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喚醒民眾”: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是如何動員群眾的?

2022-04-29 07:47:44楊紅運
文史雜志 2022年3期

楊紅運

摘? ?要: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離不開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在思想啟蒙荒野上的辛勤耕耘。為了使共產主義運動從“三五文人的運動”轉變為“勞工階級的運動”,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以筆為戎,創辦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報刊,大力宣傳“勞工神圣”,為工農群眾發聲。他們通過工人夜校、補習學校、識字班等深入群眾,幫助群眾識字,從中發展積極分子,凝聚革命力量。他們身體力行,不顧個人安危,領導群眾向腐惡勢力宣戰,竭力使“麻木不仁的社會鬧起來”,讓革命的萌芽在中國大地上破土而出。

關鍵詞:喚醒民眾;共產主義知識分子;階級覺悟;建黨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回顧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主要不是由工人運動直接推動而是由先進知識分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和理論教育活動直接推動的,這是中國共產黨創建史的一個重要特點。[1]然而,如何使共產主義運動從“三五文人的運動”轉變為“勞工階級的運動”,使“少數人研究主義的團體”轉變為“群眾的行動的政黨”,離不開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艱苦卓絕的群眾動員。他們認識到“當這大多數未覺悟之先,少數覺悟者,不得不先盡傳播醞釀的責任。一俟時機成熟,我們的理想自能一蹴而就”[2],故“中國還是要革命,要打倒列強,要除軍閥,要建立民主制度……要喚醒民眾”[3]。“我們總要盡量的利用機會,扶植群眾,喚醒群眾,指導群眾,以預備或實現各種有效力的反抗運動。”[4]為此,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猶如“普羅米修斯式的播火者”,通過創辦報刊、開辦學校和進工廠做工等多種方式在黑暗的中國大地上點燃了馬克思主義的火種,播撒下共產主義的種子。

工人的喉舌

正如列寧所說“報刊是集體的組織者”,報刊是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積極參與者。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認為“將圖國民之事業,不可不圖國民之輿論”,報刊應為多數人的自由和幸福而發聲,即為社會主義政治服務。[5]為了幫助群眾提高思想覺悟和組織程度,旗幟鮮明地宣傳“勞工神圣”,“促一般勞動者的覺悟,好向光明的路上去尋人的生活”,[6]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創辦了一批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的進步報刊。刊物以《新青年》《每周評論》《星期評論》《湘江評論》《浙江新潮》《建設》《勞動界》《勞動音》《濟南勞動周刊》等為代表,報紙以上海的《民國日報》《時事新聞》以及《湖南通俗報》等為代表。

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繼承了傳統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拯萬民于水深火熱”的優良傳統,認為“最大的覺悟”在于“我們(先進知識分子)是中國唯一可靠的救星”[7]了,故他們用激昂、通俗的文字寫下自己肩負的思想啟蒙和社會改造的重任,如毛澤東在《湘江評論》的發刊詞中講道:“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鄧中夏在《勞動音》的發刊詞稱,要“解決這不公平的事情”和“共同去干社會改造的事情”,“我們出版這個《勞動音》,來提倡那神圣的‘勞動主義,以促世界文明的進步,增進人生的幸福”。[8]李漢俊在《勞動界》的發刊詞中講道:“我們印這個報,就是要教我們中國工人曉得他們應該曉得的事情。”俞秀松在《浙江新潮》的發刊詞中講道:“凡知識階級里面覺悟的人,應該打破‘知識階級的觀念,投身于勞動界中,和勞動者聯合一致。”[9]

