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義方
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提低”兜住共同富裕的人群底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目標要求。我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關鍵在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一、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現狀
(一)中等收入群體界定與衡量
現有對中等收入群體的衡量既有從單一消費支出或收入的角度來衡量,也有通過收入和從事職業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多角度加以衡量。在收入標準確定上主要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是采用絕對收入來衡量,如世界銀行2007年提出的每人每天收入10—50美元,也有學者將每人每天收入10—100美元間的群體界定為中等收入群體;第二種是采用相對收入來衡量;第三種是采用絕對收入和相對收入兩者相結合的方法綜合加以衡量。絕對收入標準體現地區特定時期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相對標準則更多體現收入分布情況。
考慮到中等收入群體的界定主要是基于收入水平,同時,絕對收入標準和相對收入標準兩種方法各有其優點,本文采用絕對標準和相對標準相結合,借鑒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界定中等收入群體上下限的做法,考慮到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將全球各國收入中位數的60%和220%分別作為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下限和上限衡量標準。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2019年全球各國人均GNI中位數約為11840國際元,按購買力平價指數換算約為49728元。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4.3%,據此估算當年全球各國人均GNI中位數。進一步測算得出2020年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下限和上限,相當于三口之家家庭年可支配收入在9萬元至32萬元之間。
(二)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測算
采用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布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以下簡稱“北京大學CFPS2018”)數據,假設居民收入分布結構不變,根據2019年和2020年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估算2020年樣本人群的收入水平,并根據2020年中等收入群體收入的年人均收入下限和上限標準,估算現階段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測算結果如表1所示,2020年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約4.17億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9.5%。其中,城鎮居民中的中等收入群體占比約為42.2%,農村居民中約有15.1%為中等收入者。
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著力點
通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著力點在于將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下限附近的農民工等人群、有較大潛力空間的產業工人以及新增勞動年齡人口等作為“擴中”重點群體。
(一)以農民工為主體的中等收入邊緣人群
根據“北京大學CFPS2018”數據推算,我國居民家庭年可支配收入6萬元至中等收入標準下限之間人群,或者說是中等收入邊緣人群約有2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4.7%。進一步考察中等收入標準下限附近的這部分人群的特征構成,在2億中等收入邊緣人群中,農村戶籍人口1.3億人,約占2/3比重,其中外出務工的農民接近9000萬人,占農村中等收入邊緣人群的2/3以上。也就是說,農民工是中等收入邊緣群體中的主體人群。
從必要性來看,如果這部分中等收入邊緣人群能夠全部進入中等收入行列,那么我國的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將從4億人增加至6億人左右,占總人口的比重將從現在的30%左右增加至43%左右,接近形成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
從可行性來看,中等收入邊緣人群的收入水平與中等收入標準差距較小,促進這部分人群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難度也相對較小。因而,以農民工為主體的中等收入邊緣人群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首要瞄準群體,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主力軍。
(二)制造業、建筑業等第二產業工人
從現有中等收入群體的行業分布來看,差別較大。一些行業如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從業人員中的中等收入人群比重達到了60%以上,此外還有不少行業中的中等收入人群占比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對于從業人員規模大且現有中等收入群體比重低的行業,可以視為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一個重點途徑。
現階段,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主要分布在制造業,建筑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以及教育業。在這四個行業中,后兩個行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中的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接近45%,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建筑業和制造業就業人員中的中等收入群體占比分別為24.7%和35.8%,還有很大的潛在“擴中”空間。以制造業和建筑業為主體的第二產業工人隊伍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點人群。
(三)新增勞動年齡人口
2020年我國0—14歲人口為2.5億人,這部分人群也是未來新增勞動年齡人口。新增勞動年齡人口中的中等收入群體占比提高,將顯著增加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同時,這部分群體規模龐大,如果在未來一段時期進入中等收入行列的比重過低,也會直接影響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目標實現。現階段的兒童群體是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下促進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新生力量,如何讓新增勞動年齡人口更多的進入中等收入行列,也是“擴中”的又一關鍵。
三、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對策建議
(一)以加快人口城鎮化促進更多農業轉移人口進入中等收入行列
新一輪戶籍制度改革調整了戶口遷移政策,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承載力的城市類型因地制宜提出了差別落戶政策,但當前制約勞動力要素自由流動的因素仍然存在。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應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促進勞動力自由流動。以居住證積分制度改革的完善落實,促進公共教育、勞動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政策與戶籍剝離,加強社會保險和基本社會服務等公共服務頂層設計和配套政策制定,推動全國范圍內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自由流轉,擴大農業轉移人口享受的服務內容,有序推進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常住人口。加強農民工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實施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促進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二)以增強職業技能拓展第二產業工人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空間
當前我國制造業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情況嚴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更高要求,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對勞動者的技能水平要求提高,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更為強勁。促進產業工人隊伍,尤其是制造業、建筑業等第二產業工人更多地進入中等收入群體,需要加快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加強職業培訓,促進職業院校、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等建設發展,提升勞動力勞動技能。通過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和培訓,增加技能人才供給。
(三)以提升人力資本提高新增勞動年齡人口進入中等收入群體比重
一是著力提高教育素質。早期人力資本投資有利于未來勞動年齡人口素質的提升。一方面,要增加兒童照料服務有效供給,大力發展普惠學前教育和普惠托育服務。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人口變化因素,科學規劃學前教育、中小學教育資源區域及城鄉布局和調整。提高新增勞動年齡人口教育素質,推動人口數量紅利向人口質量紅利轉變。二是增強兒童健康水平。健康素質是人力資本的重要內容。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持續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保障兒童權利,改善兒童成長發展環境,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提高兒童健康素養。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