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學梅 劉艷芳
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據最新數據統計,蔬菜已成為我國第一大農作物,19%的種植面積(約3億畝),可產生2萬億元(40%農業種植產值),是對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貢獻最大的種植業,約帶動1億從業人員,蔬菜產業為農民增收2000元/年/人。在廣東,海豐縣蔬菜產業園代表著廣東蔬菜產業發展的特色模式和亮點。
那么,海豐縣蔬菜產業園如何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發揮科技賦能的力量來帶動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此,筆者從多個角度來探索這條依托“互聯網+4.0”技術引領智能化轉型示范發展之路。
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為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海豐縣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是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以古論今,海豐縣取義于“南海物豐”,是全省重要的糧食大縣、蔬菜生產基地縣,農業戰略地位重要。早在2017年,全縣已實現農業總產值66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716元。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87.83萬畝,其中蔬菜面積27.45萬畝,總產48.16萬噸。據了解,種植基地面積2千畝以上的協興、合利、阿旺、陸港、海亮等五大供港蔬菜種植基地,合計面積達到2萬多畝,年供應香港及部分珠三角地區的蔬菜總量達6萬多噸,且絕大部分是供港的免檢產品。陸港種植規模1.6萬畝,潤生源種植規模2000畝以下,這兩家既是供應港澳及深圳、東莞的主要基地,又是廣東省首批農業公園,海亮基地設施大棚面積上千畝,是廣東省最大的設施蔬菜大棚生產基地。
2018年,作為第一批入圍的廣東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海豐蔬菜產業園是全縣蔬菜產業核心優勢產區。該產業園是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菜籃子”產品生產、加工和集散基地,也是重要的農業科研教學實習基地。產業園建設將進一步優化“菜籃子”功能,提升“雙創”孵化水平,為周邊科研院校、高新企業提供農業創新創業的優質平臺,更好地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的農業高新技術和產業轉移,促進區域農業協同發展。
截至目前,針對加快產業園建設運營機制創新,海豐縣人民政府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導,市場主體、多方參與,農民受益”的產業園開發運營管理機制,并聚集了一批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目前已經培育各類家庭農場11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181家,其中,示范家庭農場與市級以上示范合作社分別為25家和26家,包括省級示范社5家,合作社入社率達75%。在蔬菜全產業鏈發展帶動下,產業園內規模以上龍頭企業共有25家,其中,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7家,建成涵蓋標準化生產基地、產后初加工、冷鏈倉儲物流等一批產業集群,形成了以政府為引導、多種社會主體積極參與的發展格局。
科技賦能蔬菜產業
2022年3月初,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舉行發布會正式發布“2022年廣東省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并介紹近年來全省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推廣應用的相關情況。據介紹,到2021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1.3%。科技已成為全省農業農村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引領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保護生態環境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會上,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何秀古表示,在農業農村部和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指導支持下,廣東省農科院和海豐縣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全國農業現代化科技先行縣,在海豐引進了12個水稻品種進行試種,篩選并推廣最適合在海豐種植的3個主導品種,市場每公斤售價提高4塊錢以上,并且市場供不應求,農民種植水稻每畝增收300多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另外在茶葉、荔枝、蔬菜等海豐特色產業,都實現了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全覆蓋,海豐農產品正逐步實現優種優技、優質優價。
“蔬菜質量安全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蔬菜生產正由過去的重視單產、總產和品種多樣,轉向重視品質、專用營養價值和無公害生產。”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謝大森認為,未來十年,我國蔬菜產業將從穩定種植面積、加強集約化育苗建設、開展標準園創建、加快選育新品種、促進產銷銜接等五方面采取措施,促進生產穩定發展。蔬菜產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是提高農民收益的重要渠道。