這些知識分子不僅仰望星空,也腳踏實地。他們以筆為戎,積極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討論中國社會問題的具體解決方案。該時期《新青年》雜志刊發了反映上海、北京、天津、唐山、武漢、長沙、南京等工人階級勞動狀況的調查報告,刊登了專門征集來的12位工人的題詞。強調要成為“階級戰爭的工具”的《勞動音》雜志,用大量篇幅反映工人的悲慘生活和罷工消息,如在第一期上,以“礦局年利八倍于資本”“幾十分鐘內死工人五六百”“工人…一命值六十元”的醒目標題,報道了1920年10月唐山煤礦瓦斯爆炸,工人死亡五六百人的重大事故;第5期上報道了南京萬余機織工人搗毀省議會的情況,并指出了斗爭的目標和方法。[10]值得一提的是,身為中國最高學府的知名教授,李大釗、陳獨秀發表了一系列通俗文章,公開為長期被壓榨被侮辱的廣大工農群眾發聲,使得工農群眾受到極大震動。例如李大釗發表了《面包運動》《婦女解放與Democray》《妨害治安》《出賣官吏——蹂躪人格》《被裁的兵士》《“用民主義”》《青年厭世自殺問題》《五一勞動紀念日于現在中國勞動界的意義》等文章,并在《“五一”May Day運動史》中號召全國工人“起!起!!起!!!劬勞辛苦的工人!今天是你們覺醒的日子了!”[11]另外一名共產主義先驅陳獨秀在《新青年》“勞動節紀念號”上發表了《上海厚生紗廠湖南女工問題》一文,通過工資對比的形式通俗地解讀了深奧的剩余價值理論,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盡管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的宣傳重心是城市工人,但并不意味著他們不關注農村和農民,因為“中國農村的黑暗,算是達于極點。那些贓官、污吏、惡紳、劣董,專靠差役、土棍,作他們的爪牙,去魚肉那些老百姓”,“我們中國是一個農國,大多數的勞工階級就是那些農民。他們若是不解放,就是我們國民全體不解放。”[12]為此,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帶著很大的熱情來動員農民,1920年由何叔衡、謝覺哉等主辦的《湖南通俗報》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報經常刊登有關勞工神圣、婦女解放、文學革命、反對貪官污吏和反對吃人的封建禮教等通俗文章,積極傳播新知識、新思想。例如“新字課”欄主要借字義談政治,如“財主的斗,媒人的口”,下批:“斗本是人家常有的,為什么要說財主的斗呢?無非是說財主貪利的心過重,大斗量進,小斗量出。口本是人人都有的,為什么單說媒人的口呢?因為舊式婚姻全憑媒人說合,做父母的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媒人口里說得好,就結為親家。所以做媒人的,總是一味撒謊,滿口的假話。”再如“雌”字下注:“少數人爭‘雌雄,把小百姓弄得疲癮殘疾,這有什么道理?”“歹”字下注:“現在的官僚、政客,多半是歹人。”又如“諺語”欄目將“破鼓亂人打,墻倒眾人推”新解為“中國有鼓破墻倒的樣子,日本便是打鼓推墻的主使的人”。“兒歌”欄目編寫的一首歌這樣寫道:“牛兒瘦,馬兒肥,哥哥耕田沒飯吃,嫂嫂織布沒衣穿。沒飯吃,肚子餓,沒衣穿,房里坐。朱三公子來收租,嫂嫂忙向門后躲。”[13]

對于長期被壓榨、被侮辱的工農群眾來說,閱讀了陳獨秀、李大釗等知名教授為其發聲的通俗文章后,倍感親切溫暖,故紛紛為這些刊物“點贊”,如一位工人讀者給陳獨秀的信中寫道:“現在有了你們所刊行的‘勞動界,我們苦惱的工人,有話可以講了,有苦可以伸了,做我們工人的喉舌,救我們工人的明星呵!”[14]又如《湖南通俗報》的訂閱量從數百份激增到六七千份,不少中小學還將其作為課外必讀之物;何叔衡曾經任教過的寧鄉云山學校的學生幾乎人手一份。謝覺哉1921年6月12日日記記載:下午船山學社開游藝會,當場賣出《通俗報》800多張。[15]

