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欣欣 劉暢 王秀
摘要:田園綜合體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是鄉村新型產業發展的亮點。文章從田園綜合體的特征和內涵出發,分析了當前田園綜合體規劃面臨的問題和發展的趨勢,并提出規劃策略;同時,通過對實踐案例的分析,總結出通過田園綜合體模式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的啟示,以期為我國鄉村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田園綜合體;規劃設計
文章編號:1674-7437(2022)12-0093-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TU982.29? ? ? 文獻標志碼:A
2017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農能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田園綜合體的概念,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充分參與和收益為目的,以農村合作社為載體,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1]。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和發展是產業發展和共同富裕、經濟效益和生態平衡的辯證統一,一方面可以滿足城市居民對于生態田園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解決有機健康食品的供應;另一方面能夠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吸引進城農民回流,重構農村人口與生產結構。
1? ?田園綜合體的內涵與特征
1.1? ?田園綜合體的內涵
田園綜合體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英國學者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的理論,其倡導的理念是將城市生活的優點與優美的鄉村生活環境融合發展[2]。田園綜合體是一個系統綜合體,是多種功能業態的綜合、多種產業門類的綜合、多個利益主體的綜合[3]。田園綜合體是以農業產業為基礎,以農民充分參與和收益為目標,以農業合作社為主要建設主體,以農業和農村用地為載體,融合工業、旅游、創意、地產 、會展、博覽、文化、商貿、娛樂等三個以上產業的相關產業,形成復合的、多功能具有創新性地域經濟綜合體。田園綜合體包括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三大板塊[4]。
1.2? ?田園綜合體的特征
獨特的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模式為我國當代鄉村振興和鄉村產業升級帶來了新的契機,其包括六大支撐體系,即: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生態體系、運營體系和服務體系[5]。首先,田園綜合體將原有鄉村作為農產品生產這一單一的生產功能,轉變為集一產的種植生產,二產的加工、物流倉儲,三產的銷售、旅游、文創、展示等于一體的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其次,以本地的鄉土文化為靈魂,挖掘當地風土民俗和歷史文化,進行文化旅游設計開發,形成具有鄉土特色的旅游體驗模式。最后,形成“農業+”多元性綜合產業鏈發展模式,如“農業+互聯網”“農業+旅游”“農業+文創”等。
2? ?田園綜合體模式的發展趨勢以及對鄉村振興的意義
2.1? ?田園綜合體的發展趨勢
田園綜合體是以農業資源為基礎,以地域特色文化為引領,以鄉村休閑旅游為特色帶動農業相關產業全面發展的區域示范[6],在國家政策的助力下,截至2020年,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但各地的試點和發展情況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為引領田園綜合體未來往更好的方向發展,發現其有如下的發展趨勢:
第一,從整合資源開始向共享資源方向轉變。田園綜合體在建設初期,整合了區域的各類農業資源、文化資源、配套資源等多個方面,隨著其建設的不斷推進,整合起來的各類資源開始發揮其獨特的作用,為區域環境提供了基礎的配套設施,宣傳了鄉村特色的民俗和歷史文化,振興了鄉村的各類產業,帶領農民致富等,建設成的田園綜合體逐漸成為區域內的共享資源。
第二,開始從個體的獨立發展向區域集聚型網絡化發展。田園綜合體剛興建時,各地都處于一種獨立發展的狀態,隨著一批批田園綜合體的建立,逐步形成了網絡化集聚的發展趨勢,不同的田園綜合體之間形成相互的合作和產業鏈的互補,多元化的產業協同發展,形成了城鄉融合的發展趨勢。
2.2? ?田園綜合體模式對鄉村振興的意義
2.2.1? ?實現產業發展升級,縮小城鄉差距
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城鄉資源不能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田園綜合體作為綜合性建設平臺,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有效地實現了鄉村產業發展升級。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吸引了城市中的人才、科技、產業、資本等資源向鄉村流動,使城市資源和鄉村資源有效結合起來,真正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一方面,通過開展農業觀光、農事體驗、鄉村民俗休閑活動,吸引城市游客了解鄉村的本土文化。另一方面,通過城市游客到鄉村的休閑體驗,將城市的先進技術、文化、發展理念等帶到鄉村,農民在提高收入的同時,對城市的現代文化、思想等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通過城鄉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互動,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
