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雨

[摘?要]
中國電影金雞獎是中國大陸電影界最權威、最專業的獎項,創辦于1981年。一位電影工作者若能在職業生涯中有幸摘得金雞桂冠,是完全有理由自豪的。而對那些常年在熒屏背后默默付出辛勞的電影音樂人更是如此。著名作曲家李戈便是在金雞獎的頒獎晚會上從幕后走到臺前、站到聚光燈下,才讓人們認識的。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2)11-0001-04
一、金雞唱黎明
1999年10月20日的夜晚,東北歷史文化古城沈陽。華燈綻放,秋風微涼。能容納萬人的遼寧體育館內卻是熱情激蕩,這里的“星光”也讓整個體育館閃耀奪目。來自全國各地的電影工作者齊聚一堂,盛裝出席由中國文聯、中國電影家協會和沈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盛典。
每一項評選都是頂級高手間的較量,尤其是組委會宣布提名獎到即將塵埃落定的最后時刻,人們屏住呼吸,睜大雙眼,熱切期待。這屆獲得最佳音樂獎提名的共有三部影片:蘇雋杰的《冰與火》、常宇宏《春天的狂想》和李戈的《黃河絕戀》。當主持人宣布第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的獲得者,是電影《黃河絕戀》的電影音樂:李戈,請獲獎者上臺領獎時,人群中站起一個面孔清瘦的年輕人。他在祝福的掌聲和目光里快步走上舞臺,面對全場謙卑地鞠了一躬。按程序,接過金雞獎杯是要發表獲獎感言的。這個平日里就不善言談的音樂人此刻因過于激動而哽咽,說不出話來。
闊別十余載,回到第二故鄉、母校沈陽音樂學院的所在地,摘取專業領域的至高榮譽,他的靈魂仿佛再次找到了歸宿。千般況味,萬種思緒一起涌來。好在在評委會周密又暖心的安排下無形中幫他解了圍,評委會規定:當晚哪部影片的音樂獲得最佳音樂獎,就由遼寧省交響樂團現場演奏該片的主題音樂。他靈機一動說:“我的獲獎感言都在音樂里!”
音樂響起,偌大的體育館安靜下來,人們的心也安靜下來。蕩氣回腸的音樂再次回響在耳畔,人們的心再次飛到黃河岸邊,飛至夕陽山頂。從此,李戈的名字與《黃河絕戀》的主題音樂“夕陽山頂”融為一體!這一年,李戈38歲。38歲的李戈在這個秋天,遙看著金色的收獲。
馮小寧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與張藝謀等人共為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同窗。1990年,他因執導《大氣層消失》和《戰爭子午線》獲得第1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1996年,電影《紅河谷》獲得第3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導演獎。僅一部《黃河絕戀》便斬獲了華表獎、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等7項大獎。能夠與馮小寧這樣的知名導演合作已屬榮幸,沒想到電影公映后好評如潮,又獲得這么高的榮譽,李戈念念不忘這份知遇之恩,在不同場合里都談及馮導對他的提攜。
這個故事還得從1999年“五一”勞動節說起。當時,李戈還在吉林電視臺做音樂編導,他在音樂創作,特別是影視音樂作曲方面已經有了豐厚積淀。
詞作家張藜先生將李戈推薦給北京電視臺的一位導演。這樣他順利承接了北京電視臺“五一”勞動節晚會中歌曲大聯唱的編曲任務。這樣的工作對專業作曲并非多難的事,但同樣的事不同的人去做,品質確有高低優劣之分。即便是對待配器編曲這樣的工作,李戈也從不曾怠慢。不說別的,單是10首歌曲配器的音樂總譜就達到78頁。當李戈抱著一大摞子總譜送到導演面前,導演先是吃了一驚,瞬間就被眼前這個年輕人打動了。為什么感動?當時編曲界很多人都是用MIDI來配器,這么做當然很省事。而李戈是用最笨的純手寫方式。翻開曲譜,書寫精細工整,一顆顆靈動的小蝌蚪躍然期間,那是他一筆一筆將那些小疙瘩填滿的。
