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長清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改善環境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湖南是長江中游的濕地大省,也是最早履行國際濕地公約的省份。全省建立了3處國際重要濕地、5處國家重要濕地、52處省級重要濕地、78處省級以上濕地公園,濕地保護率達70.54%,為維護長江流域生態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守護好一江碧水”重要指示精神,扎實推進“一湖四水”全流域濕地保護修復。我省相繼頒布了《湖南省濕地保護條例》《湖南省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等重要法規制度,為濕地保護修復做好了頂層設計。大力實施洞庭湖生態環境治理專項行動,清退歐美黑楊2.67萬公頃,修復清理跡地及洲灘、岸線3.48萬公頃,GEF項目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終評優秀等次。在“四水”流域完成了退耕還林還濕2566.66公頃,建設了小微濕地試點106個。實施了一批濕地保護與恢復、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程項目,“十三五”期間修復退化濕地8.54萬公頃。經過綜合治理,全省濕地生態功能逐步恢復,洞庭湖越冬候鳥和麋鹿、江豚等珍稀瀕危物種數量大幅增長,岸芷汀蘭、沙鷗云集的濕地美景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
2021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正式出臺,標志著濕地保護進入法治化發展新階段。我們要以此法為指引,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切實加強濕地保護修復,推動濕地生態功能整體性提升,為建設美麗湖南作出積極貢獻。主要把握以下方面:
一是堅持從嚴監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規定,及時修訂《湖南省濕地保護條例》,不斷完善濕地保護法規。將濕地資源保護發展納入林長制考核范疇,壓實地方黨委政府的生態保護責任。合理劃定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的濕地范圍,明確濕地名錄,全部建檔立冊、上圖入庫。大力建設濕地保護網絡體系,將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優先納入自然保護地。積極開展專項執法行動,加大日常巡查監督力度,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濕地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
二是堅持綜合治理。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要求,著力構筑“一湖四水”全流域生態綠環,促進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發展。扎實開展洞庭湖楊樹清理及跡地修復,認真實施東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保護恢復等重點工程。以河道生態整治和河道外兩岸造林綠化為核心,建設“四水”河流生態廊道,打造湘江“千里濱水走廊”。鞏固拓展“四水”流域退耕還林還濕試點成果,大力推進小微濕地保護建設試點,恢復一批鄉村小微濕地,充分發揮濕地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三是堅持合理利用。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合理利用濕地自然、人文資源,推動發展生態旅游、生態休閑、生態種養等產業,充分發揮濕地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秉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原則,不斷為濕地保護和利用注入新動能,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生態產品。積極探索建立濕地補償機制,開展濕地碳匯研究,讓良好的濕地生態轉變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努力實現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目標。
四是堅持多方參與。充分利用傳統及新興媒體,結合世界濕地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世界水日等節日,大力宣傳濕地保護修復的重大意義、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全力營造全社會保護濕地的良好氛圍。建立健全濕地保護修復聯席會議制度,著力構建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的工作格局。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濕地保護修復,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濕地生態建設。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機構,大力開展濕地保護修復關鍵技術研究,研發一批務實管用的新技術新成果。
讓我們攜起手來,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全面加強“一湖四水”全流域濕地保護修復,鞏固提升濕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助推建設全域美麗大花園,為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夯實生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