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濁

我們之間總像是隔著什么沒法輕易戳破的東西。或許就是這種東西,讓很多很美好的友誼,隨著長大漸漸變得別扭了。
朋友C,是我的初中同學。在某天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們遇到了彼此,才發現我們兩個人的家在同一條街上,相距只有三百多米。那是青春期剛剛到來的時候,我漸漸開始構筑自己不成熟的價值觀,很多心里話都不太愿意和父母說起。在學校,由于繁重的學業,我也沒有機會去說這些矯情的話。于是,在學校與家庭的間隙,放學路上完全屬于自己的半個小時,心扉便不需要人去敲,自然而然就向對方打開了。
有一次放學路上,我看到當時暗戀的女生上了一輛公交車。如果乘那輛車坐兩站,再稍微繞一點兒路,我也可以到家,還能與那個女生共處一個空間好幾分鐘。我心動了。C也看到了那個女生,并且看出了我的心思。
“走!”他說完,拉著我朝公交車跑去,卻還是慢了一步,車開走了。那就算了吧。我放慢步子,但C扯著我的胳膊,沿著公交車行進的路線奔跑起來,跑了足足一站路,還是沒有追上。停下來時,C狂笑不止。我仔細一看,才發現他運動鞋的鞋底中途跑掉了,卻沒有停下來。
“你是不是傻!”我罵他。心里卻在那一瞬間認定,我要和這個人做一輩子好朋友。只是那時候,我對“一輩子”這個時間單位,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概念。
后來我們升學,去了不同的學校,選了不同的專業,中途我還搬了一次家,我們兩家間距離再也不是走路就可以到達的了。而兩個男生之間,也很難隔三差五地聊天,我們之間的聯系,只限于他夜里喝醉,打電話給我回憶從前多美好,而我因為睡眠被打斷,不耐煩地臭罵他,卻舍不得掛電話。
我依然在心里把他當做最好的朋友,只是時間太久,交集太少,我擔心對方對我的改變有所改變,但也不知道如何表達是好。我們之間總像是隔著什么沒法輕易戳破的東西。或許就是這種東西,讓很多很美好的友誼,隨著長大漸漸變得別扭了。如何面對這種隔閡,直接決定了舊時的好友,是否還能像以前一樣親密無間。
我重溫韓劇《請回答1988》,想看成年后的雙門洞小伙伴們,是怎么面對兒時的友誼的。
阿澤從小就是雙門洞的驕傲,他是圍棋天才,韓國的大名人。在外,他永遠被閃光燈環繞,但在小伙伴們面前,他只是個笨手笨腳,需要人照顧的弟弟。20多歲時,他們各自進入了不同的行業,在各自的領域里深造,很少再有時間回到雙門洞聚會了。然而,每年阿澤生日時,不管多忙,他們都會回來,在阿澤的房間,或者娃娃魚的飯店,一起喝上幾瓶酒,洗去生疏,打開話匣,聊聊最近的生活。
許久沒見后,彼此難免會有些許生疏,不像以前那樣瘋瘋癲癲,也不會隨口互懟了,但幾杯酒下肚,一下子把他們拉回了十幾歲的時光。而我和C的友誼,也是如此。每次我感到生疏時,就回家找他一起喝酒,飯桌上的兩人,又可以說出平時難以啟齒的矯情話,可以再次不顧身人的眼光,嬉戲打鬧起來。
小時候和朋友們在一起時,分半包干脆面,掰半截老冰棍給對方,就是關系鐵的最好表現。長大以后,我們很難再像從前那樣,篤定這份友誼沒有在對方心里變形。而“我到底是不是你最好的朋友”這樣的矯情話,也很難再那么容易地講出口。只能接著幾分醉意,說出自己的真心話。
從半包干脆面到一杯酒,是朋友之間共同的成長。只是世事變遷,再篤定的友誼,也需要時時溫習。
翁德林摘自《時代青年·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