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縣農業農村局(415799) 張韜略

2020年,桃源縣被列為中央財政支持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在秸稈治理問題上,桃源縣始終采用“以疏治堵,以用促禁”的工作方針,根據縣域資源類型、分布特點、基礎條件,以切實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為總體目標,緊緊圍繞提升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和提升耕地質量為中心任務,在大力宣傳秸稈禁燒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秸稈綜合利用新模式,為秸稈資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保障。
為準確掌握農作物秸稈產生與利用情況,桃源縣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管理站牽頭,建立年度秸稈產生量、利用量臺賬,開展農戶秸稈利用情況等基礎數據調查,推廣秸稈數據共享平臺,確保桃源縣農作物秸稈資源臺賬數據填報準確。桃源縣以秸稈收儲運信息服務平臺為總控中心,分散建立多個秸稈收儲運點,構建完善的秸稈收儲運網絡。此外,桃源縣成立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小組,為全縣秸稈綜合利用提供技術支撐、技術咨詢和培訓服務。
為有效解決鄉鎮(街道)秸稈綜合利用的問題,桃源縣積極構建秸稈收儲運體系。一是對開展秸稈收儲運和綜合利用服務的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經營主體,給予財政補貼支持,為秸稈資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保障。二是在現有秸稈收儲運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13個鄉鎮(街道)的收儲運點建設,滿足鄉鎮(街道)秸稈收集、儲存、打包、轉運的需求。目前,桃源縣秸稈收儲運點基本輻射全域范圍。
秸稈中含有的氮、磷、鉀、鎂、鈣、硫等元素是農作物生長必需的主要營養元素,秸稈中有機質含量為15%左右。秸稈還田有利于在土地內形成新鮮腐殖質,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強土壤的通透性。2020年以來,桃源縣結合秸稈綜合利用的特質和當地縣域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創新性地研發出集“水稻收割+稻草粉碎+稻草拋撒+噴灑腐稈劑+撒播紫云英種子”五位一體的綠肥輕簡生產模式,在全縣范圍內推廣近萬次。該模式主要利用一套新型的秸稈綜合利用裝置,包括水稻收割機、秸稈粉碎機、紫云英種子撒播機以及儲腐稈劑箱。該模式有三大特點:一是在水稻收割機上安裝腐稈劑噴灑裝置和秸稈粉碎裝置,不僅有利于秸稈還田,而且能防止農業機械對土地的多次碾壓,噴灑出的霧狀腐稈劑均勻且與稻草的黏合度好,促進了秸稈的腐解,為紫云英的出苗提供覆蓋和為后期生長提供養分;二是通過在噴灑管的兩側布置擋風板,降低了環境中的風流對噴嘴噴出腐稈劑時的影響,防止腐稈劑在風流作用下沿著噴灑管長度方向飄散,有利于提高腐稈劑噴灑的均勻性及與稻草的粘合效果;三是通過調整使支板放置在擋風板不同位置處的限位框內,可以根據現場情況調整擋風板的高度,使紫云英種子能夠均勻撒播在地上,粉碎的稻草能夠均勻覆蓋種子,為出苗提供保溫、遮陰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