化的伴隨現象。

有時說話雙方所預測的結果不同,也可用“到底”介引最終結果,如:

(25)哼,我早說過吧,這件事兒不能辦。怎么樣,到底叫我說中了吧。咳,這回啊,人家要找咱們打官司了。(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

在上圖2的基礎上,三維空間的容器底部意象由垂直變為水平橫軸,代表時間,事件始點為A,過程曲折,由曲線表征,事件終點為B點,這樣得出結果義“到底”的意象圖式,如圖3所示:

4.4“到底”的語義演變過程與使用頻率

通過對語料庫中“到底”一詞從產生之初(隋唐時期)至清代的歷時語料的窮盡性考查,可以看出“到底”的語義演變與使用變化情況,如表4所示,其中加粗顯示的數字是在每個時代使用頻率占絕對優勢的一種或兩種用法。

從表4可知:

1)從使用頻率來看,“到底”大致為沿著“本義—引申義—屬性義—結果義—疑惑義”的方向發展;

2)從產生和盛行時間來看,屬性義、結果義、疑惑義用法同時產生于隋唐時期,但各自盛行的時間不同,屬性義歷時最短,其次是結果義。疑惑義歷時最長,產生后經過一定周折(元明時期無用例)到清代又開始被大量使用,發展至今用法占絕對優勢。

因此,屬性義、結果義、疑惑義同時產生,之間并無演化關系,只是具有盛行的歷時長短和使用頻率的高低之分,我們將這三個用法在語義地圖上并列列出,以直線長短和粗細標示歷時和使用頻率的不同。

5.“到底”的偏誤語義分析

從上文已知,“到底”的語義偏誤主要有三類,本部分逐一分析。

5.1容器底部圖式與根圖式

“到底”激活容器底部圖式,容器底部被遮蔽,難以探知。當事物或事件未知時,“到底”表達出疑惑義;已知時,“到底”表達事物的區別性特征與屬性,或者隱喻為事件的最終結果。

“根本/根源”激活的是根圖式,“根”是植物的根本,它決定了植物的種屬與生長規律,隱喻到事件范疇,“根”決定事物或事件的類屬和發展。在語法化歷程中,與“根”相關的兩個詞,“根源”發展為名詞,“根本”則為名詞和副詞。后者語義進一步演化:否定“根本”就是否定整個事物或事件,因此,“根本”與否定或消極性詞語搭配,表達徹底否定義。

總之,“到底”與“根源/根本”的語義引申方向不同。這樣可以解釋上例(2),這里重寫為(26a)及(26b)類偏誤:

(26)a.*家里的孩子常說父母到底不想聽他的意見,父母只逼自己聽父母的話,無法與父母溝通與交流。

b.*人們應該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到底。(《綠色食品與饑餓》韓國中級)

上例(26a)應把“到底”改為“根本”,因為對“根本”否定表達徹底否定,而“到底”無此用法;例(26b)中“到底”應改為“根源”,“到底”雖然具有動詞性位移義及其演化引申而來的副詞語義,但卻不表示“事物的根源”,而“根”類詞語具有這一用法。

5.2各不相同的“結果”

漢語中能介引結果的連詞和副詞很多,與“到底”易混淆的有“最終”“終于”“所以”等詞,這方面已有研究關注(范露露,2015)。本文分析認為這些詞之間的區別可以列表5表示。

“到底”主要介引具有表面迷惑性的、結果難以預測的事件結果。這樣就可以解釋上例(1),這里重寫為(27a)及下例(27b)類偏誤:

(27)a.*他高中的時候,是個籃球運動員,經過三年的籃球鍛練,到底獲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b.*在這個故事里想抬水的人越來越多,可是因為他們越來越多,到底水沒有了。(《讀<三個和尚沒水喝>想到的》法國中級)

上例(27a)以時間為序敘述“籃球訓練”,結果事件“獲得了非常好的成績”是順承結果,無懸念、無迷惑性,應由“最后/最終”介引。上例(27b)凸顯的是由于人越來越多,“水就沒有了”這一事理結果,應由“所以”介引。

5.3疑惑語氣與反問語氣

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疑惑與反問會出現混淆,如上例(6)(7),這里重寫為例(28):

(28)a.*我們人啊,難道考慮過了沒有,水到底是從哪兒來的?

b.*妻子得了不治之癥,丈夫看到妻子痛苦的樣子,怎么能看下去呢?法院認為丈夫犯了故意殺人罪,他們到底沒有感情嗎?