所謂的“笨”,往往更近本質和根性。之前,導演并不熟悉他,至于他有啥作品有何履歷更無從了解。而通過這一次合作便贏得了對方的尊重和贊賞。初戰告捷,李戈與北京藝術界的人漸漸熟悉,人脈與機遇相互借力,事業逐漸打開局面,合作伙伴也多起來了。這其中就有北京電影制片廠知名錄音師王恩鋒,日后成就他事業的伯樂。
同年五月,馮小寧執導的電影《黃河絕戀》的拍攝已殺青,到了后期制作階段,此時急需一位作曲家完成全片音樂的創作。巧了,給馮導這部戲擔任錄音的正是王恩峰。
這天,馮導對王恩峰說:“王大師啊!五月底咱們就要交片子了,作曲人選還一點著落都沒有啊,你得趕緊給我舉薦幾個得力的快手作曲家啊。”
王恩峰想了想說:“馮導,我覺得咱不用上外面找人,我身邊倒有一位年輕的作曲,叫李戈。你們可以見面聊聊。”
李戈與馮小寧第一次見面就很投緣,兩人對音樂的理解彼此心領神會。馮導當場拍板:“這次我就信著你了,我也有意啟用一下年輕人。你好好寫,沒準還能獲個大獎。”
“大獎?什么大獎啊?”李戈一頭霧水。
“當然是中國電影的最高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啦。”
李戈憨憨地笑了,“馮導,這個我連做夢都不敢想。”
“有什么不敢想的。只要努力,你的功夫到了,這個獎就應該是你的。”馮小寧導演的目光里透著堅定和期許。
李戈受到了鼓舞,并不是大獎的誘惑,而是這位大導演對他的十足信任。他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按照導演的創意和要求,完成全篇的每一個音樂段落。
電影《黃河絕戀》是一部戰爭愛情片。講述了幾位八路軍戰士為護送美國飛行員歐文到根據地,一路上與日本侵略者不斷斗爭的故事。由于時間和經費的客觀原因,李戈一共為全片創作8段音樂,導演要求主題音樂風格應是大氣唯美,在這個基礎上還要給人凄楚和追溯的意味,并建議片中主題音樂用獨奏和大樂隊結合的形式表現人物內心情感,貫穿全片。李戈經過反復推敲和嘗試,決定在交響樂隊的伴奏下,運用小提琴作為主奏的形式詮釋音樂主題,這正是李戈最情有獨鐘的形式和擅長的手法。
與時間賽跑,與自己較量。從接受任務,看片、完成主題音樂和其他音樂斷落,審聽、修改、再編配、錄制,一共僅用了十天時間。李戈憑借勇氣、膽識、才華打贏了一場電影音樂的“突擊戰”。
《黃河絕戀》公映了。觀眾不僅記住了影片中的經典畫面,也被電影的主題音樂徹底征服。年輕美麗的八路軍女戰士站在夕陽浸染的黃河壺口邊,遠處是延綿起伏的群山,腳下是奔騰怒吼的黃河;她仰起臉龐,伸出雙臂,仿佛要將山頂那絢麗輝煌的夕陽攬入懷中,此時,悠揚凄美的小提琴曲響起,如夢似幻,在蒼茫的時空背景下,詮釋著生與死、愛與恨、正義與邪惡,彰顯出宏大壯美的主題。馮小寧導演將這段主題音樂命名為《夕陽山頂》。一切都像這位大導演預想的那樣:曲子一經問世,便轟動海內外。在以后的許多電影頒獎盛典上,它頻頻登上大雅之堂,早已跳出一般意義上電影音樂的藩籬。
二、遠行的小提琴
從一棵優質的樹到一塊精致的木,最后變成一把音色純正的小提琴,要走很遠的路。而讓一把天地精華化育成的小提琴奏出美妙的樂音,還要有一個為了音樂走了很遠的人。
李戈在《黃河絕戀》中用小提琴這一樂器完美呈現主題的表達,是因為長久以來,那琴音伴隨他走過人生不同韶華,實現著一個個音樂夢想。
1961年,李戈出生在北國江城吉林市一個干部家庭。父母對家里這棵獨苗寄予了厚望,希望他學好文化課,考上一所正規的名牌大學。家族里沒有一個人是從事音樂藝術工作的,偏偏這個小男孩受到繆斯女神寵愛。小時候,他總有辦法混入電影院,一部電影看好幾遍。別的孩子只喜歡里面的故事情節,他卻更關注影片里的那些旋律優美音樂。他崇拜作曲大家雷振邦和王酩先生,甚至夢想成為像他們那樣的優秀電影作曲家。除了國產片,他還特別喜歡朝鮮、羅馬尼亞、南斯拉夫、日本等國的電影音樂。看完電影還覺得不過癮,他就央求父母給他買唱片,那些紅、黃、綠色的薄膜唱片被他當作寶貝一遍遍播放,邊聽邊記下譜子,再用借來的那把小提琴演奏,旋轉的時光里留下一個少年的音樂夢。
