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蕾
[摘?要]
《新疆隨想曲》出自于我國優秀的作曲家儲望華先生之手,他之所以能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就是因為他把生活閱歷、人生感悟都融入于作品當中。創作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需要作曲家本身能夠打破舊俗并創作出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本文就《新疆隨想曲》的音樂特征作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新疆隨想曲》;儲望華;音樂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2)11-0076-03
一、儲望華述評
1941年,儲望華誕生于我國湖南省藍田縣。在12歲時就考入到了中央音樂學院HYPERLINK"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A4%AE%E9%9F%B3%E4%B9%90%E5%AD%A6%E9%99%A2"t"_blank"附中,之后就開始重點學習鋼琴,畢業后開始學習理論作曲方面的專業知識,先后從師黃翔鵬HYPERLINK"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84%E7%BF%94%E9%B9%8F"t"_blank"、易開基HYPERLINK"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8%93%E5%BC%80%E5%9F%BA"t"_blank"、江定仙、彼得·陶爾頓等國內外鋼琴界的名師。在青年求學期間,儲望華長期在海外留學,充分學習國外鋼琴表演專業的知識,這使得其在創作的過程中有效融合了西方作曲技巧和民族元素情懷。儲望華經歷了非專業到專業的創作、不成熟到成熟的轉變,他始終把發展民族鋼琴事業作為出發點,讓“民族風格”始終貫穿整個音樂創作當中。他之所以能在中國鋼琴曲創作中有如此高的地位,就是因為他把自己的生活閱歷、人生感悟都和鋼琴創作融為一體,將中國民族傳統音樂和西方鋼琴音樂技巧相結合。因此,對于中國鋼琴創作事業,儲望華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
二、《新疆隨想曲》簡述
1978年,儲望華創作了《新疆隨想曲》,這時候的國內“文革”事件剛剛告一段落,社會經濟開始復蘇,一大批作曲家開始尋求音樂事業發展的新路徑,越來越多的作曲家開始大膽運用全新的樂曲創作技法和風格來增強音樂創作的整體效果。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在某次聽到《美麗的孔雀河》這首由鄭秋楓所創作的樂曲后,被樂曲優美的旋律所吸引,更被樂曲中所包含的民俗風格所震撼。此時恰逢需要為該首樂曲創作鋼琴伴奏,儲望華把西方音樂創作中的隨想曲體裁與新疆風格的音樂結合在一起,最終創作出《新疆隨想曲》。在這首鋼琴伴奏曲中,作者想借助“隨想曲”來表達不受約束、自由想象的含義,同時作曲題材中也包含著浪漫主義色彩以及靈活多變的伴奏織體,這使得整首音樂作品在節奏、和聲、旋律、節拍和音調等方面均包含了新疆民族音樂的一些特征,樂曲時而委婉,時而豪邁奔放。相較于儲望華其他時期所創作的音樂作品,《新疆隨想曲》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其多樣化的創作思路在創作中實現了集中爆發,尤其是借助不同內涵的特殊音樂語言使得其可以更好地凸顯出音樂創作的核心思想和意圖。[1]
從理論層面而言,在對《新疆隨想曲》進行分析的時候,需要立足于儲望華創作的初衷,不可過多地給作品強加一些寓意,所以我們需要從音樂本體出發。基于此,下面從節奏、旋律、曲式與和聲等視角,對《新疆隨想曲》這首作品的音樂特征進行了探討。
(一)旋律特征
新疆風格音樂蓬勃舒展,節奏自由明快,旋律優美遼闊、簡潔而婉轉動聽。這首作品基于音樂作品《美麗的孔雀河》的旋律加以改編和創作,并且靈活運用了各種旋律風格。[HJ1.7mm]