疑惑與反問都以疑問句的形式存在,都表達說話人的主觀情態,前者對問題有疑惑,想知道答案,如(28a)“考慮過沒有”,這時應該使用“到底”;后者則是無疑而問,已經知道問題的答案,以反問句問出,加強肯定,如(28b)“他們(夫妻)沒有感情嗎”,這時應該使用“難道”。

上述“根本/根源”、“最終/終于/所以”以及“難道”在二語者的概念空間與“到底”出現混淆,根據“偏誤語義相鄰性假設”,我們在語義地圖上把它們定位到與“到底”相鄰的語義節點,分屬于“底部空間范疇”、“結果范疇”、“信疑情態范疇”,并使用文字與虛線標示其中的語義關聯與語義邊界。

6.“到底”的偏誤語義地圖模型

結合上文對“到底”中介語語義空間、現代漢語“到底”概念空間的考察結果,我們繪制出了副詞“到底”的偏誤語義地圖,如圖4所示。

對圖4說明如下:

3)關于語義節點排列的說明。“到底”的正確和偏誤語義在概念空間內相鄰排列,如“疑惑”在“信疑范疇”中與表否定的“根本”以及表反問的“難道”相鄰排列。

4)其他說明。①語義節點之間的直線表示存在語義關聯,如“疑惑”和“否定”、“疑惑”和“反問”之間存在語義關聯,用直線標示;②在直線一端加箭頭標示演變方向,如,“根本”由底部空間義到信疑情態類語義之間存在演變關系,用箭頭標示;③偏誤語義之間的語義邊界由實線或虛線圈定并配以文字說明,如,結果范疇中,“到底”“終于”“所以”“最后/最終”這些語義之間的邊界由不同的線條圈定,并使用文字描述其中的區別所在。

7.余論

偏誤語義地圖模型綜合反映了習得與偏誤研究、語言共時研究、語言歷時研究所取得的相關成果,它不僅具有教學應用價值,而且具有理論研究價值,表現在:

1)對中介語語義偏誤與習得研究的價值。首先,它提供新視角和新工具,分析語義偏誤概念以及概念間的語義關聯,揭示語義偏誤存在的概念空間,解釋語義偏誤的認知概念根源;其次,在偏誤語義地圖的基礎上,根據二語者漢語水平或者國別圈定不同的空間邊界,則可以標示不同水平或不同國別學習者的概念空間,使相關習得情況得以直觀展示。

2)對漢語言本體研究的價值。漢語中多功能語法形式的語義功能關聯模式尚未得到全面準確的描述,“要取得更大的進展,有賴于新材料的搜集和新方法的引入”(張敏2010),中介語是一種新材料,結合其中的語義關聯對語義節點與語義范疇重新分析,有助于揭示更多真相和細節,甚至發現語言隱性規則,如圖4所示,漢語中“根-根本”與“底-到底”在信疑范疇中發生了語義功能關聯,其中的關聯模式和語義演變過程,值得深入探討。

3)對語義地圖模型本身的研究價值。能拓展語義地圖模型在二語習得與語義偏誤分析中的應用,發揮語義地圖的二語教學價值、習得順序與難點預測價值和語義偏誤解釋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av成人日本不卡三区|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www精品久久| 在线国产资源|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看片网|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国产欧美网站|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99一级毛片| 亚洲精品va|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夜夜拍夜夜爽|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天天爽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久草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99人体免费视频|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精品91视频|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91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午夜a级毛片|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无码人中文字幕|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在线欧美国产| 草逼视频国产| 色噜噜综合网|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国产青榴视频|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亚洲成人在线网|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区91|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69免费在线视频| 伊人成人在线| 日韩色图区| 亚洲第一成年网|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天天色综网|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欧美激情成人网|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亚洲a级在线观看| 91原创视频在线| 国产99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