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姬
在技術迭代推進和互聯網加持下,作為元宇宙細分賽道的虛擬數字人頻頻亮相。北京冬奧會期間,百度智能云AI手語主播正式上崗,騰訊3D手語數智人“聆語”上線央視頻,AI氣象服務虛擬人“馮小殊”播報公眾觀賽氣象指數。當前,虛擬數字人面臨實用性研發和社會化應用較弱、關鍵核心技術尚存難點待突破、使用場景潛藏道德和法律風險、監管重疊與監管缺失并存等四大難題,還需進一步打造智能化研發平臺,拓展虛擬數字人在公共服務領域的社會應用場景,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攻克核心技術難題,并出臺虛擬數字人管理制度,以明確監管主體和邊界。
一、虛擬數字人發展現狀
(一)特征與應用途徑
虛擬數字人是通過計算機圖形學技術、圖形渲染、動作捕捉、深度學習、語音合成等計算機技術手段,創造出與人類形象接近的數字化形象,并賦予其特定的人物身份設定,因此具有多重人類特征:一是擁有人的外觀,具有特定相貌、性別和性格;二是擁有人的行為,具有語言、表情和肢體動作的表達能力;三是擁有人的思想,可以識別外界環境,與人交流互動。虛擬數字人的高度擬人化特征能在視覺上拉近與人的心理距離,主要用于三類途徑:一是傳播傳媒類,如虛擬明星、偶像、網紅和主播等;二是專業服務價值類,如虛擬專家、醫生、教師、員工等;三是生活陪伴類,如虛擬寵物和親屬等。
(二)發展優勢
一是永不疲倦地實現經濟利益和社會價值。虛擬數字人是順應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產物,能明顯降低人力成本、資源成本、時間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社會關注度、影響力。快手推出首個官方電商虛擬主播直播帶貨,直播間更具趣味性并吸引更多品牌。虛擬主播記者可全天候、定制化地播報新聞,節約成本同時提高效率。二是提升數字內容生產效率和質量。基于更成熟的軟硬件一體化技術,從建模、驅動、渲染、剪輯、合片等流程已逐步實現自動化、實時化和智能化。創作者可以在線協作、高效協同,大幅提升內容制作效率。三是人設穩定有助元宇宙多圈層傳播。虛擬偶像可永葆青春,且偶像人設及言行比真人明星的可控性、安全性更強,不會出現“人設崩塌”“緋聞”等負面新聞,還可延展應用在元宇宙中更多元虛擬場景,實現多圈層傳播。四是滿足現實人情感需求。虛擬數字人能打破時空限制,讓逝去的故人重新出現在眼前,讓分離兩地的親人相聚,滿足現實人的情感需求和精神慰藉。五是承載“第二人生”可能性。虛擬數字人是元宇宙最核心的交互載體和入口,每個人都可以沉浸式體驗新的社交方式、學習內容、職業規則等,開啟另一種人生體驗。
(三)市場前景與作用
2020年,我國虛擬數字人核心產業規模就已達34.6億元,同比增長70.3%,周邊市場規模為645.6億元。從發展趨勢看,作為智能化趨勢下的新一代人機交互的關鍵,虛擬數字人行業正快速進入高速發展期。據Research and Markets 的報告Global Intelligent Virtual Assistant Market預測,到2027年全球智能虛擬助手市場規模預計達到451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約34%。在國內,2020年《虛擬數字人推進計劃》、2021年《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等多項利好政策推動,虛擬數字人發展前景普遍看好。調研機構數據顯示,我國虛擬數字人行業整體市場規模有望持續增長,并在2030年達到2703億元,其中,身份型虛擬數字人將占據主導地位,總規模約為1747.2億元,服務型虛擬數字人相對發展穩定,總規模約為955.4億元。僅今明兩年,虛擬偶像產業預計帶動國內市場規模1866.1億元和3334.7億元,增速分別為73.6%和78.7%。同時,未來虛擬數字人的應用場景將更加豐富,新聞媒體、直播電商、金融、文旅、教育等有望成為第一批直接獲益行業,并間接拉動交通、物流、零售、制造業等多個行業,助力不同行業降本增效享受數字化紅利,實現服務和營銷的數智化轉型。
二、虛擬數字人應用的四大難題
(一)實用性研發和社會化應用較為薄弱
國外已在自動生成內容方面具有明顯的產品和客戶優勢,打造出具有高度關懷感和真實感的多模態AI助手型虛擬數字人,如個性化理財顧問、心理咨詢、智慧醫療等。歐洲教育技術和智能教室整體市場規模達到14.6%的年復合增長率。而國內產業尚處于前期培育,更偏愛娛樂消費類、虛擬客服類應用場景,如B站第一位虛擬主播“珈樂”曾創下單月214萬元銷售記錄,其主持的一場生日派對直播創下單場189萬元銷售記錄。對虛擬人實用性研發不足,特別在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領域應用薄弱,沒有將科技創新成果服務于更廣泛的人民群眾。
