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 沈秋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1]。2020年底,新時代脫貧攻堅戰全面收官,全面小康社會建成。然而,這些成績的背后,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府的扶持政策或其它社會力量的幫助才實現的。如果不能找到從根本上解決老區貧困和發展落后的路徑,后續的返貧風險依然存在。因此,注重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探索建立老區長遠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應,業已成為當前推動老區振興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制約老區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為了探清鄉村振興背景下革命老區的建設發展的基本情況,更好地找到老區返貧防治持續發展的路徑,筆者在革命老區惠州市惠東縣白盆珠鎮進行了“鄉村振興背景下革命老區可持續發展的”的主題調研。發現鄉村振興背景下老區在推動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產業基礎依然薄弱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推進,惠州市白盆珠鎮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發達農村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白盆珠鎮依靠鄉村旅游發展經濟,但當地基礎設施不完善,存在基礎服務設施配套不足等問題,餐飲、食宿、購物、娛樂等設施建設不完善,規模較小,娛樂活動項目比較少。旅游集散中心、咨詢服務中心、停車場、交通標識、公共廁所、垃圾處理等建設滯后,存在重大節日出行難、停車難、如廁難等問題。二是業態單一化、產品同質化嚴重。目前,白盆珠鎮旅游新業態發展相對滯后,除濱海旅游產品外,業態單一化、產品同質化、服務簡單化、檔次不夠高、特色不鮮明等問題比較突出,白盆珠鎮在保健養生、戶外運動、低空旅游等旅游新業態發展上比較緩慢,村與村之間的發展風格相近,鄉村旅游發展形式不夠多樣化,對游客的吸引力比較小,鄉村旅游同質化較為嚴重。三是龍頭企業少,抵御風險能力低。目前,白盆珠全鎮企業27家,個體工商業戶381家,沒有一家大企業或大項目,絕大部分企業屬于農業免稅范疇,商業屬小規模納稅人。就白盆珠的產業而言,以家庭為單位的種養殖業規模小、產量低,產品品質不穩定,且抵御市場風險、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
(二)人口內生動力不足,缺乏長期培訓體系
現階段革命老區脫貧攻堅已取得顯著成效,然而,部分老區貧困人口卻呈現出過分依靠政府政策,其主動性不高,自我造血能力較差等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村民對推進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缺乏充分認識。在實地調研考察中,發現當前白盆珠鎮村民的主體作用的發揮受限,當地村民對于自身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缺乏充分認識,仍然需要村干部采用勸說、物質獎勵等方式對村民做思想工作,對于集體責任和公共義務的承擔比較被動。白盆珠鎮青壯年勞動力普遍流入城市,留守村民大多為婦女或老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綜合素質不高。這將不利于白盆珠鎮下一步鄉村振興發展規劃的實施。二是缺乏長期性技術培訓。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當地的技術培訓主要是依靠惠州學院的科技特派員以及政府下派的技術人員對農民進行短期的培訓,而且主要局限于各自特定的領域,缺乏有效的整合和長期性的培訓。由于接受深造和培訓的機會和時間較少,還有技術特派員的精力和時間有限,真正受到培訓的農民較少,農業技術的普及還不夠全面。不僅如此,短期的農業技術培訓無法讓培訓人員及時學到新技術和新知識,使得人才的專業技術落后,知識更新緩慢,農民的農業技術水平與現代化農業技術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高層次、創新型的人才相對較少。
(三)人才儲備不夠充足,隊伍力量不夠壯大
白盆珠鎮青壯年外流嚴重,鄉村振興缺乏人才,鄉村留不住人才,這一大問題嚴重制約著白盆珠鎮的發展。實地調查發現,雖然白盆珠鎮經濟有所發展,整體經濟發展趨勢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其青壯年流失嚴重,每個村留下來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小孩。盡管白盆珠鎮旅游業等特色產業有所發展,可以為青壯年提供一定的工作崗位,但是這些工作崗位對青壯年的吸引力不高,鎮里一些高素質人才不愿意留在家鄉建設,導致人才外流,農村勞動力素質水平普遍較低,農村發展后勁不足,消費水平不高,難以吸引投資來發展鄉村建設,不利于農村經濟發展。流失的多為年富力強、素質較高的優秀人才。選擇離開家鄉人員,一般是具備良好的工作能力、身體素質和知識水平的青壯年。因為農村無法尋得合適的工作崗位,自己的能力才華無處施展,無法獲得滿足物質精神需求的生活資料,因而離開了鄉村。一群又一群人員的流失,特別是青壯年人群的流失,極易引發多種問題。