2.2.2? ?弘揚地方特色文化,帶動農民實現增收
田園綜合體是以鄉村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農業生產為依托的新型產業發展模式,通過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和農業文明,將特色傳統文化融入到休閑農業和文旅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從而實現鄉村的繁榮和農民增收。在田園綜合體的建設過程中,依托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建立了一系列文化類的項目,如村史館、民俗體驗館、農耕文化館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地方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3? ?田園綜合體規劃面臨的問題
3.1? ?農業產業結構層次低下
我國大部分鄉村地區,仍以傳統農業為主,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層次比較單一,農產品附加值較低;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現代化的程度不夠,經營方式也相對落后,難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的經營;同時,農業市場化體系沒有建立或者不夠完善,未形成特色農業、農產品,對外競爭力薄弱。
3.2? ?文旅項目統籌規劃不足,發展理念滯后
我國部分鄉村地區的文旅產業發展缺乏統一的統籌規劃,資源整合困難,難以形成集聚的、規模化的景區之間的聯動效應;文旅項目特色性和創新性不足,多為一些零散的自發性項目,同質化嚴重;加之社會資本引進困難、缺乏專業的運營團隊等,使得很多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這些原因造成了鄉村的旅游發展水平不高,綜合效益較低。鄉村旅游是田園綜合體的三大板塊之一,鄉村旅游的發展困境也是田園綜合體建設所面臨的難題之一。
3.3? ?鄉村建設缺乏文化特色,公共設施不完善
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一些村莊并沒有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資源和文化,造成鄉村建設缺乏特色,亮點不突出,在建設過程中未結合本村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特色文化資源來精心打造,無法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風貌,盲目照搬和復制其它鄉村的樣式,造成了“千村一面”的情況。同時,有些偏遠的鄉村,還存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嚴重缺乏和不完善的情況。鄉村社區是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基礎,解決鄉村社區的各類問題,有利于田園綜合體的建設發展。
4? ?田園綜合體的規劃策略
4.1? ?發展特色農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以當地優勢農業資源為基礎,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在種植業、養殖業基礎上,著重發展相關二三產業。以田園綜合體為基礎單元,實現產業鏈的創新和整合,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構建四大產業體系:第一是核心產業,即本地特色的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業等,具有一定規模且獨具特色,產出占當地農業總收入的主導地位的產業;第二是支撐產業,是指與核心農業配套的相關農產品的研發、加工、銷售、物流等,為核心產業發展提供相關支持的產業;第三是配套產業,主要是指鄉村休閑配套設施和服務產業,包括鄉村旅游、娛樂、餐飲、培訓等;第四是衍生產業,是指以本地特色產業為基礎,衍生出的其它相關產業,如農業互聯網、鄉村旅游文創、現代農業科技、科普宣教等。
4.2? ?策劃特色旅游項目,提升文旅項目品牌品質
鄉村旅游已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之一[1]。田園綜合體鄉村旅游的發展,以提升農民收入為目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并結合本地特色農業,策劃特色的旅游項目。同時,在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旅游產品的設計要從本土的資源出發,圍繞目標客戶群體開發特色旅游產品,形成多元化的產品體系和消費體驗;同時,應注重文旅品牌的創建和提升,可基于鄉村的特色農產品策劃文創品牌和特色旅游活動,如柿子紅了豐收節、油菜花節、插秧節等。
4.3? ?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完善鄉村田園社區配套
隨著城鄉融合發展,很多地方的鄉村風貌都失去了原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同質化現象嚴重。因此,在田園綜合體規劃時,應有針對性地對當地的人文情懷、歷史文化、建筑風貌、民俗風情進行調研和挖掘,弘揚鄉村的歷史文化傳統,恢復原有的鄉村傳統建筑風貌,傳承鄉土的民俗文化。在進行項目規劃建設時,將傳統建筑風貌與民俗文化融入到項目的后期建設中,結合鄉村旅游的建設,讓游客在田園綜合體的游覽中,體驗特色的鄉土文化。