(二)關鍵核心技術的攻克尚存難點
一是從“數字人”到“數智人”尚有很大差距。大多數數字人停留在逼真的外殼,常規反應主要靠基礎設定,兼具智商和情商的技術還在探索中。如首次在短視頻嘗試的虛擬人“柳葉熙”本質是一個特效制品,類似于游戲中的NPC,不能和觀眾互動。二是高精度動作捕捉成本高,后期開發過程漫長。如美國2019年科幻電影《阿麗塔:戰斗天使》的虛擬人渲染過程由3萬臺電腦、800名技術人員、累計4.32億小時才得以完成。三是智能虛擬人成長緩慢,尚無成熟角色面世。由AI操控的智能虛擬人需要在前期進行大量數據包的輸入錄入基礎信息,然后通過AI自主學習、自主生存,目前尚處于探索中。
(三)使用場景存在道德和法律風險
虛擬世界易使人產生身份錯覺,造成虛擬數字人使用中出現倫理秩序“灰色地帶”,引發“換臉”風險、“永生”風險、“道德”風險,對倫理秩序提出更高挑戰。同時,因虛擬數字人不是法律主體,其形象IP、故事IP、品牌IP的權利歸屬尚處法律空白,易引起版權糾紛、隱私泄露、數據安全等潛在風險。如首位“超現實”AI藝術家艾達可以完成獨一無二的藝術創作,但這些作品的著作權歸屬無法確定。
(四)監管重疊與監管缺失并存
一是政府監管權限不明確。因虛擬數字人可扮演多種角色,監管部門涉及文化、教育、公安、工商、電信等不同機構,導致監管范圍重疊或缺失。二是企業自身監管標準不統一。目前,大部分企業的監管標準仍在摸索中,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產生技術監管漏洞、輿論管理失控等風險。三是行業監管責任歸屬不明確,責任主體落實不到位,亟需從源頭理清。
三、精準施策,助力虛擬數字人發展
(一)強調虛擬數字人實用屬性,打造智能化研發平臺
目前,虛擬數字人尚未實現規模化產業落地,主要原因在于虛擬數字人制作技術門檻高、周期長、成本高。因此,要著力提升人像驅動、智能對話、語音交互、智能推薦等實用型技術,提供更加便捷簡單的智能化虛擬數字人操作平臺,實現低成本快速定制2D卡通、真人形象及3D卡通、超寫實數字人像,分類完善不同專業領域的對話內容庫數據信息,降低虛擬數字人開發難度。
(二)“虛擬數字人+公共服務”,拓展社會化應用場景
一是與教育融合。通過鏡像技術和全息網真,構建沉浸式空間,將全國名師投送到虛擬世界,與學生實現“面對面”交流,緩解優質教育資源結構性緊缺。二是與醫養融合。虛擬數字人可作為家庭醫生,實時監控老人、病人的生理數據并提供應對建議;可通過虛擬AI視角觀察家中老人及兒童的生活,為外出工作的人員提供新看護方式。三是與金融融合。通過智能理財顧問、智能客服等角色,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智能高效的人性化服務,同時縮減銀行基層服務人員。四是與文化融合。在博物館、科技館、主題樂園、名人故居等文化場所廣泛啟用虛擬導游、虛擬講解員,提高講解內容趣味性,降低旅游景點運營成本。五是與影視融合。使用虛擬演員突破表演者技能限制和身體限制,用擬人化技術配合多場景、多領域、跨時空融合。六是與旅游融合。通過VR設備或全息投影技術將用戶與虛擬旅游景點融合,使用戶足不出戶就可以沉浸式體驗全球景點,降低旅游成本。
(三)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迭代升級核心技術
一要加大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力度。探索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科交叉人才復合培養模式,打造精密耦合的核心知識課程體系,為人工智能領域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撐。二要持續提升技術迭代能力,以人工智能、動作捕捉、建模渲染以及相關技術服務作為技術創新著力點,提升虛擬數字人面部表情捕捉與還原精準度。三要持續開發新功能,加大對實用型虛擬數字人的開發力度,不斷豐富應用場景,使之更好服務現實生活。
(四)出臺虛擬人管理制度,明確監管主體和邊界
我國應盡早明確虛擬數字人的發展目標和研發方向,出臺虛擬數字人的技術標準、使用標準、數據安全、版權保護等系列管理制度,明確政府、行業、企業三方監管責任,加強風險防控和輿論監管,將體制優勢轉變為國際競爭優勢。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