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那個教師節,記憶中的那個班級,記憶中的那個班級耕耘文化,很特別,一直深刻在我的教育生活中。于是,忍不住用沉淀歲月的方式,回眸其間的美好,敘事成文,以回贈過往、當下還有未來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照亮班級文化的光
那是一個充滿書香的教師節,南京市伯樂中學校長以贈書的方式,給清晨來上班的教師每人一份特別的禮物,書名是《我的教育理想》和《新教育》。這兩本書里,處處都流淌著陶行知先生“自新、全新、常新”的教育思想與智慧。這兩本書對我后來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有很大的影響。
就在那年九月,一場校際的教師對口交流活動,讓我當上8年級(6)班的班主任。中途接手班級管理工作,難免會擔心遭遇“養母”難當的尷尬!可溢滿農耕文化氣息的班名“耕耘”,讓出身于農名之家的我,有了很自然的親切感,并情不自禁聯想起山水田園里萬物共生的景象來,“自新、全新、常新”的感覺油然而生。面向班級32名意氣風發的少年,一場聯結田園、關聯生命、貫穿勞作、親歷過程、小處博廣,賦能班級“耕耘文化”新內涵、新樣態,開創“耕耘”育人新方式,由心動到行動的班級文化締造活動,以欣欣然的態勢開展起來。
耕耘:班級文化的重構與豐盈
從“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最初思考出發,通過一場場主題班會的討論,我們共享自然萬物生長的關聯美好,溯源農耕文明的傳承與創生,體悟“耕耘”育人的內隱智慧。隨著體悟的深入,耕耘文化如草木逢春,全方位就地復活起來,且復活的現場盡顯生命的酣暢與歡喜,班名的內涵解讀因此得以升華。
耕耘班的學子以勞動為榮的心態,立志奮發向上;以農耕田園的心情,立志勤奮治學;以勤能補拙的堅定,立志鍥而不舍;以開拓荒野的無畏,立志勤勞筑夢;耕耘自樂,幸福生活。于是班名的寓意隨之誕生:用勤耕細作的樸素,成就學習生活的美好。
與班名相呼應的口號隨之產生:“No sweat,no sweet.”。其意為“不勞則無獲”。口號的勵志,燃燒起奮發向上的激情,而班歌《耕耘美麗了時光》的適切性,更是一下子點燃了孩子的內心。同學們在共情中產生“用最好的自己成就最好的班級”的班訓,并創作出田園味足、青春氣息濃的班詩《耕耘蕩漾的少年》。
呼應“班名、班歌、班詩”的寓意,學生創作的班徽圖騰直觀形象:孔雀的“6”字形,代表6班;孔雀下的蝴蝶結,代表班級同學團結向上;孔雀開屏代表展翅飛翔;孔雀與蝴蝶結下的綠地,代表蓬勃奮發的青春少年,亦代表耕耘的田園一派生機勃勃。整體寓意為:耕耘班的學子通過團結奮發,勤耕細作,贏得青春少年的蓬勃發展,促成理想的展翅飛翔。
一場場課間的頭腦風暴,構建出“用耕耘沉淀盈盈幸福”的班級愿景:愿用一種純樸的訴求,一種勤勞的行動,經營屬于自己的樸實無華的少年人生,進而靜享平凡的學習生活。
在接下來的接觸中,我發現懈怠、慵懶伴隨耕耘,且與孩子們的日常如影隨形。如何恰到好處地激發勤奮,制約懈怠與慵懶,制度護航是關鍵。為此,我們以民主的方式,收集32名同學的想法,基于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視角,權衡利弊,創新引用農耕時代的工分制,建立多維互動(班主任與課任教師、教師與學生、班主任與班干部、班干部與學生、學生小組間、學生間等多維度互動)的班級管理制度,用積分協調出最佳的學習與交往狀態,如勞動加減分、評價加減分、示范加減分、助人加減分、紀律加減分、作業加減分、檢測加減分、進退步加減分、植物培養加減分、閱讀加減分、活動表現加減分、每周敘事加減分......學生每天來上學,都能體驗到制度帶給他們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愉快感!耕耘文化隨之以自然而然的形態得以復興與豐盈。
班級法庭:耕耘文化的護城河
締造完美教室,就是要讓教室里的每個孩子穿越課程與歲月,成為有德性、有情感、有知識、有個性、能審美,成就在各方面訓練有素又和諧發展的生命,進而一天天地豐盈著、成長著。豐盈與成長的旅程,誰來為他們護航很關鍵,尤其是個性張揚與軟弱膽小共處的13~14歲懵懂少年,極易誤入道德、情感的危險區域。創建班級法庭,基于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賦予其不同的角色。用角色分明的團隊力量約束行為,調節關系,制衡發展,有效杜絕個體的不良生長。班級法庭,如捍衛著紫禁城的護城河,消除了城墻的阻隔與圍堵,卸下了柵欄的僵硬與無情,循著自然韻律,守護著屬于孩子自己的家園與天地,卻能與外界渾然一體。班級法庭,是守護、潤澤耕耘文化的護城河,蜿蜒而美麗。
面對班級出現的欺凌跡象,我們成立班級法庭,專門解決班級糾紛等,委任最喜歡鬧事的張同學當庭長,因為約束住了張同學,就把控住了整個班級的大局勢。同時委任女生楊同學為審判長,防止張庭長“濫用職權”;大部分打鬧事件的參與者或好事者,都成為審判長、副審判長、審判員、助理審判員、調解員、書記員、檔案員。在角色賦予的擔當的約束下,他們不僅安分了,而且工作很主動,使得打鬧欺凌等現象失去生長的土壤。他們主動參與班級的日常管理,特別是課間活動的管理,如對學生扳手勁現場圍觀秩序的維護、對好動學生跳騎馬舞的勸阻,還有對班級里一些喜歡隨意動別人東西的學生的壞習慣的矯正與教導等,各種調解的過程都是強大的自我管理。安分之后的他們,很自然地走向了安靜,在自己的學業樂園里默默耕耘起來,進而在后續幾次學科統考中成績前進很大。顯然,班級法庭成了他們能夠在學習樂園中靜心耕耘的護城河!