田園綜合體的田園社區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生活居住區,即原有村民、田園創客、田園新移民、游客等生活居住的地方;另一方面是指的田園綜合體建設運營所需要的配套服務區,主要包括游客中心、展覽展示館、餐飲住宿配套等。這些區域的規劃設計要基于場地的土地利用情況,盡量對原有的建設用地進行存量盤活后再利用,或者在已批的建設用地上進行。
5? ?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楓林鎮大坡府田園綜合體規劃設計實踐
5.1? ?項目概況
基地位于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楓林鎮,該鎮地處湖北省東南部,歷來是湖北聯結江西和東南、華東地區的便捷通道,距離武漢市190km,歷史上位踞吳頭楚尾,有“荊楚門戶”之稱,是鄂贛邊陲商貿“口子鎮”。相較于周邊城鎮,該鎮沒有污染嚴重的重工業和化工業,以釀酒為主的第二產業和多種優質農業基礎使其保持較好的生態環境的同時,更適合發展田園綜合體。此次規劃范圍包括坡山村、下莊村、大橋村 、花塘村、石塘村、楊山村、沿沖村等行政村,區域總面積達25.17km2,規劃內容主要由山、水、林、田、湖等生態要素構成。
5.2? ?優勢資源
楓林鎮的大坡府,文化底蘊深厚,人杰地靈,自古就有“四代五進士,五里五知府”的說法。自清道光至光緒數十年里,這里中秀才、舉人、進士多達四十余人,一時間人文之盛。除此之外,北宋大學士蘇東坡于元豐年間由黃州赴筠州,途徑楓林鎮時登碧云山游覽,故而后世將碧云山改名東坡山。楓林鎮因楓樹廣袤而得名,曾吸引無數風流人物至此駐足。春秋時期的伍子胥曾在這里屯兵秣馬,中唐的元結曾在這里讀書,杜牧留下《行山》著名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楓林鎮山巒疊翠,湖泊棋布,竹木森森,物產豐富。梯田、水田、濕地等多種農業形式,形成了獨具鄂東南特色的農業文化。
5.3? ?總體規劃
本次規劃根據大坡府實際情況和田園綜合體的規劃要求,將場地分為三大功能板塊:城鎮服務板塊、農業產業板塊及生態保護板塊。規劃結構是兩帶、三核多片區,其中兩帶是西河風光帶、大坡府文旅帶,三核是田園核、康養核、文旅核,多片區是12個功能分區。規劃基地由西河風光帶串聯整個田園綜合體的自然田園風貌,大坡府文旅帶聯系基地的人文風土資源,從農業研學、文旅體驗、自然風貌及康養度假四方面各自做了針對性的景觀設計,游線之間相互串聯、客源互通、資源共享,以特色化發展理念打造一個宜居、宜養、宜游、宜學的鄂東南本土特色田園綜合體。
此次規劃聚焦“三農”問題,融合三產發展,依托自身優勢資源,構建產業融合發展平臺。一是以把竹、吳茱萸、陽新屯鳥為代表的生態農業為基礎,融合文化、旅游產業,將大坡府建設成區域性田園康養休閑度假的田園綜合體。以把竹天然資源為基礎,結合竹文化、竹編文化打造體驗感受于一體的研學基地;圍繞吳茱萸形成多條產業鏈,形成生產藥用、香料的多元吳茱萸基地;圍繞“陽新屯鳥”這一國家地理標志,打造IP產業屯鴨主題樂園。環繞生態農業永續理念,以田園、農民、技術、產品為支撐,打造生態循環農業體系、大健康綠色產業體系。建設用地結合城鎮發展需求及村莊發展需求科學布局,基地內以林地為主,保證田園綜合體的良好生態基底,完善境內的水網布局,結合農田設置多樣農業體驗項目。二是以大坡府文化為內核,打造尚學、愛學為主題的詩詞研學村,形成文化品牌;依托楓林文化、東坡文化、田園文化,打造不同的文化景觀區。
6? ?結束語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田園綜合體建設對我國鄉村地區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作為鄉村振興的新形態,田園綜合體是科學規劃和基層探索、產業發展和共同富裕、經濟效益和生態平衡的辯證統一。在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時期,田園綜合體對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促進城鄉各要素融合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帶動地方各類資源快速整合、引領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范例。在未來的鄉村建設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各方要素和資源,科學建立真正適合鄉村的發展模式,推動鄉村地區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是未來田園綜合體規劃乃至鄉村振興中的研究重點,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 [EB/OL].(2017-02-05)[2017-02-0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2/05/content_5165626.htm.
[2]陳華鋼,朱琦聰.鄉村振興背景下田園綜合體規劃設計研究——以東龍灣村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2(07):1-6.
[3]劉凌云,陶德凱,楊晨.田園綜合體規劃協同路徑研究[J].規劃師,2018,34(08):12-17.
[4]牟宗莉,彭峰,劉勝堯等.“共生”理論下的田園綜合體規劃策略——以嘉興市秀洲區省級田園綜合體為例[J].規劃師.2019,35(23):35-39.
[5]袁媛.田園綜合體目標導向下鄉村旅游區規劃建設——以思良江鄉村旅游區規劃(2017-2021)為例[J].規劃師.2017,33(12):136-143.
[6]杜立柱,楊韞萍,杜昊霖.田園生態圈構想下的田園綜合體規劃對策[J].規劃師,2018,34(08):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