海豐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目前,海豐縣蔬菜產業園依托產業園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以及主要龍頭企業的資源網絡優勢,整合現有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以及環保部門土壤、大氣、水、生態等監測網絡等資源,推進部門之間資源互補、共建共享,加強大數據平臺研發。并與大數據平臺企業合作,搭建立足粵港澳大灣區腹地農業資源環境與蔬菜供應能力、面向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市場消費的農業“云平臺”。基于數據采集、處理儲存、應用分析三級架構,提高蔬菜產業大數據的收集、存儲和分析技術研發能力,建立反應靈敏、標準明確、運行高效的產業信息服務體系,實現不同主體間產業信息收集、整理、預測、分析以及發布的有效傳遞和互聯互通。
同時,充分發揮“云平臺”的預警指導功能,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蔬菜市場監測預警,對大灣區蔬菜生產、市場運行、消費需求、進出口貿易情況等全產業鏈信息數據進行有效的采集、處理、分析和發布,強化數據快速采集、數據關聯分析預測、預警模型建立、預警多維模擬和可視化等功能,大幅度提高蔬菜產業監測預警的準確性。
建設蔬菜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近年來,海豐利用區位優勢,發揮融入大灣區“橋頭堡”和對接先行示范區“主陣地”作用,創造條件與合作區同臺競技、錯位發展、借力提升,著力打造“雙區”產業轉移重要承接地、拓展區,努力實現跨越發展的新目標,奮力開創海豐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現在的海豐經濟增長持續,群眾安居樂業,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23AD7249-C60C-4AF5-A6DB-7A611389ACB2
據介紹,海豐縣是農業大縣,蔬菜省級農業現代產業園在全縣農業經濟社會發展中居于重要位置。截至目前,園內12家實施主體項目建設基本完成,累計投入資金23034.65萬元,蔬菜種植面積15.4萬畝,產值達到11.25億元。
海豐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海豐蔬菜農業現代產業園自創建以來主要在五個方面獲得較大突破。
一是領導重視程度有新的突破。成立專門機構,設立產業園管理辦公室,建立起多個分工明確的工作小組,具體負責園區綜合協調、生產指導、品牌培育、科研推廣、加工流通、資金使用等方面事務。
二是科技支撐有新的突破。海豐縣與廣東省農科院等科研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由科研機構指導產業園建設,協助制定產業園建設規劃、實施方案,確保產業園在建設過程中不漏項,不缺項。同時建立院(校)企合作機制,加強科研孵化。
三是農業品牌知名度有新的突破。針對農產品質優品牌差的問題,2019年11月,海豐縣召開了稻米暨農業產業發展大會,參與第十七屆農交會,讓全國人民看到了海豐人的特色優質農產品。著力打造“合利園”菜心、芥蘭,虎噉金針菜、梅隴蓮藕等品牌。
四是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有新的突破。引領企業、專業合作社,從微信朋友圈、微商平臺,到自主研發電商APP,搭建起農業電商平臺框架,拓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發展了訂單農業的發展模式。
五是完善聯農機制構建有新的突破。結合企業扶貧,充分發揮企業聯農帶農機制。通過完善“園區+企業+合作社+農戶”、“園區+集體+農戶”等經營方式,以及建立農戶資金入股、土地入園、土地流轉、產品訂單銷售等方式,帶動農戶數4400戶,園區內農民人均可支配現金收入22642元,高于全縣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
關于海豐蔬菜農業現代產業園的未來發展規劃,海豐縣委縣政府對做大做強蔬菜優勢特色主導產業進行系統規劃,將主要從五個方向著力。一是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建設鄉村產業興旺引領區。二是促進生產要素集聚,建設現代技術與裝備集成區。三是推進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發展,建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區。四是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建設新型經營主體創業創新孵化區。五是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建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海豐縣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海豐縣將以傳統及現代的名優特蔬菜產品為基礎,通過達到“標準化、產業化、特色化、生態化、品牌化”要求,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構建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利益機制,成為面向珠港澳、輻射全國的優質蔬菜產品供應保障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區和產業扶貧示范區。23AD7249-C60C-4AF5-A6DB-7A611389AC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