方寸田園:耕耘文化的百草園
沒有經過精心安排的教室,是缺少文化意蘊的。教室的布置要有契合學生蓬勃朝氣的美學風格,比如在班級里擺放一些綠色植物,或者小金魚等動物,讓學生們能夠隨時看見生命的成長,與大自然保持聯系,感受自己以外的生命的呼吸。參照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筆者創建一門課程,調和自然與學堂之間的呼應關系,與學生一番討論,便孕生出了“方寸田園”進學堂的好主張。
毗鄰文化墻,面向后側窗,緊依內側墻,引進一張桌,聚“地”32盆,一人一田園,根據各自的喜歡,播種節令時蔬,或青菜或茄子或馬鈴薯或辣椒......田園盡融的班級時光,耕耘進了課堂。松土,播種,澆水,松土,觀賞,收獲,可謂種的是四季的菜,收獲的是歡喜與成長。“田間”勞作的旅途,有播種時的期待,有菜苗出土時的怦然心動,有幼苗長大時的欣慰,還有第一朵花的嬌媚,第一只果的甘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盡在這方寸的田間地頭盈生。摘菜、洗菜、下餃子或面條,自耕自種、自食其力的勞作融入當下的課堂生活,美味了舌尖,更滿足了少年那成長自強的心。“老師,這餃子我來下。我將來的理想職業,就是當一名廚師。”韓同學對“廚房活”十分感興趣,且與經常打瞌睡、發呆的課堂狀態形成鮮明的對比。“我將來也想當廚師,我喜歡這個職業,因為能烹飪出很多美味。”大個子王同學一聽有人當廚子,立即興奮地湊了過來。“我喜歡修汽車。”一向不太愛說話的錢同學,不知何時站到我們身邊,且忍不住插起了話。“你喜歡修汽車?很好啊,將來開一家4S店,那時我的車就交給你打理啦!”鼓勵學生,總不忘抓住一閃即逝的好時機,尤其是當他們的夢想直抵現實的彼岸時。
?女生楊同學也悄然走近我們的閑聊世界,難以抑制內心的喜悅,即興抒情起來:“走近生機蓬勃的方寸田園,我仿佛看到了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還聽到蟬的高歌,油蛉的低吟......”方寸盆田,就這樣成了耕耘文化的百草園,其實在我看來,更象百草原......
才藝坊:耕耘文化的咖啡屋
32名意氣風發的少年,有著迥然不同的個性,或內斂或外向,但都有著朦朧浪漫的夢想,還有各自的雛鷹模樣!如女生朱穎的設計與書法別具一格,女生周嫻的書寫端莊秀美,男生王飛的窗花剪裁班級一絕,絕大部分學生對歌詞詩賦興趣盎然,不少學生的管理才華與主持風格蓄勢待發,還有魅力絲網花的能工巧匠、烘焙美食的廚娘風范、野炊生活的獨立逍遙,無不在拍打著歡樂的浪花......成立才藝坊,讓特長與夢想起航與暢行,成為班級的共識。
基于設計的朱穎工作室、基于文藝的周嫻工作室,基于窗花剪裁的王飛工作室,基于體育的朱毅卿工作室,基于廚藝的韓寧生工作室,基于維修的苗威野工作室......才藝坊的繽彩紛呈,不僅稀釋了初中學習的枯燥乏味,還有效緩解了青春期的躁動叛逆帶來的愁痛,學習滯后引發的消極成長,最重要的是為十三四歲少年撐起夢想生活的天堂。小資情調的巧然設計,才情詩意的小橋流水,獨具匠心的精美剪裁,清透歌聲里的青春情懷,廚藝里的細節溫情,無不在潤澤著少年的成長與勃發,還有初中生活中那抹苦盡香來的咖啡味。才藝坊,耕耘文化的咖啡屋,名副其實!
行走在完美教室締造的旅程,耕耘班的師生步履鏗鏘,一路輕盈,五味調和的生態,不斷推陳出新。靜享耕耘沉淀出的盈盈幸福,靜守田園賦予的美好心境!用樸實的耕耘行動開辟一片疆土,我們會一如既往,執著向前......
(饒賽華,南京市棲霞區教師發展中心)
責任編輯:賈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