沙漠里出現了綠洲

在現代社會中,組織傳播開展得如何,對組織既定目標的實現及其發展將產生直接影響。正因如此,先進知識分子認為“我們不是為了咬文嚼字才來辦讀書會,辦讀書會、學習革命理論,是為了救我們的國家,救被壓迫的勞動人民”[16]。他們非常重視馬克思主義研究團體、工人夜校、補習學校、識字班等組織在動員群眾中的作用。例如毛澤東在長沙創辦了“文化書社”,周恩來在天津組織“覺悟社”,惲代英在武漢創辦“利群書社”,王盡美在山東建立“勵新學會”等。此外,他們還在北京創辦了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在上海創辦了小沙渡工人半日學校,在廣州開辦了“機器工人夜校”等,并深入學校或識字班向工人宣傳革命道理。包惠僧后來回憶稱:“那樣的一個荒僻地方,辦了這樣的一個學校,好像是沙漠里出現了綠洲,大家都覺得新奇,粵漢鐵路的員工,大部分的人同這個學校發生了聯系。”[17]

當然,“沙漠里出現了綠洲”的奇跡出現,離不開先進知識分子在思想啟蒙荒野上的辛勤耕耘。他們通過同鄉、同學或親戚等爭取上層開明人士的支持,以減少外來的重重阻力。例如董必武、張國恩等在創辦武漢中學時,為了便于立案,聘任政治色彩不濃、曾在中華大學任教的劉覺民為校長;[18]毛澤東、何叔衡為了解決文化書社的籌辦資金,親自拜訪了思想較為開明的長沙縣長姜濟寰,并爭取了省商會會長左學謙和教育界朱劍凡、易培基等知名人士等人的支持;[19]王盡美等創辦《濟南勞動周刊》時,爭取到較為開明的山東省議會副議長張公制的支持。

更為重要的是,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深信“最苦痛最悲慘的人,恐怕就是這些勞動的人”,“我們不能從苦痛里救出他們,還有誰可能救出他們,肯救出他們”。[20]于是,他們脫下了長袍,穿上了勞動者的服裝,學習勞動者的語言,幫助其識字,極力與勞動階級打成一片,使其認識到“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貴重”“只有做工的是臺柱子”,進而尋求“待遇改良”和“管理權”。[21]一方面,他們極力向群眾揭露階級剝削和壓迫帶給人們的痛苦,喚起群眾對自身命運的關切。例如1919年秋,陳潭秋、林育南等人在鄉村的涼亭和集鎮上自編自演了小話劇《九頭蛇》。劇中敘述一個豪紳地主殘酷剝削和壓迫一戶佃農,這種剝削和壓迫就像一條毒蛇,緊緊纏住佃農,使之陷于死亡的絕境。演出得到了貧苦農民的一致稱贊,他們對陳潭秋說:“演得真像啊!”[22]再如鄧恩銘、王盡美深入濟南的津浦大廠等開展工人運動時,用通俗的語言揭露“我們種麥子,人家吃白面,還嫌白面不好吃;我們忙蠶桑,人家穿綢緞,還嫌綢緞不美觀;我們編席子,自己睡空床;我們工作時,全身流血汗,三餐高粱把菜摻”的不合理現實,講解“天下工農是一家,不分你我不分他,不分歐美非亞,英美日法俄德和中華,全世界工農聯合起來吧,打倒官僚、地主、土豪劣紳”的道理,激發了工人的階級覺悟。[23]另一方面,他們還依據群眾的認識水平幫助其識字,在群眾中發展積極分子,凝聚革命力量,夯實建黨的群眾基礎。例如擔任湖南通俗教育館館長的何叔衡,曾利用館長身份和館里的經費,以通俗教育講演所的名義,用補助薪金的辦法,聘請了一批思想進步的小學教員充當通俗講解員,下鄉向農民讀報作宣傳,促進了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培養了農民運動的基層骨干。他在審閱《湖南通俗報》稿件中,有時發現可以培養的對象時,便主動找作者交朋友和談思想。如他因審稿與《田東與佃農》的作者許抱凡相識,經常送給許一些革命書刊看,指引許走上了革命之路。[24]又如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后,董必武、陳潭秋派了鄭凱卿去聯絡紗廠工人和人力車工人;派趙子健、包惠僧到鄭州、江岸的扶輪學校當教員,聯絡鐵路工人。包惠僧還在《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發表了《我對武漢勞動界的調查和感想》,號召工人階級“快快團結起來,推翻資本制度,實現人類的福利”。他們還創辦了多個平民夜校和識字班,多半都是以教單字為主,開始教學“工人”二字,逐步擴充使之掌握單句“我是工人”“我是粵漢鐵路工人”等,并且利用各個字、詞、句講解階級斗爭的道理,為開展工人運動作了大量準備工作。[25]再如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成立后,鄧中夏等組織的平民講演團為工人授課時,教員們從“天為什么下雨、為什么打雷”講到現實的社會和工人的斗爭,幫助工人認識到組織工會、組織政黨的重要性,“只要大伙心齊,結結實實抱成團兒,什么事情都能辦到,就有法子不受壓迫了。”[26]