鄉村振興歸根結底還是需要村民去完成,村民是對農村最有感情的人。倘若,鄉村教育培養不出鄉村人才,啟發不了農村孩子愛鄉村、愛農業的情感,鄉村振興就失去了未來的力量,造成鄉村人才長期處于“失血”“貧血”狀態,不能滿足現代農業農村發展的需求,并一定程度上會加劇鄉村的凋敝。因此,在后脫貧時代相當長一段時期,廣大鄉村地區如何引來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來鞏固現有脫貧成果,促進鄉村振興發展,是一個長遠的戰略目標,這是值得深入調查、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促進老區振興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應對策略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要解決革命老區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領域新業態發展;加強“造血式”扶貧力度,提升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以此全面提升脫貧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領域新業態發展
在鄉村振興、全域旅游、革命老區振興的時代發展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加速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白盆珠鎮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東部門戶,山海資源成為聯通大灣區和世界的紐帶與底氣,該鎮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作為白盆珠鎮優勢產業的旅游業,地位愈發突出。因此,應持續加快完善老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業態模式發展。一是要強化黨的引領作用。以黨的先進思想引領教育帶動一批積極的黨員,在鄉村振興規劃藍圖實施中真正發揮黨的領導作用,推動建立健全上下貫通、精準施策、精準施策、一抓到底的鄉村振興工作體系。二是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不斷完善白盆珠鎮當地基礎設施,加強基礎服務設施配套建設,推動旅游集散中心、咨詢服務中心、停車場、交通標識、公共廁所、垃圾處理等建設,解決重大節日出行難、停車難、如廁難等問題。完善餐飲、食宿、購物、娛樂等設施項目。三是要推進農村專業合作社、農村農頭企業等新領域新業態的發展。要推動在保健養生、戶外運動、低空旅游等旅游新業態發展,加強村與村之間的合作交流,促進鄉村旅游發展形式的多樣化。同時要加強龍頭企業打造,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
(二)加強“造血式”扶貧力度,提升人口自我發展能力
在鄉村振興時期,老區應當加強“造血式”扶貧力度,提升人口自我發展能力來鞏固現有脫貧成果。一是要引導村民轉變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提高村民主體性的自我認同。在白盆珠鎮鄉村發展的規劃制定與項目實施等過程中,要廣泛聽取村民的意見和建議,切實維護農民根本利益,確保農民在鄉村振興中得到真正的實惠。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大村鎮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的利好政策的宣傳力度,讓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方針與具體的村務村規深入民心,使村民真正認識到鄉村振興是村民自己的事情,激發村民的主人翁意識,自覺投入到改善自身生產、生活條件的鄉村振興中來。培養村民的獨立意識、權利意識和公共參與意識,從而實現其對鄉村振興主體性的自我認同感。二是要提高村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要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性工程,鼓勵村民與市場接軌,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不斷夯實村民的主體作用,以此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推動村民穩定就業,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為增強農民主體能力夯實物質基礎。
(三)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
人才興則鄉村興,人氣旺則鄉村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2]。人才相對缺乏一直是影響和制約鄉村發展的突出瓶頸,白盆珠鎮要想在未來獲得可持續發展,必須把人才作為鄉村振興工作的關鍵工程、基礎工程來抓,著力打造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一是要加大力度吸引更多的本地人才回流,為回鄉創業人才提供技能服務。根據人才的特長適配工作崗位,及時從外出人才中物色儲備干部,選優配強班子,將一部分外出經商鄉紳發展為黨員,組建成干部隊伍,積極參與到家鄉的建設中去,解決白盆珠鎮高素質人才相對不足的問題。二是要盤活農村基層人才“蓄水池”,重視對本土人才的技能培訓。要重視對本地基層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定期開展相關培訓工作,將人居環境整治、“雙招雙引”、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納入各類人才培訓課程中,優選對鎮情村情熟、業務能力強的機關干部、技術能手、模范典型、專家作為師資,編寫實用性較強的本土“精品課程”,做好重點案例教學課程開發,不斷提升基層人才隊伍專業化素養,壯大鄉村振興的主力軍。三是要設置青年志愿者服務崗位,引“青”才用“青”智。白盆珠鎮緊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是大灣區青年可實踐成長的區域之一,因此,應積極面向大灣區青年開展志愿者服務項目,設置青年志愿者服務崗位,為青年學生,尤其是大學生提高能夠鍛煉自我、發展自我,同時為當地的鄉村振興社會志愿服務平臺服務。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5).
[2] 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Z].2019-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