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
我家的燕水仙(Sprekelia formosissima)開花了,花型非常獨特,我深深地被它仿若燕子一般的外形所吸引,既優雅又別致,屬于過目難忘的一種觀賞花卉(圖1)。
2019年12月,我收到了同城花友送的燕水仙種球(圖2),花友特地用棕櫚包裹球根快遞寄過來的。有點像朱頂紅的球根,是花友自己繁殖的側球,送了我兩顆,一顆大約2厘米球徑,另一顆大約1.2厘米球徑。我用15厘米口徑,15厘米盆高的育苗盆分兩盆栽培。
收到球根時,種球還不大,沒達到開花球標準,于是第一年春天并沒有開花。我一直采取純露養,把花盆擱在露臺北面光照條件特別好的位置,因為江浙滬屬于多雨的氣候條件,所以露養的燕水仙從來不需要人為澆水,第一年長勢就特別好,抗住了夏季的高溫暴曬,我以為它就是很皮實的球根植物,萬萬沒想到它天生怕冷。
2020年底至2021年初,江浙滬迎來了超強寒潮,溫度直接跌到零下7度,我麻痹大意了,沒有及時收花盆,根系較弱的那顆小球直接凍爛了。我一個激靈,立馬把大顆的燕水仙收進屋內,再去網上翻找資料,才知道這個品種原產地是墨西哥和危地馬拉,它就不耐寒。
2021年寒潮過去,我把僅剩一棵的燕水仙又擱到了露臺北面汲取光照,但因為我平常工作生活稍微有點忙碌,露臺北面放的都是風雨蘭、仙人球,以及冬季休眠的宿根植物,全是幾乎純露養,不需要人為干預的品種,我就很少去露臺北面閑逛。所以當我發現的時候,2021年燕水仙的花期已過,我看到的就是一根已經枯萎的花莖,當時特別無奈,覺得損失巨大,不僅在寒潮中痛失一顆種球,還遺憾地錯過了花期,這種教訓必須深記。
2021年跨越至2022年的冬季,我就格外小心,隨時關注天氣,就怕再來一波寒潮打擊,所幸這個冬天不算太冷,最低溫度零下3度,也僅僅只有一天,不若上一個冬天一凍就是一周的大寒潮,我就繼續采取露養。冬去春來,我往露臺北面跑得更勤快了,果然在5月中旬發現了燕水仙的花苞(圖3),終于,養了兩年半的燕水仙,我能看到它開花啦,特別激動地把花盆拿到了南露臺。
花盆拿到南露臺的第二天,燕水仙就綻放了(圖4),由于采取純露養手法,因此為了保持水土,我給燕水仙鋪了一層薄雪萬年草作為覆盆草,多少搶了一些土壤養分。再加上缺少人為的施肥輔助,球根長勢總體偏慢,所以養了兩年半,依然住在15*15的育苗盆。
都是石蒜科的,燕水仙確實比較像朱頂紅、孤挺花、石蒜花,但它最具特色的果然還是花型,正面看像一只飛翔的小燕子(圖5),花瓣絨面帶光澤,非常高貴漂亮,質感極佳。側面看,花瓣層次分明(圖6),下面三個花瓣卷在一起,中心成桶狀。上面三個花瓣微微外翻,又像停在枝頭棲息的小鳥,形態別具一格,總也忍不住多欣賞一會兒。
露養時用的是育苗盆,但花期拍照,總想著給弄好看點,就找了個大小差不離的藤筐作為套盆擺放(圖7),一下子就把畫面美感拉升了,盆栽的燕水仙,株高也只有15厘米左右,單花花期在三至五天,很有觀賞性的一個品種,非常感謝花友的饋贈,被驚艷了一把。