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4日,叮當健康正式于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了以下解讀。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字生活分析師陳禮騰認為,叮當健康自營線下叮當智慧藥房以及自建配送團隊的商業模式,使其在傳統醫藥電商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資本的青睞。據網經社電數寶電商大數據庫顯示,上市前叮當健康累計完成7輪融資,融資總額超34.32億元,投資方主要包括TPG亞洲基金、奧博資本、鴻為資本、泰康保險、軟銀中國資本和龍門投資等。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認為,叮當快藥圍繞大健康為核心,打造“醫+藥+檢+險”健康生態契合當下趨勢。另外對于醫藥電商來說,穩定的供應鏈渠道和高質量的資源配置是關鍵。叮當快藥在供應鏈體系上具有自身優勢,此次上市也能促進叮當快藥在其賽道上更有發揮。
陳禮騰表示,叮當健康此番上市,為其鋪設智慧藥房網絡、擴大自身的醫療保健產品及服務供應帶來了資金。除了叮當健康,還有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合縱藥易購、1藥網等已上市,另有泉源堂提交IPO申請。
陳禮騰認為,叮當健康在發展過中也會面臨著以下幾個挑戰:
1.重資產模式成本投入高。叮當健康自營自建的商業模式,導致其相關成本支出相比于其他醫藥電商來說會高出許多。根據招股書顯示,2018-2021年,叮當健康的履約開支分別為0.98億元、2.00億元、2.83億元、4.12億元,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分別為1.41億元、2.78億元、4.41億元、8.35億元,二者幾乎吞噬掉了所有毛利。因此,如何降低履約開支,降本提效是叮當健康需要解決的。
2.過度依賴第三方平臺渠道。叮當健康的收入以線上直營銷售為主,然而其自營平臺銷售叮訂單占比呈持續下滑趨勢。據其招股書顯示,叮當健康的自營平臺銷售訂單比例從2018年的56.38 %至2021年的26.11 %。由此可見,叮當健康對于第三方平臺的依賴程度在不斷地加重。相比于自營平臺的轉化,依賴第三方平臺存在用戶粘性降低甚至流失的風險。
3.業務閉環尚處于初級階段。據叮當健康介紹,其向用戶提供的產品及服務包括快藥、在線診療以及慢病與健康管理3種。在招股書中,叮當健康強調,快藥服務供應及其他醫療服務供應協同整合,創建了閉環業務模式。但從招股書披露數據來看,相比于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等醫藥電商平臺來說,叮當健康在醫療領域的布局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4.醫藥電商“玩家”眾多,競爭激烈。叮當健康不僅要面對來自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等垂直玩家的競爭,餓了么、美團等本地生活服務平臺也不斷布局藥品即時配送。
陳禮騰表示,經過多年發展,我國醫藥電商市場進入高速發展期。據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2022年(上)中國數字健康市場數據報告》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會達到2 390億元,同比增長29.12 %。
陳禮騰進而表示,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形成多種成熟的商業模式,目前醫藥電商有B2B,B2C,O2O三大類型,產業鏈中的主流平臺包括:①B2B:藥師幫、合縱藥易購、益藥倉、藥藥好、藥便宜、藥京采、融貫電商、珍誠醫藥網、貝登醫療、藥兜網、藥幫忙、商康醫藥網、金利達藥品交易網、一塊醫藥等;②B2C:京東健康、阿里健康、1藥網、360好藥、好藥師、藥房網、康愛多、健客、泉源堂、國藥在線、健民醫藥等;③O2O:叮當快藥、上藥云健康等。而隨著近期《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的出臺,明確了相關要求,對于叮當健康等一眾醫藥電商公司來說,提升了企業合規成本,也推進行業的規范化發展,醫藥電商迎來競爭的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