1.跳進式旋律
跳進是指三度音程以上的旋律進行。其中,三度進行為“小跳”,四度以上為“大跳”。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此譜例第4小節右手開始按照八度大跳的旋律進行操作,其中“大跳”是指舒展、開闊的旋律,相應的旋律線也有比較大的波動幅度,這樣可以使聽者產生一種振奮、激動和緊張的聽覺效果。
2.起伏性旋律
音樂旋律進行有規律的上下波動,由此給人產生一種抒情委婉的感覺。在創作的時候,《美麗的孔雀河》中“孔雀河”三個唱詞音符作為其骨干音,并以《美麗的孔雀河》這首樂曲中的“兩短加一長”的結構形式作為《新疆隨想曲》的音樂節奏,但是對其進行了適當修改,使其變成了“前十六后八”的節奏形式。針對全曲的第一部分而言,其到了第6小節,相應的音樂風格表現為熱情、明亮等特征。
3.增二度旋律
增二度旋律是指旋律音符之間是增二度,即在大二度的基礎上,如果高音升高了半音,就是增二度。在樂曲旋律方面,以增二度音程這種新疆特色音樂風格為主,其中出現了#f小調的還原sol和#la,這使得升三級和降二級兩個音之間的音程度控制在增二度,這就是具有新疆民族特色音樂風格的一個主要表現。在《美麗的孔雀河》這首樂曲中,以b和聲小調為前奏部分,所以在《新疆隨想曲》中的還原do和升re二者的調式表現為降二級和升三級關系,這就構成了整首樂曲的增二度音程,詳見譜例1。
譜例1為《新疆隨想曲》的第77—79小節,主要以調音的形式展現出斷奏的音樂旋律,同時相應的節奏律象也呈現出很強的彈性,這恰好是我國新疆民族舞蹈音樂旋律中的一種特色表現形式,且借助連線將兩個小節構成一組打擊樂基本語匯,呈現出一種對新建民族音樂特征進行模擬和表現的音樂風格形式。
綜上所述,在《新疆隨想曲》創作中,儲望華充分融入了新疆民族音樂的特色音樂元素,不僅使得樂曲旋律表現出豪放、歡快的特性,也呈現出柔和甜美的旋律形式,從而完美地將新疆民族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以特有樂曲旋律進行了表達。
(二)節奏節拍特征
作為音樂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節奏在新疆舞曲風格的作品中可謂是靈活多變,使整幅作品具有了靈魂。儲望華把各種節奏進行巧妙地結合,進而形成具有新疆民族風情的音樂作品。大致總結一下,有混合型節奏、切分和弱起節奏、手鼓節奏、前十六后八節奏四種特征。
1.交替式節拍
在樂曲中,不同節拍的交替出現叫做交替式節拍。在樂譜的開頭,可以借助交替式節拍拍號進行并列標注,同時可以分別將其標注在拍子變換的位置處。在這首樂曲中,節奏的把控也非常到位。縱觀整首樂曲,總共涉及到切分節奏、均分節奏和混合節奏三種節奏類型。其中混合拍子節奏是我國新疆民族特有的一種音樂風格,其在《新疆隨想曲》中同樣有所體現。在這首音樂作品中,第82—125小節中均呈現為混合節拍的情況,具體起始于82小節2/4拍,117小節出現于3/4拍,直到125小節,在這個過程中始終交替出現混合拍子。在該首樂曲中的第165—190小節中,也夾雜應用了6/8拍和9/8拍的情況,詳見譜例2。
2.切分節奏
所謂的切分節奏,實際上就是為了滿足音樂旋律需求,對一般的節奏規律進行改變,借此來改變音符的弱拍和強拍,這個過程中來對節奏進行改變。在《新疆隨想曲》這首音樂作品中,也包含著切分節奏和弱起節奏,這主要是由于在新疆民族音樂中,多音節詞匯的重音一般落在最后一個音節上,所以在新疆民族音樂作品中會包含眾多該種類型的音樂節奏。為了對該種音樂藝術特質進行充分體現,儲望華在創作《新疆隨想曲》的時候,也將切分節奏納入到了其中,詳見譜例3。
3.等分節奏
等分節奏是一種常見的節奏型,是指把一小節按照二、四、八或者十六等份均分而成的節奏類型,特點是律動強弱分明,節奏感覺均衡,比較容易念唱。在《新疆隨想曲》中的第126—127小節,出現了一種類似模擬手鼓的音樂節奏型,起步的節奏型引子為四分音符,之后又將相應的節奏速度加快了一倍,變作了八分音符,這代表著將要出現舞曲,從而對當地特有的舞蹈場面進行了生動展示。
4.舞蹈性節奏
