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直

2021年10月25日,“致力改善電競從業人員待遇及振興電競產業”的主題座談會在韓國首爾舉行。會議上一個重點被討論的話題即是如何解決俱樂部普遍虧損的困境。
2021年大部分韓國電競俱樂部的營收都在10億韓元以下,運營電競俱樂部的平均開支是35-46億韓元,簡而言之,至少虧損了20億韓元。
而且,即便考慮到市場增長與潛在投資,收入的增長還是追不上成本的攀升。
在這樣的背景下,會議結束兩天后,傳出了LCK聯賽要推行工資帽制度的消息。
消息傳出后,很多人都調侃:“又將有大批韓國選手被其它賽區挖走。”
短期內,這可能是一個可以被直接觀測的現象,但長期來看,LCK推行工資帽制度反而顯示出了韓國整個電競產業的底氣。
過往,我們曾無數次提到過韓國賽區的系統性優勢:韓國賽區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持續產出一流或超一流賽訓人員的賽區。
不管是LCK的工資帽,還是LPL去年提到的財務公平計劃,本質上都是一個東西。
關于工資帽我們之前討論過,工資帽的本意并非限制薪資,而是要讓薪資的成本和整體的收入構成一個約定俗成的比例。一方面,這讓整個聯盟的經濟賬可以被計算,另一方面,也可以約束在選手投資上的軍備競賽。
關于選手的軍備競賽,相信LPL賽區的觀眾并不陌生。2016年的時候,為了應對韓援昂貴的身價,俱樂部不得不選擇和直播平臺捆綁,一同負擔。
而近幾年,在選手上大手筆投資的舉動逐漸開始出現在其它賽區。比如Perkz三年1195萬美元的合同,或者是TSM給SwordArt開出的300萬美元的年薪。
實際上,在成熟的賽區里,韓國賽區在忍受著選手外流陣痛的同時,確實是最后一個在經營上叫苦的賽區。
早在2017年,歐洲賽區就有俱樂部因為經營不善意欲退出,最后逼得拳頭不得不啟動整個賽區的聯盟化來獲取應對改善的時間。
對韓國賽區而言,ShowMaker、Chovy、小呂布等一系列新人的涌現意味著,韓國已經度過了那個“被挖空”的尷尬期。但過去幾年里,韓國賽區確實被逼著大幅提升了薪資標準。
而當下也許是推行工資帽制度,改善整個賽區經營狀況的最佳時期。
去年的時候,在談及LPL的財務公平計劃時,我們曾經提到,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工資帽制度適不適合電競,而在于這個制度能否推行起來。
一年過去了,結果怎樣,相信俱樂部們都心知肚明。
但在韓國賽區,可以看到,除了T1之外,大部分俱樂部都因為虧損不得不接受工資帽制度。
如果能走過這最關鍵的一步,后面的事情都好解決。推行工資帽制度不太會影響到現有的薪資分布,也就不太會影響到中下層選手,也就對整個青訓體系不太會有太大的影響。
至于奪冠之后,頂級選手轉會的事情,從近幾年的情況看,一個是選手本身是否愿意轉會,比如ShowMaker,就沒有選擇奪冠之后轉會。說不定在他們眼里:“如果我能在韓國賽區再拿一個冠軍,何必去其它賽區擺爛呢?”真到了那個時候,轉出來的也都是一些過了巔峰期的老兵。

其次,即便是選手奪冠之后轉會了,只要青訓體系正常運作,那么就會有源源不斷的ShowMaker出來。最后的情況很可能是,人走了,但冠軍依然留在了韓國賽區。
而且,韓國的俱樂部們難道不知道強行推行工資帽會導致選手外流么?很明顯不可能。但和選手外流相比,韓國可能更怕電競產業整體倒塌。
事實上,這并非沒有發生過。
如果談及韓國的電競發展歷史,可能2016年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在這一年,韓國諸多企業解散了旗下的星際爭霸2分部,這意味著,韓國電競“舉國體制”的瓦解。面對隨之而來的市場化,始終不肯過高投入讓韓國在英雄聯盟項目上差點吃了大虧。
其實從2015年開始,因為大量優秀的選手外流,韓國的統治地位就搖搖欲墜。之后的幾年里,韓國隊伍在全球總決賽上的表演有目共睹,不僅不敵LPL賽區,甚至連歐美賽區的老哥都招架不住。
事實上,英雄聯盟作為全球化最成功的電競項目,選手在不同賽區之間自由流動是最明顯的標志。
只不過,過去十年里,這種流動大多是單向的,即韓國賽區的選手不斷外流。就算是考慮到ShowMaker、Chovy、小呂布等一系列新人的崛起,在過渡期,韓國依然要面臨無人可用的局面。
因此,LCK強行推行工資帽制度可能會帶來一段時間賽區實力顯著被削弱,但從長遠看,這種舉動無疑帶著快刀斬亂麻的勇氣。
只要拳頭不放棄對英雄聯盟項目的投入與推動,如果能利用工資帽扭轉俱樂部們的生存狀態,確保星際爭霸2的悲劇不會再次上演,等回到了平穩期,韓國賽區的系統性優勢就會再次被放大。
連續九年,全球總決賽冠軍隊伍的中單都是韓國選手,如果EDG不能奪冠,那么冠軍隊伍的上單也都是韓國選手。
這可能就是韓國賽區推行工資帽制度背后的勇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