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輝
(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230000)
隨著現代醫療器械的更新與改進,復用醫療器械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其主要指的是使用后的醫療器械經過清洗、消毒、滅菌處理再次投入臨床診治工作中使用的器械,在節省醫療資源、便于診療工作開展的同時,也增加了交叉感染風險。作為醫院控制感染的基礎科室,消毒供應中心承擔著醫院所有重復使用的診療器械、器具的回收、清洗、消毒、滅菌及發放工作,其器械清洗質量直接關系著醫療器械的安全使用及患者安全。血漬、粘液及組織碎屑等是手術器械常見的污染物,一般采用的是超聲波聯合多酶洗滌劑浸洗的方式,能夠達到較好的清洗效果。除上述污染物外,有部分手術器械會受到特殊生物材料的污染,為消毒清洗帶來一定的難度,如骨粘固劑,其粘于手術器械上短時間內便會干涸、變硬,污染物不易去除,為消毒供應中心清洗工作增加了難度。此次研究引入75%乙醇及壓力蒸汽噴槍清洗的方式,為探究其應用效果,此次研究收集2020年5月~2020年12月消毒供應中心500件帶有特殊污染物骨粘固劑的手術器械,對比不同清洗方式的效果,并總結匯報研究結果。
收集2020年5月~2020年12月我院消毒供應中心500件帶有特殊污染物骨粘固劑的手術器械,器械類型:換藥碗104個、骨膜剝離子134個、咬骨鉗151例、石膏剪63個,其他48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手術器械250件。觀察組:換藥碗53個、骨膜剝離子68個、咬骨鉗74個、石膏剪33個,其他25個;對照組:換藥碗51個、骨膜剝離子66個、咬骨鉗77例、石膏剪30個,其他23個。兩組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器械清洗方法,主要包括沖洗、預處理、洗滌、漂洗及終末漂洗5個環節,①沖洗。在自來水下面進行手術器械沖洗,將表面可見的污染物等通過沖刷去除;②預處理。在清水中放入被骨粘固劑污染的手術器械,浸泡時間為30 min,軟化手術器械上附著的污染物。③洗滌。采用3M超濃縮多酶清洗液(明尼蘇達礦業制造醫用器材(上海)有限公司)對手術器械進行浸泡,該清洗液為酶液配置水與醫用清洗劑的混合物,比例為270∶1,浸泡時間控制在5~10 min。然后對手術器械進行手工擦拭,可以采用專用毛刷或低纖維絮柔軟擦布進行清洗;④漂洗。在漂洗環節,主要是在自來水管水龍頭下進行沖洗。⑤終末漂洗。選擇溫度為25℃的水進行清洗,經過純化作用,其電導率在15 μS/cm以下。觀察組:清洗方式為75%乙醇及壓力蒸汽噴槍清洗。①沖洗。消毒供應中心對器械進行分類后,先在自來水下將手術器械表面可見的污染物進行沖洗去除;②預處理。將沖洗后的被骨粘固劑污染的手術器械浸泡于75%乙醇(宿州眾望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中,蓋上蓋子,浸泡時間以30 min為宜,確保器械上的骨粘固劑能夠得到軟化,為進一步清洗提供便利;③洗滌。在醫用清洗酶(配比同對照組)中放入手術器械,浸泡時間控制在5~10 min。然后采用薩弗納高壓蒸汽噴槍(福建興智安達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保證壓力為0,將2.5 L蒸餾水或水注入注水器,對操作按鈕進行順時針旋轉,選擇steam by檔進行10 min加熱處理,完成加熱后,將按鈕調整為stand on檔位,握住手柄,對蒸汽發出鈕進行輕壓,找準骨粘固劑位置,專門針對殘留邊緣位置進行反復沖洗、洗滌。蒸汽清洗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則。清洗結束后將按鈕調為off檔,然后調整為減壓沸騰模式,進行清洗,最后進行干燥處理,采用與對照組相同的漂洗及終末漂洗方式。
(1)目測法。結合管腔器械大小及長度找到合適通條,制作細小卷棉子,伸入管腔器械,采用橫豎往返及旋轉方式采樣,在帶有光源的10倍放大鏡下放置卷棉子,查看有無污染物,無任何可見污染物表示合格,同時帶光源放大鏡方法也可以監測是否有除銹劑的殘留。(2)ATP生物熒光法評估。檢測者雙手戴無菌手套,將采樣拭子拔出,反復對換藥碗、骨膜剝離子等手術器械表面、關節及縫隙位置進行涂擦,完成采集后,在試管內放入測試棒,將拭子閥掰斷,使得拭子液中的液體能夠直接進入試管,輕輕搖晃試管,混合充分,在拭子管中放入拭子棒,將ATP儀器保持垂直,選擇OK按鈕輕按,一般結果15 s后便可呈現,合格:ATP≤45RUL,不合格:ATP>45RUL。
采用目測法及ATP生物熒光法對器械清洗效果進行評估,對比兩種方法清洗合格率及清洗質量。清洗質量評估項目包括預處理操作、器械性能、操作方便性、消毒滅菌4個方面,由3~5名消毒供應中心專業人員進行評估,每項100分,分值越高,消毒清洗質量越好。
所有數據處理均在SPSS21.0系統軟件上進行,計數資料表示方法為率(%),組間差異卡方()進行檢驗;采用平均值±標準差(±)的形式對計量資料表示,檢驗用,<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目測法評估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器械清洗合格率為98.00%(245/250),高于對照組的87.20%(218/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如表1所示。