上小學時,李戈是學校的小“男高音歌星”,每次上臺演出都多次返場;中學時,他已經是學校宣傳隊的靈魂人物。拉小提琴、作曲、指揮樂隊、和小伙伴們一起排練……和音樂做朋友太美好了,有時他沉醉到忘我,似乎冷落了文化課。父母開始擔憂他的前途,再這樣下去,別說正規大學,連重點高中的大門都堵死了。從好言相勸到面紅耳赤的爭論,最后實在說不通,母親只好搬來笤帚疙瘩、燒火棍當援兵。一邊是恨鐵不成鋼;一邊是小胳膊偏要與大腿擰著勁。不管是熱加工,還是冷處理,屬牛的李戈真是來了牛的犟勁。雙方僵持數十日,最后還是以“愛”的方式達成和解。兒子愛音樂,爸媽愛兒子,通過這件事,他們看到了孩子學習音樂的執著、堅定信心和毅力,便由反對變成全力支持。父親帶他拜訪了他音樂之路的第一位恩師——當時的吉林市歌舞團副團長、著名影視音樂作曲家陳受謙,其代表作是歌曲《美麗富饒的松花湖》,已成為吉林市的文化名片。陳老師聽他演奏了兩首小提琴曲:《新疆之春》和奇普里安·波隆貝斯庫的《敘事曲》,當即收下了這個學生。有這樣的老師啟蒙引路,李戈的藝術起點高,目標就是專業的音樂院校。
吉林市江南公園和松花江畔就是他練琴的好去處。公園里的小樹都已長成參天大樹了吧,它們一定記得當年那個拉琴的少年;日夜奔流的松江水不曾忘記,那流淌的琴聲把它送到更遠的遠方,而不息的江水也把那個少年載到他夢想的地方。
夢想到底有多遠?他眼看就接近目標了,但命運還是要在關鍵時刻考問一下他的虔誠。帶著那把借來的小提琴,李戈赴沈陽音樂學院考試,他的專業成績很好,但專業的輔助課程,比如和聲、配器等理論基礎課方面比較薄弱,雖然之前有老師輔導,畢竟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專業理論,成績不甚理想。學院的老師愛才,且非常負責,如果不錄取可能會失去個音樂人才,于是將李戈錄取到沈陽音樂學院附中作曲學科,代培進修兩年,然后再重新考本科。
背水一戰,壓力可想而知。如果成績還是不如人意,他將面臨著哪來回哪去。李戈在心里暗暗發狠誓:不管多大的困難,一定要把作曲專業學下去。
1982年,李戈順利考入沈陽音樂學院作曲系本科,并師從沈陽音樂學院院長、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秦詠誠教授。沈陽音樂學院的前身是在抗戰時期在延安成立的魯迅藝術學院,那里曾培養出了一批批卓越的藝術家,具有光榮的歷史和革命傳統,1958年更名為沈陽音樂學院。每個藝術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質和叫得響的專業。沈陽音樂學院的作曲系歷來注重音樂的旋律之美,從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到旋律大師劫夫先生,直至秦詠誠教授都是一脈相承。秦教授的小提琴獨奏曲《海濱音詩》,聲樂協奏曲《海燕》,電影音樂《創業》《情天恨海》《元帥與士兵》等;歌曲《我為祖國獻石油》《我和我的祖國》都堪稱經典。尤其是《我和我的祖國》在眾多禮贊祖國的聲樂作品中受到大眾青睞,在新中國70華誕之際再次被全球華人唱響。
李戈感念母校的培養,也謹記秦先生教誨:“把握時代脈搏,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化作與時代相適應的曲調。”多年來,老院長用音樂作品踐行著延安魯藝精神和傳統:為時代而歌,為人民而歌。這一切都深深地影響著他。