需要指出的是,“沙漠里出現了綠洲”的奇跡既離不開人,也離不開錢。為了籌集活動經費,先進知識分子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以苦為樂、甘于清貧的物質生活。例如李大釗雖然擁有每月數百元的高收入,卻沒有置下一處房產,而將其大部分收入用于組織活動和資助貧困青年;可是他的家人卻過著拮據的生活。李大釗為了省錢,中午不能回家吃飯,自帶干糧(饅頭、窩頭)。有的學生不解地問他,得到這樣的回答:“美味佳肴人皆追求,我何嘗不企享用?時下國難當頭,眾同胞食不果腹,怎忍只圖個人享受,不思勞苦大眾疾苦呢?”[27]又如惲代英前往宣城師范任教時,身穿長衫,腳穿草鞋,肩挑行李,令該校工友感到驚訝。他指導學生成立進步組織,閱讀《共產黨宣言》《新青年》等進步書刊,講授革命道理,鼓勵學生到農村辦小學,到田間去,了解農民的痛苦,幫助其找到擺脫痛苦的辦法。他雖然月薪在百元以上,卻省吃儉用,行李僅有一條棉被,一把雨傘,一包換洗衣服,經常把工資拿出來補助家境貧寒的學生,使其免于輟學。他鼓勵學生“要有膽識,要有摧毀舊思想、舊制度束縛的勇氣,要善于學習,敢于斗爭”,“真正了解農民生活的人,才會同情于農民,這種人說的話做的事才能打中農民的心坎,才能為農民所信任;能得到群眾信任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28]此外,董必武在春寒料峭時節將身上的皮袍脫下典當,以湊足私立武漢中學的辦學經費;李漢俊熬夜寫稿,又當掉亡妻的首飾,以解決上海早期黨組織的經費。[29]

隨著星羅棋布的補習學校、工人俱樂部和識字班等的建立,經過宣傳教育,覺悟的工人有了組織起來的要求,于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便在各地相繼成立。1920年11月,共產黨早期組織領導的第一個工會——上海機器工會也宣告成立。1921年五一國際勞動節,長辛店成立工人俱樂部(工會)。武漢、長沙、廣州、濟南等地的工人也先后成立工會。

從容莫負少年頭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為了改變人民歷史命運而創立的。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洗禮的先進知識分子提醒群眾稱:“只有倚靠自己的勢力強迫他們承認。不然,就是叫破喉嚨,社會也是不理的。”[30]因而他們迫切渴望改造世界時刻的到來,渴望“使社會愈鬧得厲害愈好”“這個麻木不仁的社會鬧起來呀”。[31]

