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減”背景下需要切實加強中小學作業的規范管理,全面提升作業的規范性、科學性和有效性。通過在小學生作業管理中實施減去高負低效的作業、增加突出個性的作業、創新作業的呈現形式、挖掘作業的育人功能等策略,讓完成作業成為學生自主反思、自主選擇、自我負責的過程。
關鍵詞:作業管理;“雙減”政策;全面育人
中圖分類號:G622.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2B-0047-03
收稿日期:2021-11-10
作者簡介:彭莉娟,蘇州工業園區星澄學校,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目的之一是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在“雙減”背景下,該如何讓“雙減”政策政策落地生根?如何在落實過程中精準減負而不減質?如何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來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為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精神,全面提升學校作業的規范性、科學性和有效性,蘇州工業園區星澄學校對作業管理進行了大膽實踐。
一、實行減負增效,做“應該做”的作業
(一)注重講練結合,實現作業前置
從教學環節的角度來看,課堂作業的優化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力保證。課堂上杜絕“滿堂灌”,做到精講精練,留8分鐘左右的課堂作業時間,把學習中要完成的相關作業有目的、有計劃地分解到課堂上,讓所學與所練緊密結合起來。教師及時發現學生作業中遇到的問題,及時進行指導,減輕學生課后作業的負擔。
(二)減去低效作業,加強統籌協調
作業的主要功能是檢驗學習效果、鞏固練習和應用拓展。“雙減”后,教師充分分析學情,不布置機械式、重復式的作業,緊扣課程標準,精選作業內容,布置有效度的作業,注重對當天課堂學習的總結,合理形成知識的貫通。各備課組、班主任統籌協調,合理確定每天各學科作業的數量和比例,嚴控各科書面作業總量。
(三)設置分層作業,做到因材施教
備課組根據單元內容設計知識清單,并以其為抓手,讓學生根據清單逐一落實,做到基礎知識的牢固掌握。同時針對學情,根據學生所學情況,布置不同的作業任務,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取有把握的練習來完成。單元知識清單就像一份“自助餐”,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靈活選擇“我應掌握”“我能挑戰”“我會沖刺”的分層作業。教師還可以依據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為其量身定制作業,激發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作業更具選擇性和針對性。
二、突出個性特色,做“有意思”的作業
(一)根據學科特點,凸顯學科特色
根據不同的學科特點,教師設計不同的作業模式,分享高效的學習方法。學科特色作業內容有創意,形式新穎,體現學科特點,展示學生才能。比如,數學知識點的學習需要舉一反三,學生的易錯習題或者較難習題需要經常反復練習。語文、英語是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學科,學科作業應當從聽、說、讀、寫四方面落實。數學的“計算達人”“錯題集”“周周練”等,語文的“循環日記”“好書推薦”“整本書閱讀單”等,英語的“繪本思維導圖”“一起來配音”“情境小對話”等,都是學生覺得有意思而愿意做、樂意做的作業。
(二)根據學生心理,強化實踐體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并逐步向抽象性思維過渡。根據這一心理特點,教師設計讓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心的實踐操作性強的作業,讓其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鞏固學到的知識。比如學習了軸對稱圖形后,結合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拍照上傳,組織線上攝影展。充滿對稱美的建筑、商場里對稱陳列的商品、天空中偶爾出現的對稱的云朵......都被學生用鏡頭捕捉下來,他們在實踐中發現美、體會美,強化實踐體驗。元旦來臨之際,還可以讓學生運用軸對稱圖形的知識剪窗花裝飾美化教室。就在找找拍拍剪剪的過程中,學生對于軸對稱圖形的特點了然于心,作業也做得興趣盎然。
(三)利用線上資源,追求教智融合
在“互聯網+”的時代,紙筆作業不再是作業唯一的形式,可以結合蘇州工業園區易加學院要求學生完成相關的學習任務。根據不同的教學階段,下發“前學”“共學”“延學”的學習單,指導學生科學利用課余時間,完成必要的課業。比如根據“前學”學習單,學生可以有步驟地預習新課,也可以發現自己理解的“盲點”“痛點”“難點”;“共學”新課時,學生通過教師推薦的微課進行重點學習,就更容易突破知識的重難點;“延學”學習單上,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準備好拓展學習材料,讓其深入鉆研。教智融合的作業,讓學生豐富了學習的渠道,提升了學習的興趣,也拓寬了學習的視野和眼界。