綜合節奏是指常見的幾種節奏類型。如:前十六后八、前八后十六、大切分、四個八分音符組合形式的節奏等。在《新疆隨想曲》中,應用了常見的幾種新疆民族音樂節奏形態。比如,在樂曲第49—51小節,應用了“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的兩種節奏組合方式來凸顯音樂旋律的婉轉特性。[2]
(三)和聲特征
在《新疆隨想曲》中,相應的和聲體系以西方大小調為基礎,但是大膽在其中應用了我國新疆地區民族音樂創作中的手法。比如,在該首樂曲中,相應的創作初衷不是運用“拿波里和弦”這種西方音響特色來作為最后降二級和弦的,具體主要以降二級音作為這首樂曲旋律主線,最終構成了如譜例4所示的大大七結構的和弦音響。
通過譜例4所示的樂曲形式,借助特色的和聲配置,大大增強了整首樂曲的聽覺色彩和音響效果。與此同時,這首樂曲中采用了不和諧和弦和變化半音等創作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整首樂曲的和聲寫作難度,凸顯了儲望華高超的作曲技巧及其對新疆傳統民族音樂的敬慕與好奇。
“民族和聲”也被稱作“調式和聲”,具體就是代指國內漢族所推行的調式和聲,同時也是指多聲部音樂的民族風格等相關內容。在《新疆隨想曲》中,儲望華巧妙地結合了新疆民族音樂和自己的樂曲創作才華,通過持續音和高疊和弦的恰當應用,營造出厚重的音樂效果,同時樂曲和弦中的二度疊置等形式進一步加重了不和諧音色情況,尤其是借助持續音來使整首樂曲延續了不和諧度,使得從其他聲部進一步開展了旋律,從而顯著增強了樂曲的色彩感。
(四)曲式結構特征
在上述分析中,主要是從節奏、和聲和旋律等微觀視角來對樂曲進行分析,下面從曲式結構等宏觀視角來對新疆民族音樂和這部音樂作品間的關系進行分析。
從整體上來講,該首樂曲刨除尾聲和引子外,可以劃分成五段,也可以依照一定音樂邏輯來進行排列,從最初徐緩平穩的樂曲風格逐步加快,最終達到高潮后又趨于平靜而告終。這種曲式結構同“賽乃姆”這首傳統新疆民族音樂的架構具有很強的相似性,相應的曲式結構主要為“引子—歌曲—歌曲—……—歌曲(結束)”。可見,《新疆隨想曲》和“賽乃姆”二者的音樂結構非常類似,這實際上就是儲望華最初創作這首音樂作品所應用的基本理念,同時也對其所倡導的“夢想、幻想、冥想、暢想和狂想”進行了完美展示,這實際上就是儲望華所采用的“隨想曲式”創作曲式結構。
由表1可知,這首樂曲所要表達的主題和表情符號間具有高度一致性,相應的音樂作品也是由引子和結尾所構成的五段體結構,其中引子部分主要包括5個小節,以豪放、粗獷的音樂風格為主要特征;在第一段樂曲中,總共包含有76小節,其中主要以有節制的快板為主,是對作曲家基本創作思想和對新疆民族音樂文化基本認識的具體體現,且相應地應用雙八度音樂語言以及華彩樂句進行展現。在樂曲的第二段中,總共涉及到44個小節,其中主要是以柔和、細膩的旋律與自由的音樂節奏來凸顯我國新疆地區所特有的美麗風景。在這首樂曲的第三段總共包括了39個小節,其中主要借助活潑的快板來將創作思路從美麗的新疆風光逐步向特有的新疆人民日常生活進行發展,期間營造出一種策馬揚鞭、縱情舞蹈的草原生活。在這首樂曲中的第四段,總共包括了45個小節,其中依舊以快板為主,主要是對我國新疆地區年輕男女在歡聲笑語中盡情舞蹈這種場景的描述。在發展到這首樂曲的第五段后,總共包括36個小節,借助寬廣的廣板來對樂曲高潮部分進行營造,是儲望華先生對新疆地區民俗風情的無限向往,想要親自去體驗一番。最后的尾聲以17小節的極快快板來進行體現,但是最后趨于沉寂,凸顯音樂縱情舞蹈狂歡之后的曲終人散的音樂氛圍。
需要注意的是,《新疆隨想曲》和“賽乃姆”二者的音樂結構很相似,但是并非完全相同,或者說前者在氣勢和情緒上顯得更加奔放、熱烈、雄偉、壯闊,充分凸顯了當時儲望華等一大批作曲家想要盡情“狂想”創作的心情。[3]
注釋:
[1]
儲望華.儲望華音樂藝術文集[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63—67.
[2]劉?夏.鋼琴作品《新疆隨想曲》的演奏與思考[J].西江文藝,2017(14):139—140.
[3]李?婷,張源源.中國民歌改編鋼琴曲的觸鍵及音色表現研究——以儲望華《新疆隨想曲》為例[J].青春歲月,2017(32):84—85.
(責任編輯:莊?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