基于社會革命思想的影響,先進知識分子利用各種節日抨擊封建剝削制度,號召人們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例如1920年“五一”勞動節,李大釗領導了北大學生和校工等500人舉行了紀念大會,號召人們“把全世界人人紀念五一節當作我們一盞引路的明燈”。何孟雄等游行學生分乘兩輛卡車,沿街散發了數千張傳單,高呼“勞工神圣”“五月一日萬歲”“資本家末日”“勞動紀念”等口號。其中,《五月一日北京勞工宣言》號召工人:“自從今天起,有工大家做,有飯大家吃,凡不做工而吃飯的官僚、政客、資本家、牧師、僧尼、道士、盜賊、乞丐、娼妓、游民,一律驅逐,不準他們留在我們的社會里來剝削我們。”該時期的《民國日報》對此評論道:“五四運動以后,新文化的潮流滾滾而來,‘勞工神圣的聲浪一天高似一天,到了今天,北京人士雖然感想不盡相同,沒有不曉得勞動節的。單看這一點,中國這一年的進步不算不快。”[32]又如《共產黨宣言》中文版發表后,陳獨秀號召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員將《共產黨宣言》中的口號抄錄在賀年片的背面,上街去發。1921年新年,李達、陳望道、沈雁冰等鉛印了數萬張革命傳單的賀年片,正面印著“恭賀新年”,背面印了一首進行共產主義宣傳的《太平歌》,內容是:“天下要太平,勞工須團結。萬惡財主銀錢多,都是勞工汗和血。誰也曉得,為富不仁是盜賊。誰也曉得,推翻財主天下悅。誰也曉得,不做工的不該吃。有工大家做,有飯大家吃,這才是共產社會太平國。”這些傳單分發給工人群眾,并在市內最熱鬧的大世界和南市等地沿街散發,擴大了共產主義的影響,人們無不驚呼:“共產主義的幽靈游蕩到上海來了。”[33]

不僅如此,先進知識分子還積極領導了群眾反抗斗爭,努力為群眾爭取公平和正義。例如1920年11月16日,何孟雄領導了北大印刷工人罷工斗爭,抗議北大庶務主任李辛白拖欠工人工資的不義之舉。他寫了一份簡短而富于鼓動的罷工聲明,抨擊“最高學府內竟加工人以‘非人的待遇”,聲稱“我們的伙食一律停止了,空肚子不能做工”“我們是爭我們工人的人格”等。在工人和學生的支持下,罷工斗爭取得了勝利。[34]又如惲代英在宣城師范學校任教期間,監學唐石亭(為占田萬畝的劣紳)平時盤剝克扣,打罵學生,譏諷惲代英“竟同乳臭未干的窮學生親如手足”。惲代英正氣凜然地回敬道:“為官不為民,不配當官;教師不愛生,不配當先生!虧得是你監學講屁話!”唐石亭被氣得七竅生煙。1921年5月,惲代英在宣城紀念“五四”“五七”國恥日的群眾大會上,慷慨激昂地發表演講。他以朝鮮亡國的慘重教訓,激發民眾振作起來“團結自救”,聲稱:“我們如再醉生夢死,帝國主義就會很快的來侵略我們,中國腐敗政府,只知仰賴帝國主義任其宰割,這就是捆鎖四萬萬人民的一條大鐵鏈。”全場聽之,無不心酸落淚。在惲代英的鼓動和率領下,宣城掀起了愛國的熱浪。[35]

然而,讓“麻木不仁的社會鬧起來”的革命向來不是請客吃飯,革命萌芽的破土而出相當不易,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很快就感受到黑云壓城。例如為聲援五四時期愛國學生撰寫《研究室與監獄》的陳獨秀,不久因當街散發《北京市民宣言》而被捕,踐行了“我們青年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監獄,出了監獄就入研究室”的格言。主辦《湖南通俗報》的何叔衡引起了地方頑固派的仇視,他們聲稱該報“宣傳過激主義”,“寧鄉風氣之壞,壞于何叔衡的《湖南通俗報》”。隨后,何叔衡被湖南軍閥政府免去了通俗教育館館長之職,該報被迫停辦。[36]同樣,惲代英因被地方頑固勢力誣指為“組織黨羽,煽動學生,圖謀不軌,大逆不道”,受到安徽省軍閥張文生的通緝,被迫離開宣城。[37]曾組織參加1920年五一勞動節的何孟雄等7人,因投擲傳單、包括《北京勞工宣言》而被巡警抓捕,后經李大釗等人營救才出獄。次年3月,何孟雄等人在去蘇俄開會的途中再被北洋政府抓捕,受盡酷刑,傷痕斑斑,“手腕被捆得膀腫,手指甲被竹簽扎入。吃的盡是米糠,爛菜葉”。獄中,他寫詩一首:“當年小吏陷江州,今日龍江作楚囚。萬里投荒阿穆爾,從容莫負少年頭。”出獄后,他表示:“此次坐牢,殊出意外,但機會難得,確也長了不少見識。”[38]