表1 目測法評估兩組清洗合格率結果分析Tab.1 Result analysis of visual inspection method evaluating cleaning qualified rate of the two groups
采用ATP法對兩組清洗效果進行評估,結果顯示觀察組共有237件合格,占94.80%,對照組合格件數為176例,占70.40%,組間比較經過統計學軟件處理顯示值小于0.05,如表2所示。

表2 ATP法評估兩組清洗合格率結果分析Tab.2 Result analysis of ATP method evaluating cleaning qualified rate of the two groups
在預處理操作、器械性能、操作方便性、消毒滅菌各項清洗質量評分方面,觀察組均較對照組高,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計算處理顯示值均小于0.05,詳細數據及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清洗質量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cleaning qu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in
醫療器械是幫助醫生診治疾病的助手,不僅包括醫學實驗、臨床檢驗等器材,而且涉及到用于臨床治療、醫學實驗的各類設備,除了一些檢測、分析類儀器,還有很多是需要與患者直接接觸的,部分器械使用后會遺留血跡、膿性分泌物等,若清洗不徹底,將會導致滅菌失敗。與一次性醫療器械有所不同,復用醫療器械做不到一人一器一用,交叉感染的風險極大,如不做好消毒滅菌工作,就很容易造成大型感染事件。因此,加強器械消毒清潔尤為重要。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骨關節置換及翻修人數逐年增多,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的主要手段,其間需要借助骨粘固劑對股骨距進行重建,其在促進患者活動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方面有著突出的效果,患者接受度高,在臨床有著廣泛地應用。
作為一種特殊生物材料,骨粘固劑又稱為“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其主要成分,在室溫狀態下可發揮自凝特性,通常被作為醫用生物粘固劑,在人工關節置換術中多用于對骨與植入物間隙的填充,另外骨缺損及骨腔位置也存在骨粘固劑分布,主要功能為維持骨關節穩定性,具有較好的支撐作用。在包裝方面一般采用的是PMMA顆粒粉劑、甲基丙烯酸甲酯單體液體。在手術操作過程中骨粘固劑需要放在換藥碗或其他無菌器皿中進行攪拌,然后應用于填充治療。需要注意的是,經過混合、攪拌、填充等,骨粘固劑不可避免會粘貼在換藥碗、手術器械等表面,待變干后會出現發硬、緊貼,此時即使浸泡沖刷較長時間也無法將其徹底清除,清洗效果差。傳統對帶有骨粘固劑手術器械的清洗多采用的是沖洗、預處理、洗滌劑漂洗、終末漂洗流程清洗法,第一環節為清洗,其也是極為關鍵的一環,清洗質量及效果直接影響最終滅菌效果。但作為特殊的醫用材料,骨粘固劑會殘留在器械的軸節、齒紋及縫隙中處,為清洗增加了一定的難度。研究發現,骨粘固劑成分中除硫酸鋇都能夠與75%乙醇相融,基于這一理論,采用75%乙醇對骨粘固劑進行清洗是切實可行的。但部分骨粘固劑厚薄不一,在較厚位置即便使用75%乙醇也無法徹底清除,僅能夠予以溶解。此次研究在75%乙醇清洗基礎上聯合壓力蒸汽噴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壓力蒸汽噴槍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設置相應的溫度,蒸汽分子直徑小,存在6個大氣壓高壓,能夠覆蓋狹小管腔及縫隙,對附著在手術器械上的骨粘固劑進行濕化分離,提升了器械清洗質量。不僅如此,壓力蒸汽噴槍清洗可以替代傳統的毛刷刷洗,一方面能夠防止過度摩擦器械,另一方面可對手術器械起到保護作用,減少了器械返洗,減輕了對器械的磨損,有利于延長手術器械使用壽命。
本研究觀察組所用手術器械清洗方面采用的是75%乙醇及壓力蒸汽噴槍清洗,結果顯示無論采用目測法還是ATP熒光法觀察組清洗合格率均較對照組高,提示該清洗方法能夠提升器械清洗合格率。從各項清洗質量評分看,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說明采用75%乙醇配合壓力蒸汽噴槍清洗質量高,效果好。但基于研究時間及現有條件的限制,收集手術器械較少,有待進一步大規模研究,今后臨床研究應增加隨訪指標,進一步挖掘75%乙醇配合壓力蒸汽噴槍在手術器械清洗中的應用優勢與價值,為該清洗方法的臨床推廣提供指導。
綜上所述,針對手術器械特殊污染物骨粘固劑采用75%乙醇配合壓力蒸汽噴槍的清洗方式,能夠保障器械清洗合格率,有利于提升清洗質量,可予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