三、滿足心理需求,做“喜歡做”的作業
(一)減少書面作業,創“無書面作業周末”
“雙減”以來,學生基本能在學校完成書面回家作業,所以一學期可設置3~4次“無書面作業周末”。“無書面作業周末”可結合春秋季社會實踐活動、傳統節日等靈活設置,布置閱讀觀察、調查統計、勞動實踐、藝術表現、項目化主題等類型的作業,通過這些學生“喜歡做”的作業讓學生多關注生活,了解社會。“雙減”后首個國慶長假,正逢《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等優秀影片上映,教師布置“家國”主題的作業,讓學生看影片設計廣告、調查評選“國慶最受歡迎影片”、打卡紅色革命景點、為家人做“歡度國慶”創意菜。這個在“國慶”與“雙減”共同加持下的“無書面作業周末”豐富多彩,學生們看著精彩的電影,和家人盡享天倫,同時深切感受到現在的幸福是由革命先烈的犧牲換取的,祖國的日益富強令他們無比自豪。
(二)轉變時間要求,延長作業周期
作業不僅是學生學習上的幫手,更應該是學生成長的載體。“雙減”后,要轉變作業形式,嘗試布置長周期、多主體、打破校園圍墻等學生“喜歡做”的作業,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滿足心理需求的同時深度合作完成深度作業。例如,讓學生分小組通過觀察記錄一年中學校旗桿影子的長短變化,學生會像“小科學家”一樣,興致勃勃地認真地定時定點觀測記錄,把它作為一個神圣的科學任務來完成,通過觀察和思考,既深刻理解地球公轉的意義,又養成了嚴謹認真的學習習慣。再如學了《故宮博物院》,可布置“故宮深度游”的作業,讓學生觀看有趣的故宮紀錄片“云游”故宮,繼而制定故宮一日游的旅游計劃書,畫一張故宮參觀路線圖,并選擇和了解一兩個景點的相關歷史,做一回“網紅小導游”。這樣的長周期作業,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可以為培養具有終生學習能力的學習者奠定基礎。
(三)免除學科考試,趣味闖關晉級
“雙減”后,小學一、二年級沒有書面考試,其余年級也僅有一次期末考試,面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更需關注學生對真實問題的解決能力。作業設計時更要注重校本化、生本化、情境化,需要注重作業完成過程的合作與探究,需要注重作業完成過程中學生思維發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比如學科考核就可以將考核知識融入富有童趣的闖關晉級活動,每個學科一學期設置1~2次闖關晉級活動,如語文的“百詞競賽”、數學的“最強大腦”、英語的“聽力大闖關”、美術的“設計一把小扇子”、音樂的“靈動的節奏”、體育的“最美拋物線”等。這些生動有趣的作業把枯燥單調的做題變成了輕松愉快的闖關之旅,為學生搭建多元成長的平臺,完美詮釋減負增效的作業觀。
四、挖掘育人功能,做“滋養人”的作業
(一)打破學科壁壘,實現知識遷移
作業結構要打破學科間的界限,用領域化的思維,設計跨學科學習的作業。不同學科的結合,有利于學生知識橫向遷移能力的提升。形成合作機制,不同層次的學生彼此支持,從自己的起點獲得進步,培養換位思考的能力和同理心。
(二)問題驅動學習,實現能力躍升
通過問題驅動的方式,建立項目化學習的模式,完成項目化主題作業,一個年級一個學期定一個符合兒童生理、認知規律的,且能在與兒童生活的連接中激發兒童探索欲的主問題,分成不同的小組去解決不同的子問題,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致性、連續性、穩定性、開放性與可塑性的能力與品格。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項目化主題作業是整個學習歷程的一部分,是課程和教學的自然延伸,能夠促進學生學習在更高層面上的“再實現”。
(三)密切關聯生活,實現五育并舉
作業設計可以突破教材、課堂的既有限定,鼓勵學生在生活場域中運用知識、發展興趣、突破自我。2022年寒假,正值北京冬奧會召開,教師可以利用冬奧會的契機,針對不同年段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冬奧作業”。低年級學生在家長陪伴下觀看冬奧會,學習冬奧歌曲,感受運動員頑強拼搏的精神;中年級學生可以分享“我最喜歡的冬奧運動員”,嘗試冰雪運動,強健自己的體格;高年級學生可以通過資料搜集梳理某位運動員的成長過程,寫一篇作文,針對網絡上的不同看法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自身的批判性思維,提高寫作和表達能力。布置五育融合的作業,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體驗,最終實現精神的成長。
“溫故而知新”,作業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雙減”背景下的作業管理應該遵循教育教學的規律和人才成長的規律,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走出書山題海,遠離課外補習班,到生動鮮活的社會大課堂里去“野蠻生長”,讓作業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營養餐”。
責任編輯:賈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