總之,在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喚醒民眾”的過程中,無論是趙世炎所說的“于千辛萬苦中,殺出一條血路”[39],還是俞秀松所說的“情愿做個被舉世唾罵的革命家”[40],抑或是李漢俊所說的“荊天棘地之間”[41],無不顯示出他們面對險惡困境依然果敢前行的氣魄。他們堅信對于工農大眾,“你只要能深入下去,和他們共同生活,幫他們做事,體貼他們,一旦他們相信了你,連心肝都可以挖給你”[42];而對于腐惡勢力“光罵不行,還要行動起來,做點實際的事情”[43]。“行動起來”的首要舉措即為“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因為他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44]伴隨著工農群眾階級覺悟的提高,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認為“工人的運動,就是比黃河水還厲害還迅速的一種潮流”,進而歡呼“將來的中國,要使他變個工人的中國;將來的世界,要使他變個工人的世界”。[45]這種心中有信仰而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品質,也隨之融入即將成立的中國共產黨的紅色血脈之中,成為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內容。

注釋:

[1]宋儉、魏維:《論知識分子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年第11期。

[2][6][23]丁龍嘉、張業賞:《王盡美》,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頁,第38頁,第40頁。

[3][18]胡傳章、哈經雄:《董必武傳記》,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頁,第41頁。

[4]惲代英:《惲代英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2頁。

[5]鄭保衛:《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47頁。

[7][28][37]田子渝、任武雄、李良明:《惲代英傳記》,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頁,第52—53頁,第53—54頁。

[8]鄧中夏:《鄧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頁。

[9][31][40]諸暨市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編《秀松長青——中國共產主義事業前驅俞秀松》,1997年版,第25頁,第25頁,第47頁。

[10]朱文通主編《李大釗傳》,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頁。

[11][12][20]《李大釗全集》編委會:《李大釗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9頁,第180頁,第197頁。

[13][15][19][24][36]楊青:《何叔衡》,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9—80頁,第81頁,第59頁,第82頁,第82頁。

[14]水如編《陳獨秀書信集》,新華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頁。

[16][22][43]陳乃宣:《陳潭秋》,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頁,第25頁,第41頁。

[17]包惠僧:《包惠僧回憶錄》,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9頁。

[21]陳獨秀:《陳獨秀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11頁。

[25]湖北人民出版社編《楚暉》叢書第2輯,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頁。

[26]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12冊,1985年版,第192頁。

[27]杜全忠、王海:《革命先驅樂亭縣李大釗紀念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頁。

[29]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中國共產黨創建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0頁。

[30][41][45]田子渝:《李漢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頁,第17頁,第57頁。

[32]黃修榮、黃黎:《中國共產黨創建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第216—217頁。

[33]宋鏡明:《李達》,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頁。

[34][38]曹仲彬:《何孟雄傳》,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35頁,第55頁。

[35]李良明、鐘德濤主編《惲代英年譜》,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頁。

[39][42]彭承福:《趙世炎》,重慶出版社1983年版,第15頁,第21頁。

[44]蔡和森:《蔡和森文集》(上),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7頁。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近代鄉賢參與農村社會治理的歷史經驗研究”(項目編號:20BZS085)的階段性成果。

題圖:北京大學學生聯合會的學生運動(1920年,北京中央寫真通信社攝)

作者:歷史學博士

天津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第二页|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四虎成人精品| 国产玖玖视频|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91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草逼视频国产| 婷婷中文在线| 国产91色|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91啦中文字幕| 无码日韩视频|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激情亚洲天堂| 国产成人三级|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欧美在线伊人|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国产欧美高清| 精品1区2区3区| 国产99精品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伊人色婷婷|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91视频精品|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在线第二页|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成人午夜网址| 欧美性精品| 欧美精品影院|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久久久四虎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亚洲无码91视频|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日韩在线2020专区| 欧美精品色视频|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亚洲欧洲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