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人民醫院 麻醉科,河南 洛陽 471900)
肋骨骨折是外界暴力因素直接作用于肋骨處,導致肋骨受壓過大斷裂后發生的骨科常見疾病,患者以胸痛為主要表現,并且疼痛程度會在咳嗽、深呼吸時加重[1]。目前,醫護人員主要通過手術治療的方式為肋骨骨折患者改善病情,術中實施全麻雖然能夠發揮麻醉效果,減輕患者的疼痛感,但經過觀察發現術后鎮痛效果欠佳,部分患者甚至發生并發癥,如硬膜外血腫與氣胸等。超聲引導胸椎旁神經阻滯是在患者椎旁間隙處注射局麻藥物,以此阻滯多節段軀體及交感神經,為手術操作的開展創造條件[2]?;诖?,本文就肋骨骨折患者行超聲引導胸椎旁神經阻滯處理的效果展開分析,現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80例行肋骨骨折手術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選患者均于2019年5月-2021年2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治療,根據不同的麻醉方式進行分組,即接受全麻的4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在全麻誘導后實施超聲引導胸椎旁神經阻滯的4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25~60歲,均值(45.95±3.72)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5例,跌倒10例,高空墜落15例。觀察組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齡:25~61歲,均值(45.36±3.31)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9例,跌倒9例,高空墜落12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患者接受全麻,方法:術前為患者靜脈注射0.25 mg/kg順式阿曲庫銨、0.5μg/kg舒芬太尼、2.5 mg/kg丙泊酚,觀察患者注射后情況,待其肌肉松弛后開展氣管插管處理,視實際情況予以患者吸入性七氟醚,并泵注20 mL/h丙泊酚維持麻醉效果,術中必要情況下為患者推注10 μg舒芬太尼。
觀察組患者在全麻誘導后實施超聲引導胸椎旁神經阻滯,儀器使用CX-50型便攜式超聲儀,探頭頻率為2~5 MHz,方法:對患者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在其胸椎棘突間放置低頻凸陣探頭,保證探頭一端位于脊柱正中線,與患者脊柱方向處于垂直位。超聲圖像在正常情況下會顯示患者橫突、關節突及棘突,待3個高回聲聲影顯示后,向頭端移動探頭,與橫突錯開,向胸椎旁間隙移動,在超聲引導下緩慢進針;觀察回抽后情況,若無血液即可在胸椎旁間隙注射0.5羅哌卡因,必要情況下可將15mL羅哌卡因注射于各胸椎旁以獲得神經阻滯的效果。
(1)記錄2組切皮前5 min、切皮后5 min HR與平均動脈壓(mean arteny pressure,MAP)變化情況;(2)評估2組靜息、活動狀態下術后1 h、12 h與24 h的疼痛程度,評估工具為VAS評分,總分為10分,患者得分越高表明其疼痛程度越嚴重。

切皮前5 min,2組HR、MAP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切皮后5 min,觀察組以上2個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比2組HR與
對比2組靜息、活動狀態下不同時間(術后1 h、12 h、24 h)的VAS評分,發現觀察組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對比2組不同狀態下不同時間VAS評分分)
肋骨骨折手術雖然能夠糾正患者骨折部位,但手術具有創傷性,加之手術操作會引發劇烈的疼痛,易導致患者產生抗拒情緒,甚至會對其術后通氣功能構成影響[3]。此外,患者行肋骨骨折手術治療后,劇烈的切口疼痛會阻礙呼吸運動功能,增加術后并發癥(呼吸道感染與肺不張等)的發生率。故需要在手術治療時實施安全有效的麻醉,降低其應激反應及疼痛程度。
隨著麻醉技術的成熟與發展,超聲引導胸椎旁神經阻滯逐漸在臨床手術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4]。與全麻區別在于,通過超聲引導進行胸椎旁神經阻滯的優勢在于定位準確、操作安全,并不會對患者呼吸及循環系統產生較大影響,可維持麻醉深度,保證手術順利完成[5]。結合本研究結果:觀察組切皮后5 min的HR與MRP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在靜息與活動狀態下術后1 h、12 h與24 h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認為,人體胸椎旁間隙橫軸位以三角形為主要表現,麻醉實施過程中應用超聲引導及平面進針技術,有助于準確、全面觀察針尖位置,對藥物分布與擴張情況進行分析,避免針尖誤傷患者其它組織而加重疼痛感。超聲引導胸椎旁神經阻滯處理是在患者胸椎旁注射藥物,通過這種方式對交感神經組織、多個節段軀體進行阻滯,其具備的定位準確與鎮痛理想等優勢能夠維持患者生命體征與血流動力學水平,減輕手術應激反應,對中樞神經敏化形成進行抑制,從而阻斷中樞傳導過程,避免患者產生痛覺。
綜上所述,為肋骨骨折手術患者行超聲引導胸椎旁神經阻滯處理,能減少術中舒芬太尼用量,并且患者術中生命體征穩定,減輕了患者術后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