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勇,王雨虹
(玉溪市第二人民醫院 精神科,云南 玉溪 653100)
近年來,青少年抑郁癥的發病率持續增高,雖然青少年抑郁癥的治療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即使是最好的治療方法也只能達到 50%~70% 的治愈率,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1]。臨床上治療抑郁癥的手段十分多樣,如藥物療法、心理干預法、繪畫法、藥物聯合繪畫法等[2-4],但多是從外在因素入手,很少從青少年自身出發去進行治療。內觀療法注重患者自身的感受,是一種從患者自身出發進行治療的新興手段,現已在精神疾病治療,特別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選取本院確診并接受治療的部分青少年抑郁癥患者,進行藥物聯合內觀療法,觀察其效果,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納入了2020年3月-2021年5月在本院確診的48例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抑郁癥的診斷標準(見《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法與診斷標準》[5])。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13~16歲;(2)監護人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過嚴重自殺行為;(2)無法配合治療者;(3)伴有其他疾病;(4)有其他精神障礙。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組,每組24例患者。對照組有男生14例,女生10例,平均年齡(15.64±1.13)歲;觀察組患者有男生11例,女生13例,平均年齡(15.81±1.08)歲。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采取常規治療方法,即口服抗抑郁藥物舍曲林8周,50 mg/d。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14 d的基礎上實施內觀療法。內觀療法是指在封閉內觀室由治療師進行集中內觀治療,由圍繞“他人給我做的事情”、“我給他人做的事情”、“我給他人帶來的麻煩”3個問題,讓患者展開回憶。每隔1~2 h,由內觀治療師對患者進行3~5 min咨詢及指導。實施內觀療法的詳細步驟如下: (1)導入期(內觀活動前期);(2)進展階段(開展正規的內觀活動, 深入內觀);(3)洞察和轉換期(非理性認知的發現與轉換);(4)結束期(總結)[6]。連續治療5 d,7 h/d,共治療12周。
入院前及內觀治療結束后檢測患者的以下指標:
(1)評估患者的抑郁程度:采用HAMD-24量表進行,共24項5 級評分法。0、1、2、3、4分別表示無抑郁癥狀、輕度抑郁、中度抑郁、重度抑郁、極重度抑郁。評分越高,患者的抑郁程度越重[7]。
(2)評估患者的焦慮程度: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親子關系診斷量表(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est,PCRT)評估[8]。該量表有20項內容4級評分,總分越高表示焦慮癥狀越嚴重。
(3)評估患者的生存質量: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評定量表(WHOQOL)進行,總分100分,分數越高生存質量越好[9]。
(4)評估患者與家人的親密度:利用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Evaluation Scale-II China Version,FACES II-CV)進行,共30個條目5級評分,評估內容包括家庭親密度和家庭適應性,實際感受與理想狀況得分之差的絕對值表示對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的不滿意程度,差異越大,不滿意程度越大[10]。
(5)觀察藥物聯合如內觀療法的臨床療效,采用臨床療效總評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8級評分法,通過患者的嚴重程度判斷分值在0~7分,分值越高,療效越差[11]。
數據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用平均數±標準差和百分數(%)表示,并分別采用t檢驗和卡方檢驗進行組間差異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患者的抑郁、焦慮程度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的HAMD-24評分和SAS評分均無顯著差異(P>0.05),而治療后,2組患者的兩項評分均顯著顯著降低,但觀察組的降低程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抑郁、焦慮程度比較分)
經治療后,2組患者的生存質量比較,觀察組患者的WHOQOL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患者的生存質量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生存質量分)
PCRT 評分結果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對照組親子關系量表各項得分均無明顯改變(P>0.05),而觀察組親子關系診斷量表中各項得分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分)
經治療后,各時間節點觀察組的CG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12周后的CG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
抑郁癥是最普遍的精神病疾病之一,是一種使人衰弱的慢性疾病,影響12%~25%的青少年[12-14],會導致情緒痛苦以及社交和教育功能障礙[15],且通常從青少年開始。隨著青少年抑郁癥的持續增加,青少年抑郁癥的發病率尤其令人擔憂[16],對青少年抑郁癥的充分評估和治療的擔憂是兒科心理健康關注的重點。
鑒于青少年群體的特殊性,其治療也必須十分謹慎。當前,臨床上最常用的治療青少年抑郁癥的手段仍然是藥物治療,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17]。舍曲林目前是唯一被國際認證的用于青少年抑郁人群的治療藥物。除此之外,許多非藥物療法,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等,也逐漸應用于臨床,且取得了一定的療效[3]。內觀療法是一種起源于日本的結構化自我反思方法[18],已被證明可以短期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社會功能。個人可以通過自我導向的認知練習來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和行為的基本原則與中國人的世界觀是一致的,因此這種療法在中國的臨床環境中越來越受歡迎[19]。
本研究采用藥物治療聯合內觀療法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進行了治療,并與常規治療患者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藥物治療聯合內觀療法可顯著改善青少年抑郁癥狀,從而提高其生存質量,是一種有效治療抑郁癥的方法。另外,青少年抑郁患者家庭往往會出現不良的親子關系,研究證實內觀療法可顯著改善青少年抑郁患者的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20],因而,可應用在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的治療上。本研究評估了藥物聯合如內觀療法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家庭親密度的作用,經藥物聯合內觀療法治療后,患者的WHOQOL評分顯著優于治療前,說明該法臨床療效好,值得進一步推廣。
綜上所述,藥物聯合內觀療法可有效緩解青少年抑郁癥狀,降低其焦慮程度,改善其生存質量,增加其與家庭的親密度,臨床療效顯著,因而可以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