1987年,李戈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到吉林省電視臺文藝部工作。在電視臺歷練的十余年似乎走了一段“彎路”,實則是為他后來從事影視音樂創作筑牢了根基。作為編導的李戈也和其他編導一樣跟著攝制組外出拍攝,回來還要剪輯、制作,忙得不亦樂乎。他對鏡頭語言和各種景別進行深入了解,積累了大量攝影以及鏡頭運用的實操訓練經驗。李戈說:“這些看似跨界的工作經歷使我在以后的影視音樂創作中大大受益。這點在同行作曲家中并不多見,直到今天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
三、讓音符迸射七色之光
在電視臺做編導和音樂編輯,除了日常工作,年節大型晚會的作曲、音樂編配,李戈開始嘗試一些影視音樂的創作。像劉中明導演的電影《風流女杰》(1995年);電視劇《多情劍客》《蒼涼后土》中的音樂和歌曲創作;1991年底他參與創作電視專題藝術片《松花江圓舞曲》,是為吉林市霧淞冰雪節創作的一組贊美家鄉美景、霧淞奇觀的風光歌曲。片中的《醉雪》《松花江圓舞曲》《闖關東》《黑土魂》《我的小木船》共五首歌曲,全部都是他與詞壇大家張藜先生合作完成的,這也是他學成歸來對故鄉的回報。音樂界的人都知道,張藜先生擅長倚曲填詞。1983年,他與秦詠誠先生合作的《我和我的祖國》便屬這類作品。兩位藝術家在多年的合作交往中結下深厚的情意。第一次見到張藜先生,李戈便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兩人很自然地談到他的恩師秦詠誠教授。談到即將合作的歌曲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說到興奮處,李戈說:“張老師,我想請您聽一首歌曲,這是我在大學期間創作的。”
“好啊!”張藜先生欣然應允。
這首《雪花啊雪花》是李戈在沈陽音樂學院本科二年級時,參加學院作曲比賽榮獲作曲金獎的歌曲。旋律柔美、靚麗,歌曲旋律運用我國民族的雅樂音階調式創作完成,尤其在副歌的頭兩句,同主音大小調式轉換后,又巧妙地轉回原調,旋律依然唯美動聽,功妙至極。這種手法在20世紀80年代實屬大膽創新。
一曲終了,張藜先生難掩喜悅,“我們就把這首歌定為吉林霧凇冰雪節的主打歌曲!”詞曲作家達成默契,張藜先生在原來的歌曲旋律上重新填詞,更名為《醉雪》。
“下雪啦,
看那雪像花,
雪花醉了百姓家
下雪啦
那雪越下越大
看雪景化作了
一幅幅奇妙的畫
……”
詞曲搭配天衣無逢,意境如詩如夢。由歌唱家張也首唱,后由吉林省歌舞劇院的女高音周昱慧唱響,并拍攝成音樂電視。當大雪鋪天蓋地而來,觀眾也沉醉在瓊花玉砌的冰雪童話里。《醉雪》榮獲了全國成才之路歌曲大選賽作詞、作曲金獎;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健牌”全國歌曲創作大賽優秀大獎等諸多榮譽。在聽眾心中,這首歌也是贊美霧凇和冬雪的上乘之作。每到雪花飄舞的季節,電波里便會飛出《醉雪》的旋律。
在全國大賽中被認可,李戈創作的信心倍增。張藜發現,與他合作的這個年輕人不拘于老套,敢于出新,旋律有其獨特的魅力和韻味,便在合適的時機把他推薦到全國更高更好的平臺,這才有了李戈那次北京電視臺“五一”晚會的亮相。
一個人要做自己拿手的工作才有可能出眾。學西洋古典音樂出身的李戈在電影音樂創作中自然會更多地運用西洋管弦樂。同時,如何用西洋樂器表達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風格,也是他長久以來進行的專業思考和嘗試。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就是很好的范例,用西洋樂器來演繹地道的民族戲曲神韻,完美地體現了民族音樂的獨有風格、特點和手法。誰能說它不是中國的符號?《黃河絕戀》中以他最忠誠的朋友——小提琴作為主奏樂器恰是用己之長,一切皆在把控之中。長笛,人們通常會采用它華麗的高音聲部充分體現樂器本身的音域美感,而《黃河絕戀》中,李戈卻反其道而行,讓長笛的中低聲部發揮作用。電影中有一個場景,一位八路軍戰士在休息的時候,隨手拾起一片草葉,即興吹奏了一段陜北風情的曲子——《草葉曲》。在戰斗的間隙,在短暫的寧靜中,這段曲子起到了調節氣氛的作用。那顫顫巍巍、嗚嗚咽咽的混合氣聲,將主題旋律演繹得如泣如訴。
