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吏前
“雙減”就是要減輕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享受到優質高效的學習,真正實現“學足學好,提質增效”。在此形勢與要求下,針對語文課程、學生任務、課堂教學以及課后作業的設計,本文結合九年級(下)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做了一些探索。
一、以具體情境為載體,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美
建立具體情境,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更容易處于熱情積極的狀態。教學中可以依據九年級(下)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將語文實踐活動作為具體情境載體,借助閱讀、寫作、誦讀、吟唱等形式,激發學生的詩歌賞析興趣,培養學生詩歌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詩歌吟誦和寫作水平。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關注和思考自己的需求,激發內在的成長后勁,讓學生在活動中沉浸、體驗、反思、播種,進而感受文學之美,實現自主發展。
二、以典型任務為驅動,培養學生悟透詩歌的意
教師要以典型任務為驅動,以學生能力發展為核心,引導學生踴躍探求、協作學習。學生以典型任務為驅動,能夠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獲取成就感,更大地激發起求知愿望,逐漸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比如對九年級(下)第一單元的詩歌教學可以采取以下項目任務。
項目名稱:讓詩歌之光照亮成長之路
任務一:學習鑒賞
1.自主閱讀《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梅嶺三章》《短詩五首》《海燕》,上網查找這幾首詩歌的寫作背景,寫下閱讀感受和疑問。
2.結合注釋、旁批,再次閱讀詩歌,然后賞析每首詩歌的感情基調、關鍵詞句、詩歌意象、意境及思想感情。
3.結合賞析內容,再次閱讀詩歌,思考朗誦技巧。
4.選擇其中一首詩,精心寫一段賞析文字,200字左右。
任務二:詩歌誦讀
1.選擇一首詩歌,通過朗誦推薦給其他同學。要求:(1)選擇朗誦形式(可以獨誦,也可以邀請家長或同學雙人朗誦或多人輪誦);(2)選擇朗誦配樂;(3)選擇表現詩歌意境的圖片或者視頻,制作朗誦背景(PPT);(4)結合制作的朗誦背景(PPT)錄制朗誦視頻。
2.制訂誦讀比賽評分細則,評比優秀朗讀作品(一等獎3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5名)。
3.閱讀《舒婷詩集》,從中選擇詩歌朗誦,制作朗誦背景,參加“舒婷詩歌朗誦會”比賽。
任務三:嘗試創作
1.仿寫詩歌。可以創作同題詩歌,也可以創作形式或主題相近的詩歌。
2.詩歌創作。可以是格律詩,也可以是自由詩;可以獨立創作,也可以和其他同學共同創作,還可以和家長共同創作。
3.推薦自己創作的詩歌。可以演唱或者吟誦自己創作的詩歌。
三、以實踐活動為策略,培養學生體驗詩歌的趣
開展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可以把語文學習置于一個真正的“生活”之中,讓學生保持強烈的興趣。例如針對陳毅的《梅嶺三章》,教師可以布置以下任務。
1.閱讀《陳毅詩詞選集》、周恩來的《大江歌罷掉頭東》、魯迅的《自嘲》,感受老一輩革命家的理想信念和偉大人格。
2.分組開展編寫劇本和表演活動,可以讓學生把詩歌改寫成話劇,引導學生編寫劇本、選擇配樂、設計場景、競選演員和點評,增強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這些實踐活動能夠增強學生的情感參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助于學生體驗詩歌趣味。
四、以讀寫結合為路徑,培養學生書寫詩歌的情
教學中可以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一)以讀促寫。即從“如何促成寫作”的角度來了解閱讀材料,梳理寫作思路,提高學習寫作能力。如學習《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詩時,通過鉆研分析作者描摹景物的多個角度,引導學生運用景物描寫來創作詩歌,抒發內心情感。
(二)以寫促讀。從寫作的角度來了解閱讀資料,整理作者的寫作思緒。如學習卞之琳的《斷章》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一段鑒賞文字,剖析作者是如何將人生哲理與詩歌意象融為一體的。這樣的讀寫練習多了,學生自然就能提筆寫出優秀的詩作。
總之,語文詩歌教學與作業設計只有呈現情境化,貼近生活,以典型任務驅動,強化實踐活動和讀寫練習,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