一部《黃河絕戀》改變了李戈的命運,一首《夕陽山頂》將他帶到事業的高峰,他覺得該是起飛的時候了。2001年初,李戈辭去穩定優厚的電視臺工作,舉家搬到北京,成為自由音樂人。此后的二十多年來,李戈在影視音樂的世界里暢快遨游,在北京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創作的影視音樂二百余部,包括影視歌曲百余首,既有世界范圍的業內大獎,也有被老百姓喜聞樂道的作品。
《紫日》榮獲2000年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優秀華語片大獎;?2002年,《漂亮的女鄰居》榮獲韓國“斧山”國際電影節優秀故事片大獎;?2004年,《信天游》音樂榮獲第二十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提名獎;2013年,《毛澤東與齊白石》榮獲中宣部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十五屆中國電影“華表獎”、第十屆中美電影節“金天使”獎。2016年,《驚魂單身夜》(原名“單身派對”)榮獲加拿大歐亞國際電影節最佳音樂獎。
電視劇《情深深雨朦朦》《任弼時》《中國兄弟連》《少奇同志故事》《朱元璋》《愛無悔》《美人心計》《宮》《宮鎖珠簾》(《宮2》)《絕戰》等,全劇的音樂和歌曲都由他完成,從內地到臺灣、香港電視劇,從戰爭題材到情感生活,從古裝到現代等,他都一一涉獵。
《黃河絕戀》的成功讓李戈與馮小寧導演于次年再度合作電影《紫日》。該片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為背景,講述了三個不同國籍的青年在經歷了生死考驗后,如何從敵對變成朋友的故事。至此,馮小寧導演完成了他的戰爭三部曲:《紅河谷》(1996年)《黃河絕戀》《紫日》,李戈擔綱了其中兩部電影音樂。
《紫日》中三個不同國籍的人:中國農民、俄羅斯女兵,還有一位日本女學生作為全片的主要人物貫穿全劇。國籍、語言、文化不同使得她們在思想和情感的溝通上產生極大差異。如何展現每個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此時,只有音樂能完成這個使命。人物的復雜給創作帶來難度,而困難中往往蘊含著成功的機遇。李戈先用日本、中國、俄羅斯最具其民族性的一段樂句,分別表現三個不同國籍的人物情感,第四句再把前面三句重新整合一下,哀怨中夾雜著無奈。一部戰爭片,沒有選擇軍歌一類激昂緊張的音樂作主題,反而用輕柔曼妙、悠揚動聽的風格,表達了各國人民反對戰爭,呼喚和平的共同祈愿。
李戈與馮小寧導演合作的電影《青藏線》《信天游》,都帶有濃郁的民族地域特色。《信天游》中的音樂是地地道道的陜北風格,榮獲第二十四屆“金雞獎”最佳音樂提名獎。與江平導演合作的電影《康定情歌》,借用了大家熟悉的四川民歌《康定情歌》作為主題展開的動機和基礎,雖然是民族元素,但李戈沒有用任何一件民族樂器,而是用管弦樂器來表現,同樣也烘托出青藏高原的高遠壯麗。這正是作曲家融會貫通,洋為中用的出色體現。
“音樂讓電影更美”。中國電影博物館第五屆青年論壇上,電影音樂人發出這樣的聲音,它也是不容置疑的藝術存在。一部優秀的影片或電視劇走進人們的視野,幾乎很少有人想了解它的作曲是何許人也。
李戈說:“這就是職責所在,也是一種對專業的摯愛和癡迷吧。一部影片受到觀眾贊譽更是電影音樂人的榮耀。”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